秋色正濃,正是人間好時光,縱觀古代文人墨客,他們也偏愛秋天,多行雅事。
賞秋菊。唐代元稹在《菊花》一詩中寫道:「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中唐時期,文人多寄情於自然。「秋叢繞舍似陶家」一句,不僅描繪了眼前之景,更透露出對東晉隱士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和陶淵明筆下的菊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給予了菊花以至高無上的尊崇。在秋日的傍晚,伴著落日,詩人漫步在菊花叢中,悠閒自得,身心自在。除了菊花,再也沒有其他的意象,能夠抒發詩人此刻的感情。菊花,在此成為文人高潔品質的象徵,也讓秋日的雅趣多了一份淡泊與堅韌。
觀秋葉。唐代詩人杜牧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在遊山玩水的旅途中,留下《山行》名篇:「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人在寄情山水之間抒發胸中塊壘,通過一條蜿蜒的小徑,我們跟著詩人的步伐走進了一個幽靜而深邃的世界。詩人突然停車駐足,是因為看到了令人心動的一幕。「霜葉紅於二月花」,直接將視線聚焦於那片如火如荼的楓林上,這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讚美,更是對生命熱情與活力的頌歌。在那個文化繁榮、藝術創新的時代,詩人通過秋葉這一意象,展現了秋日特有的熱烈與奔放,那一駐足,便是無限風雅。
聞秋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以其敏銳的感知力和細膩的情感描繪著稱。《鷓鴣天·桂花》一詞,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身姿纖弱的桂花,色彩淡雅,但香味卻極其濃厚,是梅花、菊花等所不能比的。即使距離再遠,也無法掩蓋。桂花以其獨特的香氣成為秋日裡的寵兒,更有「蟾宮折桂」的美好寓意蘊含在裡邊,因此備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李清照以桂花的淡雅高潔自比,讓我們在品味詩詞之餘,也感受到那個時代獨有的韻味與風情,感受到了詞人的風雅與高潔。
品秋蟹。九月是秋蟹最肥美的季節,我不禁想起了宋代楊萬里在《糟蟹六言二首·其一》中寫到的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名篇:「霜前不落第二,糟餘也復無雙。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蟹作為秋季的時令美食,自然成為文人墨客餐桌上的佳肴。「霜前不落第二,糟餘也復無雙」這兩句詩,不僅讚美了蟹的美味,更透露出宋代人對食材的精選與烹飪技藝的精湛。在品蟹的過程中,文人不僅享受了口腹之慾,更在味覺與情感的交織中,體會到了秋日的豐盈與美好。這首詩不僅是宋代美食文化的縮影,也是幾千年來,美味秋蟹一直被人惦記的證據。伴著明月秋江,品蟹,成了一件風雅趣事。
飲秋茶。從唐朝開始,中國的茶文化正式成熟,在宋朝時被發揚光大。文人墨客飲茶作賦成為時尚,而中秋節更是有飲茶的習俗。宋代范成大在《寄題西湖並送凈慈顯老三絕》中說道:「中秋月了又黃花,卯後新醅午後茶。別沒工夫譚不二,文殊休更問毗耶。」在文人雅士眼裡,茶不僅是解渴之物,更是精神寄託的載體。在秋日的午後,花費一番工夫,仔細打磨一碗好茶,足以讓人忘卻塵囂,沉醉於那份淡泊與寧靜之中。其他凡塵俗世,不足以讓人煩憂。茶與詩、與秋日的風景融為一體,共同構築了宋代文人獨特的精神世界。
如此秋日,有菊之傲骨,葉之熱烈,桂之幽香,蟹之鮮美,茶之淡泊,每一份雅趣都如詩如畫,讓人沉醉不已。讓我們跟隨古人的腳步,共同尋找秋日之雅,為秋日生活增添色彩。
胡坷坷
(責編:溫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9111c55edf1359f4c4eee9928f0af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