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朝關係產生裂痕,並逐漸惡化,後來是如何重歸於好的?

2023-11-23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65年中朝關係產生裂痕,並逐漸惡化,後來是如何重歸於好的?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65年年底,中國外貿部副部長攜代表團來到了朝鮮,雙方簽訂了一系列的協議。

中國對朝鮮承諾,無償向朝鮮提供50萬噸小麥、30 萬噸石油和300 萬美元的自由外匯。

看起來,這是中國與朝鮮友誼的證明。

但其實,在1965年這個時間節點,中朝關係已經走到了破裂的邊緣。

危機四伏

中朝兩國之間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而且,由於抗美援朝那一段歷史,兩國之間,可以說真正的經歷過同生死、共患難。

然而,作為鄰國,中朝兩國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

而且,這些矛盾在60年代曾經集中的爆發出來,險些徹底摧毀了兩國之間的友誼。

1965年的中國,就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

我們和朝鮮之間合作往來很頻繁,我們給朝鮮的經濟援助更是一筆天文數字。

然而,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對朝鮮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而朝鮮偏偏又在政治上極有野心,這使得兩國之間的關係岌岌可危。

當時的亞洲,中國是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然而,另外一個大國的陰影卻始終存在,那就是蘇聯。

而朝鮮作為一個小國,長期在亞洲並沒有什麼存在感,甚至需要依附大國來進行生存。

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心中的危機感日益加深。

在1960年,金日成提出,要擺脫對於中蘇兩國的依賴,走獨立發展路線。

然而,金日成嘴上說的是一回事,實際做的卻又和說的完全相反。

60年代,中國本著國際道義,一直盡力滿足朝鮮的要求,可是這反而助長了朝鮮的野心。

另一方面,60年代的中國,和蘇聯的關係急劇惡化,又逢天災人禍,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朝鮮在這一時期,果斷的選擇抱蘇聯的大腿。蘇聯本身也有意在亞洲重新扶持幾個國家,以制衡中國的力量,所以,朝鮮就乘著這股東風,把自己的經濟慢慢發展了起來。

只是,接受了蘇聯的援助,在政策、經濟上,自然就要追隨蘇聯的腳步。

而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種背後捅刀子的行為。

到了1965年,蘇聯進一步加大了對朝鮮的援助。為了向蘇聯表忠心,朝鮮方面自然開始對中國表現冷淡,甚至放出話來,要切斷中朝之間的關係。

中國不能放任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從戰略意義上來講,維持和朝鮮的友誼是必須的。

所以,在外交場合,我們對朝鮮做出了諸多讓步。

不過,到了1966年,雙方之間表面的和平也維繫不下去了。

那一年,輿論開始爆發,中國方面批評朝鮮的修正主義,戳中了朝鮮的痛處。兩國之間掀起了一輪鋪天蓋地的罵戰,甚至在鴨綠江的兩岸架起了喇叭,無時無刻不在喊話。

1966年,朝鮮各大報紙集體發表文章,對中國大加批判,還說中國在搞大國沙文主義。

中國這邊對朝鮮也沒有客氣,1967年,北京張貼出了大量的大字報,上面直接貼上了金日成的頭像,底下寫著「修正主義者」和「赫魯雪夫門徒」。

事情走到這一步,過去的友誼算是蕩然無存了。

十年前,兩個國家還在並肩作戰,十年之後,他們的關係就成了這副樣子。

1968年,兩國的關係已經漸漸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中國還在1968年,直接關閉了中朝兩國之間的通道。

朝鮮方面則直接召回了駐華大使,算是在外交上徹底宣布和中國絕交。

重歸於好

數據統計,從1965年底一直到1969年,兩國之間幾乎沒有了正式的外交,就連民間交流的渠道也少之又少,這對於兩個相鄰的國家是極不正常的。

中朝兩國因為關係惡化,其實日子都不好過。

在這件事情上,唯一獲利的是蘇聯,他們樂於挑起中朝兩國之間的鬥爭。

為了進一步煽動朝鮮的情緒,蘇聯又在援助上做出了諸多保障,甚至還涉及了核武器。

那時候,中國的核武器已經試驗成功。在核戰爭的威脅之下,有能力的國家都希望擁有核武器以自保,朝鮮本身沒有這種能力,不過,蘇聯卻對朝鮮做出了空口的核武器承諾。

不過,蘇聯一句話,頓時讓中國面臨著核擴散的危險。以當年中國和朝鮮之間的關係和蘇聯的關係,蘇聯一旦給了朝鮮核武器,第一個遭殃的就是中國。

蘇聯當然明白核武器事件背後的嚴重性,不過卻樂於推波助瀾。

除此之外,他們還鼓勵朝鮮搶奪中國的領土,讓朝鮮在外交上對中國大加威脅,凡是不利於中國的事情,蘇聯都願意推動朝鮮去做。

而那個年代,被蘇聯如此利用,來對付中國的,也不止朝鮮一家。

那時的中國,周圍危機重重。在新中國外交史上,那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黑暗時期。

雙方之間的關係,直到1970年才得到緩和,而這同樣和歷史的大背景有關。

那年,美蘇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

而朝鮮作為蘇聯手中的棋子,主要就是兩大作用,一是對付中國,一是對抗美國。

隨著美國威懾力的減弱,朝鮮在蘇聯心目中的地位也就隨之降低。

當然,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朝鮮還是中國,都意識到,這樣僵化的關係對兩國毫無好處。

中國當時急需要打開外交局面,所以,1970年成為了我們與朝鮮緩和關係的最佳時機。

周總理決定在這一年出訪朝鮮,金日成也同樣做出了訪問中國的決定。

周總理來到朝鮮之後,金日成對周總理表示:朝鮮和中國之間深厚的情誼是不會改變的。

而周總理則對金日成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支持朝鮮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雙方終於暫時達成了和解。

金日成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則是毛主席親自接待。那一次,毛主席為金日成破了例,不等金日成來中南海拜訪,便主動去釣魚台看望金日成,讓金日成大為感動。

此後,金日成又恢復了從前頻繁訪問中國的習慣,一直到毛主席去世。

隨著兩國的領導人達成一致,中朝雙方的民間交流也終於被放開,恢復了以往緊密合作的關係。

金日成

而不久之後,中國在尋求與美國關係正常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最終成功與美國建交。這一事件,也無形中提高了朝鮮的國際地位。

中美建交,影響了許多國家的命運。

對於朝鮮來說,這次事件不僅是中國的勝利,也是亞洲的一次勝利。

而且,蘇聯在中美建交的危機之下,減少了對於朝鮮的控制,朝鮮和中國在外交關係上變得更加自由。

從戰略角度而言,朝鮮很明白,絕不能放棄和中國的外交關係。

因此,在這一階段,中朝重新進入了蜜月期。

不過,1970年的重歸於好,就是故事的結局嗎?恐怕也不盡然。

矛盾再起

因為,國與國之間永遠都存在利益衝突。

朝鮮和中國是鄰國,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之中的夥伴,關係越是緊密,矛盾就越是凸顯。

1978年,中國開始了經濟改革,這讓雙方的矛盾再一次暴露。朝鮮對中國的未來深感擔憂,害怕中國會走上一條資本主義的道路,頻繁對中國的經濟政策提出反對。

這次事件倒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兩國的外交關係。

最致命的是1990年,中國漸漸的走上世界舞台,出於外交需要,中國決定與韓國建交。

而中國的外交意見,卻讓金日成暴跳如雷。

中國和韓國之間沒有深仇大恨,但朝鮮和韓國之間,卻是真正的你死我活。

所以,在金日成看來,中國既然是朝鮮的盟友,就應該採取和朝鮮一樣的對韓政策,將韓國在外交上孤立起來。

但對中國來說,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合適。

更何況,無論朝鮮與韓國關係如何,金日成都無權干涉我國的外交。

在中國決定與韓國建交的消息傳出來之後,金日成還特意訪問中國,並向鄧公提起了這件事情。

當時金日成的語氣十分不妙,他對鄧公喊道:「既然你想和我們的共同的敵人韓國,建立外交關係,那麼朝鮮可以和中國的敵人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嗎?」

這兩件事情根本就不能放在一起比較,金日成如此做法,是赤裸裸的外交威脅。

鄧公當即回覆:「你們要是和台灣建交,那麼中朝則斷交!」

金日成又回答:「中國既然已經決定,那麼就那樣辦吧,朝鮮將繼續自主地堅持社會主義,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將自己去克服。」

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兩國之間的友誼已經不比當年,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為關係破裂的導火索。

對中國來說,我們可以在外交上對朝鮮做出讓步,可以不遺餘力的幫助這位朋友。

但是,我們不能容忍金日成,持續不斷地對我國內政指手畫腳。

朝鮮的過分干涉,已經嚴重的影響到我國的對外關係,所以在很多時候,不得不狠下心來。

而朝鮮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中朝之間的關係幾經起落,但是從沒有真正的徹底破裂過,永遠在破裂、修復、又破裂、又修復之中循環。

進入新世紀之後,中朝關係依然面臨著重重危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朝鮮半島始終不肯放棄的核武器計劃,朝鮮擅自研究核武器的行為,無疑也把中國架到了兩難的境地。

也許很多時候,和朝鮮交往對中國來說麻煩重重。

可說到底,中國和朝鮮之間依然存在著牢不可破的關係。

在這個世界上,朝鮮是為數不多的和中國擁有相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是動盪年代之中,少數將紅色思想傳承下來的國家。

中朝之間,有過很多的矛盾,但友誼也是真實存在過的。

密不可分

在1990年,那一年中朝關係又跌到最低谷。

然而,也是在這一年,朝鮮勞動黨迎來了45周年的生日。

中國專門為朝鮮發去了賀電,並特意談到:「不論今後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堅持不渝地維護兩國人民用鮮血結下的戰鬥友誼。」

那一年,也是中國志願軍赴朝作戰40周年的紀念日,中國代表團奔赴朝鮮,共同紀念這一次偉大的出征。

金日成方面,為中國代表團安排了超規格接待,雙方還一起去中國志願軍的陵園拜祭。

40年過去了,很多事情發生了變化,但朝鮮的確沒有忘記當年幫助過他們的中國志願軍。

那些埋骨於異鄉的志願軍,被朝鮮人民守護著,墳前永遠擺滿鮮花。

同時,朝鮮方面還特意在報刊上,重新登載了1958年,中國最後一批志願軍撤出朝鮮時,給朝鮮人民所寫的告別信。

1991年,發生了一件讓全國震驚的大事。

蘇聯這位曾經的紅色巨人解體了,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格局,也在這一刻轟然崩塌。

無論是中國還是朝鮮,在這一刻心情都十分複雜。

蘇聯的霸權主義害人不淺,中國和朝鮮都曾遭受過來自蘇聯的威脅。

但在很久以前,蘇聯又的的確確是中國和朝鮮,在紅色道路上共同的引路人。

蘇聯消失之後,中國和朝鮮的關係毫無疑問更加緊密了。

金日成對中國方面很鄭重的表示:「蘇聯解體、東歐轉向,美國很可能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迫使剩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就範。中國應該擔負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袖的責任,與美國抗衡。」

中國則對朝鮮做出了承諾:「中國決不當頭,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世界已進入多元時代,美國不可能為所欲,如果朝鮮受到軍事威脅,絕不會坐視不顧。」

如今,又是幾十年過去,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中國和朝鮮依然是社會主義的一員。而這個共同點,也是中朝友誼持續到今日的保障。

參考資料:

於洪君《冷戰歲月的中朝關係》

李成日《新時代的中朝關係:變化、動因及影響》

曹世功《朝鮮外交的新布局及中朝關係走向》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