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第一「肉慾」大片,給我看呆了

2023-01-06   獨立魚

食色,性也。

美人、美食、美景,魚叔向來無法抗拒。

最近,一部期待已久的養眼大片終於上線。

三大主演,直衝顏值天花板。


而且是美食題材。

好不好吃不知道,擺盤倒是精緻。



不過,隨著情節發展,魚叔卻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故事走向十分奇詭,既吊人胃口,又細思恐極。

萬萬沒想到,今年第一部奇片就這麼來了——

《菜單》

The Menu



瑪格特和泰勒,是一對熱戀情侶。

泰勒財大氣粗,出手闊綽。

這回,他要和瑪格特一起去一家頂級的網紅餐廳。


餐廳在一座島上。

所有赴宴的客人,需要先乘坐一艘遊輪前往。

每次只招待12位客人,每人1250美元(約合人民幣8500元)。


聽到一頓飯如此昂貴, 出身 普通 的瑪格特忍不住感嘆:

吃啥?吃的是勞力士嗎?


很快,瑪格特就發現這頓飯確實不簡單。

貴,還不算什麼。

最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用餐儀式感

在吃飯前,會有專人介紹餐廳環境和食材。

海鮮是現撈的,蔬菜是現摘的,牛肉更是嚴格熏制152天。

為的就是給客人最頂尖的用餐體驗。



晚宴餐廳,更是裝修高檔,格調非凡,堪稱一本「網紅餐廳裝X指南」

最顯眼的,就是規矩、森嚴的開放式廚房

一覽無遺的後廚,近乎軍事化管理。

主廚是絕對的權威,一呼百應。

每次下達指令,得到的回覆永遠是整齊劃一的「遵命,主廚」。


主廚一看是「伏地魔」出演,就知道有古怪。

每次說話前,都要猛地擊掌。

掌聲起,全場靜。

他就是整個晚宴的絕對中心。

大家吃什麼、做什麼、幹什麼,全部由他決定。

顧客是上帝?

對不起,這裡的顧客完全沒有選擇權

想加餐?

對不起,不行。

不想吃?

對不起,也不行。


在這樣的氣氛下,食物也顯得與眾不同。

之前還在船上時,瑪格特就嘗到個叫作「木犀草乳液生蚝」的菜。

介紹的花里胡哨,卻被瑪格特一針見血的吐槽:

「不就是池塘里的廢料?」


餐廳里的大餐,更是一個比一個奇怪。

有一道,叫「無麵包麵包盤」。‍

沒有麵包, 只有 麵包的蘸料 。

完全是玄學,憑想像吃空氣麵包。


還有道菜叫「島嶼」。

盤子上擺出小島的模樣,用石頭、綠植模擬島上生態。

乍一看,精緻美觀。

可一吃,就是普通的扇貝肉和海草。


吃到後面,菜品越發詭異起來。

每道菜上菜前,主廚都會講一個故事。

一開始還是講自然社會真善美,後來變成童年陰影腿上插刀。


輪到一道名為「困境」的菜時,請上一位年輕廚師。

三言兩語,眼角噙淚。


本以為這是一個激勵人心的奮鬥故事。

出乎所有人意料,廚師用極快的速度把槍塞進嘴裡——

砰!

腦後的鮮血濺在提前掛起的防水布上,人應聲倒地。

全場一片譁然。


而主廚則淡定地安撫大家。

說這都是「菜單」的一部分。


接下來,玉米餅上桌。

而看似平平無奇的餅皮,卻讓所有人心裡發怵。

每個人桌上的餅皮圖案都不同。

有人是稅收帳單,有人是出軌照片,有人是坑人黑歷史。

小小餅皮,印著每個顧客最黑暗的秘密。


有人被這一幕幕嚇壞。

想要退席離開,沒想到根本走不了。

這頓晚宴,禁止中途離場。

而破壞規矩的代價十分慘痛——

一根手指。


眼看一場高端晚宴,逐漸演變成謀殺現場。

再吃下去,怕是命都沒了。

而在後頭,還有更多讓人心裡發毛的地方。



整部電影相當怪誕。

在俊男靚女的包裝下,《菜單》其實是一部犀利的諷刺電影

矛頭指向的,就是當下各種浮誇花哨的高逼格網紅餐廳。

片中的餐廳,環境離譜, 價格離譜,菜品離譜,廚師也離譜。

近乎全方位的離譜,正是網紅店的慣用手法。


主廚掌握一切,自詡藝術家。

從每道菜、每個客人,到整場晚宴、整座小島,都是他精心設計的藝術品。

他還會親自為每道菜安排一段故事介紹。

讓人在品嘗之前,先獲得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

食物不是用來吃的,而是需要欣賞、享受。


每位顧客,他都精挑細選。

繼而確保所有人都能有最好的感受。

晚宴菜單私人訂製,分量配比精確計算。

通過故事包裝和氛圍渲染,讓每個人都夠吃。

但,絕對吃不飽


主廚就像一位瘋狂的藝術家。

他解構所有食物,強行賦予藝術意義。

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菜單」的一部分。


電影劇情看似浮誇,但很多地方都讓人似曾相識。

比如,吃飯前的「手機先吃」。

泰勒作為美食發燒友,嚴格落實這一點。

哪怕餐廳禁止拍照,他也忍不住每道菜都先來幾張。


再比如那些浮誇的菜。

放到普通餐廳,那就是詐騙。

但在網紅店,就是有格調。

那些有錢人即使覺得離譜,也不會承認。

反而只會大加讚賞,稱之為大膽的藝術創新。


最諷刺的是,其中一位顧客是美食評論家

她的工作本就是為大眾挑選那些好餐廳。

但實際上卻變成富人的特權,強行為浮華的食物附上新意。

那份由海草和石頭做成的菜,在她嘴裡變成了「吃大海」。


看到那份沒有麵包的麵包,她先說自己覺得難以理解。

但話鋒一轉,就對其不吝讚許。

認為主廚敏銳地洞察到「食物反映的階級歷史」。


所有人都在夸,沒有人會提出異議。

哪怕只是一句「不錯」的評價,也會被覺得膚淺。


在這裡,所彰顯的不止是有錢,有逼格,更是代表了有錢人的面子。

主廚為他們創造了趨之若鶩的網紅餐廳。

讓他們感到自己高貴的身份,地位,和品味。

這幫顧客,用他們的虛偽和傲慢,無形間配合主廚,成了他菜單的一部分。


電影名為《菜單》,但其實「菜單」不止是菜肴。

而是置身其中的所有人和物件。

主廚看似是這類美食藝術的忠實擁躉,但其實更像是逢場作戲。

他用做作的順從和虛偽的表演,緊緊握住了這些富人的命脈。

他知道他們不會反抗,他知道他們只會恐慌卻毫無作為。

這是他要對抗的,同時也是他要毀滅的。

因為,所有認為美食即藝術的人,根本不去在意菜品本身。


他們想要的,就是用金錢包裝出來的體驗。

食物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的與眾不同。

沒人在意能不能吃飽,就像他們根本不在意主廚做的是什麼。

有人只聽故事,只顧拍照,只顧無腦夸。

有人來了11次,卻一道菜也不記得。

所謂的晚宴,對他們而言,就是看一場換了形式的藝術展。



當然,《菜單》本質上說的不是美食。

而是,階級

從一場平平無奇的社交活動,變成一場針對富人的圍殺。

在這部電影里,瑪格特成了唯一的例外。


***以下有劇透,情謹慎觀看***

應召女郎的身份,讓她成了全場最特別的一位。

當男友忙著跟主廚道歉、旁人忙著吹噓食物精美時,只有她直言不諱。

要麼說口味平平無奇,要麼說根本吃不飽。

甚至點出這家餐廳最奇詭的地方。

「你花錢買了他的服務,為什麼還要聽他的話?」

瑪格特的坦率,在一眾富人之間顯得很異類。

但也因此吸引了主廚的注意。

相似的貧苦出身,使得瑪格特對食物保有著最原始的感覺。

在他人都緘默不語時,她大膽提出自己沒吃飽,轉而要主廚做一份芝士漢堡。


瑪格特的「出格」,反倒贏得主廚的好感。

在做漢堡期間,主廚罕見地露出微笑。

他從瑪格特身上,看到了顧客對食物最純粹最原始的喜愛


‍而他,也不用費盡心思想故事、做包裝。

他要做的,就是認真做出一個好吃的漢堡。



現實中,網紅美食的風潮也在不斷的發生。

比如前陣子大火的「圍爐煮茶」。

簡單的布置,低廉的食物。

經過網紅包裝和營銷風氣,轉而變成一種「高端精緻生活」的代表。

可實際體驗往往就如同瑪格特那樣,吃了個不痛快。


還有各種特立獨行的餐廳。

單人價格上千,預約要提前數月,才是檔次。

菜單開盲盒 ,餐廳規矩多,才是有格調。

老闆脾氣差,服務員擺臉色,才是有個性。

吃飯的意義,徹底變了味。


然而,受網紅之風影響的不止是餐飲,還有各種生活方式、流行文化等等。

它們都在將一系列離譜的外在行徑,包裝成一種讓人們趨之若鶩的潮流,最終反而脫離了其最初的意義。

《菜單》的設定出彩之處就在於此。

它用桌上的菜,來指代所有被過度包裝的「藝術品」。

看起來很美很誘人,但就是不能讓人吃飽,也索然無味。


對這些浮華虛偽之物的過度追捧,想掩蓋的也是一種 空洞無趣又想攀附格調 的內心。

就像片中痴迷於高級食物想像的泰勒。

只有浮誇的自我感動,對近在眼前的死亡、混亂視而不見。

他完全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最終,他也成了最極端也是最可悲的犧牲品。


作為今年第一部驚悚片,《菜單》算不上完美。

在故事劇情、角色塑造等方面都有些瑕疵。

但比較巧妙的是,它在諷刺、驚悚和喜劇之間平衡得還不錯。

總體而言,不失為一部有趣的電影,值得一看。

尤其是結尾相當荒誕。

看完之後,胃口大開。

好想來一份大號芝士漢堡,狠狠咬上一口。

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