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行科學傳播、服務百姓,馬冠生創建了「馬博士健康團」科普團隊。截至2023年3月,「馬博士健康團」累計發文5000余篇,累計閱讀量超過4億人次。「馬博士健康團」已經成為專業、可信的營養健康信息來源,在指導居民營養健康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盡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一份社會責任。
開拓研究領域
致力於兒童營養改善
從20世紀90年代起,馬冠生就傾注我國貧困地區兒童營養與改善工作,深入貧困地區項目縣開展調研,培訓基層營養工作人員,開展營養教育工作,提出改善農村地區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的建議。
1994年,他牽頭組建學生營養研究室,不斷拓展學生營養研究領域,進行城市兒童飲食行為的調查研究,致力於我國兒童肥胖的評判標準、流行和防控適宜技術的研究,推動防控策略和行動的制定和實施。其研究成果為國家衛生行業標準《7歲~18歲兒童青少年高腰圍篩查界值》和《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他組織編寫的《專注兒童肥胖,遠離慢性疾病》《中國兒童肥胖報告》推動了「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的出台,《中國學齡兒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試用)》《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22)》《兒童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2021)》為我國兒童肥胖防控行動提供了實施指南和落地的抓手。
馬冠生在國際會議上主持會議
積極配合政府部門
傳播科學信息
2008年汶川地震後,馬冠生主動請纓前往災區抗震救災,歷經山體滑坡、飛石等險況,經過3天的跋涉到達地震災區第一線參加抗震救災工作。隨後根據抗震救災及防病需要,他帶領30名隊員又奔赴都江堰市開展工作。抵達都江堰市後,立即了解前期開展的防疫工作及需求,組織工作隊討論並撰寫了評估方案初稿,並與當地衛生防病隊伍一起赴各鄉鎮開展調查,對水廠、垃圾處理廠、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防病工作進行了現場考察和全面評估。經過實地調查評估提出「成都地震災區災民安置點學校學生營養健康狀況調查及建議」。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馬冠生參與撰寫《儘快立法嚴禁濫食野生動物,切斷重大食源性傳染病暴發的主要根源途徑》諮詢報告,為抗擊新冠疫情建言獻策。參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於疫情期間飲食、食品安全、復工和復學等消費提示的編寫,為居民提供實用性的提示和建議。他撰寫分發多篇抗疫科普文章,從合理膳食增強免疫力、阻擋新冠病毒的食物傳播途徑、不同人群抗疫的膳食營養指導、倡導飲食文明等提出指導和建議。
馬冠生任聯合國觀察員時在伊拉克評估「石油換食品」項目
建立團隊
躬行踐履進行科學傳播
在完成科研教學的同時,馬冠生深刻認識到科研和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雙翼,充分認識和體會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他率先垂範,利用多種傳播形式,普及科學的營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創辦了「馬博士健康團」,帶領和指導青年科研人員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居民聽得懂、用得著的實用知識。「馬博士健康團」充分發揮新媒體平台的優勢,進行矩陣式傳播。
為了更高效實現科普效果,馬冠生參與設計和實施「全國醫生營養繼續教育項目」,合作主編《營養與疾病預防—醫護人員讀本》,通過培訓醫務人員,再由他們把營養健康及疾病預防知識傳遞給居民。
馬冠生還進行科普理論和實踐的研究,2017~2023年牽頭完成中國科普研究所資助的4項科研課題。對我國科研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遇到的困難及需求進行了調查分析,提出了建設我國科研和醫務人員科普人才隊伍、完善科普工作制度和科普模式的建議。
馬冠生在阿壩州掛職期間,代表原衛生部春節慰問
科研提供底氣
科普賦予雙翼
彈指一揮間,馬冠生從事營養與健康研究已30餘年。其實,早在20年前他還屬於一個「標準」的科研工作者。那時的馬冠生還徜徉在科研的海洋中,申請科研課題、負責國內外的科研項目,帶領團隊開展調查研究,發表幾百篇中英文科研論文。他淺顯地認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做好科研、發表文章就可以了。
然而,我國科普領域特別是食品安全營養領域的亂象讓馬冠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和認識。由於專家們的缺位,偽專家層出不斷,「牛奶致癌」「綠豆治百病」「茄子吸油」等謠言,傳播了錯誤的信息,影響到食物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還擾亂了市場、社會的穩定。為此,他深深地認識到:只是靠科研成果、發表的論文、獲得的科研獎項等,並不能改變這些亂象。而科普工作可以從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科普工作是科研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科研和科普之間不應該是排斥的,而應是相輔相成的。有了這種認識,馬冠生便帶領團隊開始科學傳播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績。
20多年過去了,馬冠生也享受到把科研和科普結合起來的優勢和喜悅,科研成果提供了最新的、科學的信息,給了他進行科學傳播的底氣。正如他所說,科學傳播可以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百姓聽得懂、用得著的實用信息,仿佛如虎添翼。
2012年,馬冠生(中)參加首屆科學傳播人頒獎盛典
榮獲「科學傳播年度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