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森林分布及生態環境效益,附那些不想死的樹

2022-08-28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探究】森林分布及生態環境效益,附那些不想死的樹

森林是陸地上分布面積最大、組成結構最複雜、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節器和「地球之肺」,維持著全球的生態平衡。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抵禦災害、吸塵殺菌、凈化空氣、調節氣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保存基因、固碳釋氧等多種生態功能,是維護地球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學家斷言,如果森林從地球上消失,全球 90%以上的生物將滅絕,人類將無法生存1年。

森林與環境的關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沒有枝繁葉茂的森林,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今天咱們就來認識一下森林的六大主要生態功能:

提供屏障

如沿海防護林、三北地區防護林的防風固沙作用。森林是沙漠剋星,只有森林才能使沙退人進。

一條疏透結構的防護林帶,迎風面防風範圍可達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面可達林帶高度的25倍。農田防護林可降低乾熱風對小麥的危害,在林網保護下的農田比無林網農田,小麥平均產量可以提高15%-20%。

涵養水源

指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的保水固土作用。大的指黃河、長江中上游的水源涵養林,小的指水庫上游及小溪小河的水保林。水土乃生存根基,治水必先治山,這是根本。

森林是土壤的綠色保護傘。茂密的枝葉能夠截留降水,減弱水流對土壤的沖刷,林下的草本植物和枯枝落葉層,既能吸水又能固定土壤,森林對降水的攔蓄係數一般為35%。

森林是巨大的隱形水庫。每畝有林地可比無林地多蓄水20立方米。100平方公里森林的蓄水量,相當於300萬立方米水庫的容量。

調節溫度

全球範圍氣溫抬升,氣候異常,城市尤為嚴重。解決辦法是有效增加森林、綠地,利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以減緩溫室效應。

城市綠化覆蓋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在夏季最高溫季節可降溫0.1℃。在片林和林蔭道下,夏季能降低氣溫3℃左右、降低路面溫度7℃。森林內的地表蒸發比無林地的顯著減小,一般只相當於無林地的2/5至4/5。森林上空的相對濕度比無林地的高38%,公園的相對濕度比城市其它地方高27%。

凈化空氣

森林具有阻擋、過濾和吸附灰塵的作用。森林能降低風速,減少風的攜帶能力,葉片表面具有絨毛和刺,可吸附灰塵,森林通過樹木葉片的氣孔,吸收空氣中的有毒物質,降低空氣中有毒物質的含量。森林還能揮發化學物質,殺滅細菌。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廠。1畝闊葉林一天可以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49千克氧氣。10平方米森林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

森林是綠色的吸塵器。其吸附粉塵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75倍,1畝松樹林一般每年可滯留粉塵0.24噸,綠化樹木可以使降塵減少20%-50%。

森林可降低PM2.5危害。森林對PM2.5有很好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並能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形成PM2.5主要成分硫酸鹽,法桐、國槐、桑樹、泡桐、紫穗槐、垂柳、大葉黃楊、柏樹等對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較強。通過一條高15米、寬15米的法桐林帶,二氧化硫濃度可降低25%左右。

森林釋放的負氧離子是「空氣中的維生素」。負氧離子能有效起到降塵、滅菌的作用,當森林覆蓋率達到35%-60%時,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較高。

森林是天然的殺菌劑。樹木散發的芳香物質能殺死空氣中和水中的多種細菌,1畝的松柏林1天能分泌2.4-4千克的殺菌素,並能擴散到周圍2000米的地區。

消除噪音

林帶和片林具有隔離和消除噪音的作用。據實驗,覆蓋道路的喬灌木林帶達到12米寬時一般可降低噪音3-5分貝,30米寬時可以降低噪音5-8分貝,40米寬時可以降低噪音10-15分貝。

改善景觀

森林、樹木、花草、綠地能有效改善城市景觀,提供活動空間。工礦企業、商店機關幾乎為物質所充填,只有森林花草所在,才給人們以休閒和散心的可能。

如今,許多城市正在向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城市的目標推進。花園城市,通過花壇、草坪、行道樹,城市公園的布局和建設,以改善景觀和居民的環境狀況。森林城市,在花園城市基礎上,在城市的郊區和周邊,建立森林隔離帶,營造城市片林,有效增加森林面積,並把郊外的森林引入城市,建立森林公園和森林自然保護區,以供居民戶外娛樂、踏青;同時,促進園林下鄉,促進城鄉綠化一體化,把整個城市置於森林之中。

被砍伐的樹居然又長出新的樹幹。

棕櫚樹和橡樹纏繞在一起相親相愛的在風雲中長大。

這棵棕櫚樹長在一棵橡樹中間。

如果沒有了人類,大自然會將一切重新回收,其中就包括這個消防栓。

堅硬的岩石也阻擋不了樹木的生長。

生長在鋼琴里的大樹。

即使被頭盔蓋住,也無法阻擋它的生長!

孤懸於岩石上的樹,由於養分不足,它的根居然橫跨到了懸崖的對面!

長期停車,車沒把樹幹死,樹把車乾死了。

大火中,這棵樹被燒穿了大部分樹幹,仍從灰燼中重生。

從煙囪里長出大樹,曾阻礙它成長的東西,現在變成了它最堅硬的"盔甲"。

廢棄倉井裡的一棵參天大樹,太美了!

樹幹雖倒下了,但樹枝仍奮力向上生長!

即使只有一點點支撐,也不能放棄希望!

骨骼清奇,生命頑強指的 就是這種。

城堡門口長出的樹。

生命力超強,請看這棵樹怎樣強行穿過一堵石牆生長的。

樹為了活著,給人讓出了一條路。

橡樹的樹幹成為松樹的一部分。

兩棵樹都活著,共同生存了一個多世紀(松樹130年,橡樹250年)。

這是一棵古樟樹,直徑達到了3米多,遭到了雷擊火燒,如今只剩下兩片樹皮,但是它依舊是枝繁葉茂。

一片荒蕪的土地,沒有一點生命氣息,在岩石坑裡這棵樹把這裡當做了家,頑強的存活著。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一棵樹鑽過石頭,這麼大的磨難,它仍然開出了最鮮艷的花朵。

這個樹為了能享受到陽光,把長長的根暴露在岩石之外。

盤根錯節扎進水泥磚縫隙里,它在向世人宣告生命的霸道與堅強。

不小心的跌倒並不是失敗,蜿蜒曲折樹冠也要朝著陽光生長。

這棵樹幾乎懸空生長,大部分樹根都暴露在外面,只有少數幾根依附在堅硬的懸崖岩石上頑強的維持生命。

一棵周圍水土流失嚴重的樹,依然堅強地生長著。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夾縫求生吧!只要它想要生長,哪怕是堅硬的岩石也無法阻擋它的腳步。

穿牆而過的樹,不是所有的樹都能生活在適宜的田野上,但有生命,一切都有希望。

有時候只看到了它表面的弱小,但只要有它的落腳之處,它便可生長,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泥土。

碩大的郵箱被樹吞沒了。

這顆棕櫚樹的枝幹在地上繞了個彎,又繼續頑強向上生長。

一戰時,一個男孩離開了家鄉去戰場打仗,當時他把自行車鎖在了一棵小樹旁邊,

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自行車長進了樹里。

這棵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樹枝上又長出了新的小樹,生命在不斷延續。

很多年前,人們在這棵樹下放了兩塊石頭,目的是為了防止這棵樹橫向生長,很多年以後,這兩塊石頭已經成為這棵大樹的一部分。

懸崖峭壁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雄壯,這棵樹迎風懸空生長。

為了生存,你幾乎無法想像這顆樹究竟做了怎樣的努力?

也許有一天,這把椅子會被整個吞掉。

大自然和文明之間的較量,縱然人類以自己文明為傲,卻抵不過大樹的力量,樹把路牌裹進身體里生長。

這棵樹名叫六朝松,學名檜柏,在南京東南大學校園內,種植於1500多年前,是六朝時期梁武帝親手種植。

2012年初的一場大雪,壓折了六朝松僅存的樹冠,枝葉連筋帶骨耷拉了下來,但它仍然頑強的活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6eb9c918711123b0c185a4014c58b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