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消費券或產生消費替代效應,通過保就業也能保消費

2022-06-15     人大重陽

原標題:劉元春:消費券或產生消費替代效應,通過保就業也能保消費

劉元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人大重陽理事,本文轉載自6月13日澎湃新聞。

本輪疫情衝擊造成的經濟下行壓力或已超過2020年2月至4月時的情況。因此,今年一攬子措施與2020年所出台的一攬子方案就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從傳播人數、地區特性、傳播速度以及各種成本耗費來看,以奧密克戎變異株為主的新一輪疫情對今年經濟社會的衝擊遠甚於2021年,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此外,引起此輪經濟下滑的因素還有俄烏事件等外部環境變化。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了30%,石油漲價接近60%,國際資本流動變異,世界經濟預期下滑,這些對我國的進出口、國際收支和資本市場都帶來了衝擊。

不過,2022年4月我國主要經濟指標中,只有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消費者信心指數、經濟學家信心指數、製造業PMI和財政收入等5個指標不及2020年3月的水平。對此,雖然今年外部衝擊很大,但是我國應對疫情的經驗發揮了很好的緩衝作用,所以與2020年情況相比,本輪衝擊的整體下滑要略低,因此政策不能夠按照2020年一季度的狀況那樣進行大劑量的刺激。

隨著全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很多預測認為6月份經濟將加速反彈。當前正處於決定全年經濟走勢的關鍵節點,必須搶抓時間窗口,努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軌道。要力求全年經濟目標達成,保證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二季度的正增長和失業率的下降。如果經濟滑出合理區間,甚至可能會導致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各種風險隱患集中暴露。

在4-5月負增長的前提下,6月份復工復產的水平成為了重要關鍵點。6月增長能否超過3%和5%對於下半年增長和全年經濟目標實現至關重要。

對於實現全年經濟目標,測算了兩種路徑:如果二季度經濟能實現0.5%的正增長,則今年三季度、四季度需要分別實現7%和7.4%的增長;如果二季度經濟能實現2%的增長,則今年三季度、四季度需要分別實現6.7%和7.1%的增長。

這兩種預測路徑都要求今年三、四季度的經濟增速要維持在7%左右,相較於去年三季度與四季度的增長水平要高出3個百分點。這就要求目前的存量政策工具、增量政策工具必須要比去年的政策口徑要在經濟增長上面有3個百分點的提升。對應需要增加2萬億到3萬億的新增投入,而這是一攬子政策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

由於實施了大規模的減稅降費,今年我國財政收入相較此前有了一定下降。今年還有多少財政空間?

在不額外借債的情況下,財政的「家底」約有18000億,分別是9000億一般公共預算、4000億政府性基金預算、5000億上繳利潤與2000億盤活閒置資金資產。同時,如果次年專項債額度提前下達,還可以最多提供2萬億的財政空間。

儘管理論上財政空間剛好能達到下半年所需投資,但實際上現實情況可能更複雜,財政空間可能會不及所需,因此必須在拓展財政空間上面要有新的舉措,要有一些超長的工具。

為什麼不發行特別國債?國債受制於整個國家的預算管理,發行特別國債必須要有特殊性,而今年的疫情尚不構成這樣的特殊性,目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並沒有表象那麼強烈,對於特別國債可以暫緩考慮。此外,包括疫情、俄烏衝突、全球通脹等一系列灰犀牛、黑天鵝事件或將給中國經濟運行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和挑戰,應對這些超級不確定性問題需要留有一定的政策空間。

為什麼不進一步擴大規模給予疫情補貼?主要受制於資金有限,另外目前政策並不願意從需求端來進行著力,地方政府最擅長的是從供給端進行發力。通過大項目投資,保證企業有訂單。如果大企業都沒有訂單,那么小企業的問題可能更嚴峻,因此保市場的邏輯依然是從大到小。

為什麼沒有出台全國性消費券?發放消費券不等於能夠保消費,因為很多消費意願來自於永久性收入和未來預期,並不是消費券刺激產生的,這就導致了消費券可能會產生消費替代的效應。如果出現大範圍的企業倒閉,失業大幅度攀升,消費一定是保不住的。因此保消費在中國社會體系中很重要的就是保就業,不要出現大範圍的失業,而要保就業就要保市場主體。因此,保市場主體是在保供給,但同時也是在保消費。

當前政策關鍵是資金總量問題還是政策能否落地問題?一攬子政策的關鍵問題在於兩點,一是錢從何處來,二是動力如何能跟進、如何有積極性進行花錢。從短期看,地方政府能夠調動各種資金密集出台各種保經濟、穩增長的舉措,對於錢從何處來,當下是沒有問題的。但對於花錢的動力卻存在一定問題,一般公共預算的進度去年沒有達標,今年前4個月依然沒有達標,也就是說沒有按照既定的速度來花錢。所以在一攬子方案出台後,國務院成立了12個督導組來進行監督,要項目落地,形成實物量,才能真正形成經濟循環。

政策空間是否應保留,是否會在現有方案上進一步拓展,取決於未來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未來幾大風險挑戰很大:包括疫情變化;俄烏衝突的走向與變異;中美博弈充滿變數,可能進入到新階段;房地產本輪趨勢變化短期難以逆轉;出口大幅逆轉存在一定的機率;資本市場壓力短期難以改變;疫情特性和資產負債表受損決定了本輪復工復產和經濟復甦的難度大、持續時間長;世界經濟在疫情、戰爭、歐美政策調整以及各類傳統問題的疊加下可能步入「新滯脹階段」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6b1c8828bbb4a9afb131ae77a56cb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