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希望《封神第一部》能賣得好,希望它能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封神》的第二部、第三部,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能由此看到更多的華語神話大片、能有更多的電影人願意去創作這樣的類型作品。
你看啊,我們等這個《封神第一部》,就等了好多年。如今它能順利上映,真算是有點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了。
對於大多數國人觀眾而言,《封神》是一個很有文化韻味的經典IP。
姜子牙、武王姬發、商王殷壽、西伯候姬昌、狐妖蘇妲己,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角色;
比干挖心、伯邑考救父、姬昌收養雷震子、姜王后以死進諫,也都是深入人心的標誌情節;
電影《封神第一部》將這些經典的人物、橋段拍了出來,融入了獨具新意的敘事設定、震撼視聽的視效呈現、恢弘壯闊的戰爭與動作場面,還有觸人心弦的內涵表達與情感流露,足以喚醒無數人關於「封神」的記憶,也足以讓我們生出熱血沸騰的豪情。
我們是容易對這樣的經典故事產生共情的,因為,它講述的是中國式的神話故事,融匯的,是中國式的仁義價值、中國式的善惡道德、中國式的父子情感,更有中國式的文化傳承以及中國式的美學表達。
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說:它是一部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大片!
當然,它也是一部想要著重向當代年輕人講述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用心之作。
那麼,年輕觀眾會如何看待《封神第一部》呢?
首映禮當天,我採訪了幾位年輕觀眾。
原本我還有些擔心,這些基本都是零零後的年輕觀眾,會對《封神第一部》這樣的神話史詩類的作品感興趣嗎?
但當我聽完他們的分享,我的擔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這些年輕觀眾感到由衷的欣賞,也對《封神第一部》有了更多的信心。
確實,《封神第一部》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令人驚喜的,傳達出來的關乎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種種文化元素,則是令人倍感自豪的。
它不再以姜子牙作為敘事的主視角,而是以年輕角色姬發的視角出發,串起關於歷史、權欲、善惡、父子關係、傳說與想像、現實與神話的豐富表達。
這種我們中國人能迅速理解並體會的壯闊想像與宏大敘事,是真正融進血液、刻進DNA的文化因子。
那些令年輕觀眾直呼很美、很震撼、很感動、很自豪的中國美學,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封神三部曲》取材於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和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了更好的將這一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以電影的形式講述出來,烏爾善導演和編劇團隊採用了單部獨立成片、三部構成完整故事的模式。
其開篇之作《封神第一部》不僅將青年姬發設為第一敘事視角,還引入「質子旅」的全新設定,由此豐富了人物的成長線。
最鮮明的一處改編,是讓我們對「蘇妲己」這一形象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她仍然具有傾國之貌,被狐妖附體,極具魅惑之態,但她還是固有印象中的紅顏禍水嗎?商王殷壽的暴虐行徑究竟是因妲己造成的,還是他本身就利慾薰心?
相信去看這部電影的觀眾自會有一份答案。
總之,《封神第一部》既傳承了國民神話的經典元素,又融入了不少創新性的改編,讓整個故事有了更為深入的人性探討。
而在展現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價值觀等內容的過程中,流淌在電影里的中國美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影片第一幕畫面就彰顯了主創團隊的美學追求:一片晶瑩剔透的雪花緩緩飄落,在萬籟寂靜中,突然呈現出戰場殘酷的一面,直接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隨後上演的攻城之戰、雪崩危機、登基大典、天象異變等等場面,都競相展露出富有中國韻味的美學質感。
基於中國風光設定的自然環境,加上基於中國文化設定的建築、服飾、兵器、樂器等元素,讓這部獨屬於中國人的神話大片有了真正的中國底子。
主創團隊為了打造一個原創的、中國的美學體系,先後做了漫長而嚴謹的考察與研究工作。
他們走訪了山西、陝西、河南等與封神故事相關的多個博物館、寺廟以及道觀,通過真實的歷史文物與作品,參考近現代考古學、服飾學、民俗學的相關成果,去探尋殷商時期的美學特徵,力求在服裝、道具、場景等多個層面實現歷史質感的高度還原。
體現在服裝造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影片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化元素。
它們的設計思路來自元明道教水陸畫,許多服飾的圖案和紋路設計,靈感則源於商代青銅器和玉器。
這些服裝造型不僅帶來了視覺上的美感,還為人物的身份、性格、內心轉變提供了映襯。
殷壽的鎧甲,彰顯了王的氣場與他的野心勃勃;姬發等質子們的戰衣,則凸顯了戰士們的英勇無畏;元始天的仙風道骨,姜子牙的世俗簡約,西伯侯的樸實無華;如此這般,都彰顯了人物的特點。
最為亮眼的,莫過於蘇妲己的艷麗多變。透過她身上服飾的款式與顏色變化,我們也可以窺見她內心的轉變。
體現在道具方面,影片既有尊重歷史文物的真實再現,也有契合想像的專門定製。
片中出現的各類兵器、樂器、戰車、家具等元素,在造型與顏色上都做了非常精細的處理。
劇組以中國傳統手工藝為主,輔以現代科技技術,打造了片中質感滿滿的道具。
那只在商王登基大典上表演的玄鳥,便是專門的非遺傳人親手扎制而成。
體現在場景方面,我們既能看到咱們中國歷經千年的自然景觀,又能看到依靠技術呈現出來的具有中國山水意境的奇觀。
姬發騎馬奔走的黃河壺口瀑布,掠過的新疆江布拉克麥田,參考中國名畫《千里江山圖》打造的崑崙仙境,還有雄偉壯觀的朝歌城、大氣磅礴的龍德殿及廣場、「七重天」概念的鹿台以及充滿上古氣息的原始森林等等場景,都凸顯了中國自然景觀與神話想像力的美妙結合。
主創團隊實地走訪二十多個省,尋找和體驗了一百多個場景,通過前所未有的美術和置景工作,實現了具有原始感與想像力的場景表現。
此外,影片的中國美學還體現在諸如戰爭、打鬥、舞蹈、追逐等場面之中。
攻城時的萬箭齊發與兩軍廝殺,質子們騎馬越過火焰的英勇畫面;楊戩和哪吒保護姜子牙展開的打鬥,巨大饕餮被激活後展開的追逐;姜子牙瞬間黑髮變白髮的轉變;殷商擊鼓,伯邑考吹箎,蘇妲己的翩翩起舞;種種畫面流露出的美感。
這種美感,首先是源於我們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其次是源於主創的用心打磨,最後則是源於對真實感的追求。
專業的攝影、燈光、設計、美術、視覺等等團隊,搭配手工刺繡、非遺傳人等匠人,用一針一線,一雕一琢,一筆一划,共同澆灌出驚艷眾人的美學表達。
讓我們得以感受中國神話故事的美,感受中國建築的美、中國服飾的美、中國器物的美以及中國自然的美。
數千人的劇組團隊,歷時多年,精誠協作,承古創新,將這份中國美學做到了極致,實在讓人為之驕傲與自豪。
而在美學表達之外,影片的故事講述、人物刻畫、情感描繪、內涵傳遞以及包括音樂的融合,都處理得足夠精彩、震撼、動人且極具思辨性。
人心裡的權欲對人性的衝擊,人心裡的抉擇對人生的影響,正義與邪惡的較量,青年的覺醒與成長,父子關係里的愛與奉獻,都很值得大家走進影院去認真體會。
可以說,《封神第一部》能夠被拍攝並登上大銀幕,是有追求的中國電影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多年積澱的成果。它所包含的中國美學,值得大家去影院細細感受!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源於網絡,視頻為作者二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