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傷及德國各階層利益,雙重標準下埋藏了仇恨的種子

2023-05-09     雲夕客

原標題:《凡爾賽和約》傷及德國各階層利益,雙重標準下埋藏了仇恨的種子

作者:吳振鵬

今年是2020年,100年前的1920年,《凡爾賽和約》正式生效。對於這個和約,現在觀點大都認為其推動了德國民族主義復甦、希特勒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但若細化來說,《凡爾賽和約》在對德國造成的直接後果和對二戰爆發的推動方面到底有哪些聯繫,卻語焉不詳。

《凡爾賽和約》——歷史的輪迴

其實單就《凡爾賽和約》來看,黑格爾的一句話很符合該和約所體現的規律:「人類從歷史上能學到的唯一東西,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東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和約》是在法國極力主張、英國中立、美國反對下擬定的。從這個和約中可以看出法國想徹底肢解德國的想法。這反過來催生了德國戰後的復仇主義(Revanchism)。

但其實復仇主義這個詞最早就是來自法國的。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就是在凡爾賽,普魯士和法國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和約的苛刻條件給法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但是讓雙方怎麼也想不到的是,49年過去了,還是在凡爾賽,當年的「復仇者」成為了「施暴者」,「施暴者」則成為了「復仇者」。而歷史的車輪沒就此停下,1920年生效的《凡爾賽和約》是在「福煦車廂」簽署的,20年後,又是在這兒「福煦車廂」,德國納粹和法國再次簽署和約,法國投降。

《凡爾賽和約》的兩大缺陷

如果單看《凡爾賽和約》,就像喬治·凱南指出的那樣:這一和約是極其愚蠢的。而這個愚蠢其實可以從兩方面看出:

一、《凡爾賽和約》簽訂初期其實是試圖讓德國萬劫不復,但在後期卻放任德國肆意踐踏和約;

二、《和約》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雙重標準。

《凡爾賽和約》的先後矛盾性:

先來看第一點,其實《凡爾賽和約》針對的不僅僅是德國社會的一個階層,而是嚴重損害了其每個階層的利益。

當時德國主要由三個階層構成:容克地主、資產階級和民眾。和約對容克地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削減軍備上面。第二德意志帝國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軍國主義傳統,在一戰前的和平時期,德國常備軍就有84萬人之多,更不要提戰爭爆發後的軍隊規模了,更是突破百萬。而德意志的統一是走自上而下王朝戰爭模式,近代的德國沒有像英、法一樣成功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德國的1848年革命失敗了)。結果導致當時德國的軍官基本都是由容克貴族組成。但《凡爾賽和約》卻將德國陸軍人數限制在十萬以下,軍官人數更是在六千以下。這一規定導致軍官崗位變少,其晉升渠道也被堵塞,從而損害了大批容克貴族利益。也難怪在德劇《巴比倫柏林》中,「黑色國防軍」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幾乎一呼百應。

德國國防軍

再說資產階級,其實德國參加(或者說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除了受軍國主義傳統影響外,還有一點就是要謀求更多海外市場,以促進資本主義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已經基本被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成了(除阿富汗、埃塞爾比亞和賴比瑞亞等少數地方還保持獨立)。而德國因為統一較晚,其拓展海外殖民地的成果也就不是很大,結果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而《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全部交給英法等國家進行「委任統治」,這更是進一步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並且在國內,阿爾薩斯、洛林以及西里西亞等地都是當時德國經濟發達、消費能力強並且蘊含有大量工業急需原材料的地區。結果這些地區的丟失導致了很多德國企業的破產,嚴重影響了資產階級利益。

最後來看德國普通民眾,其實任何一場國家級的災難,普通民眾都是背最大鍋的。對於德國民眾來說,首先受到的衝擊就是國家要面臨巨額賠款。但德國當時的大資產階級卻拒絕承擔賠款義務,結果國家只能選擇讓德國普通民眾來接手。政府通過眾多苛捐雜稅,終於在1921年8月份籌齊了第一批賠款,不過代價則是德國民眾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另外再說「魯爾危機」。現在有一種觀點說當時德國當局在「魯爾危機」中的做法非常明智,以承諾償還賠款來證明自己沒有能力繼續履行賠款責任,從而使英美等國家開始對德國進行鬆綁。這一觀點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有一定道理。但是德國當局的「消極抵抗」政策是通過肆意印刷馬克(當時德國紙幣)做到的,結果引發了全德的通貨膨脹。在1921年,德國現鈔流通量是1225億馬克,而在「魯爾危機」開始後的1923年,流通現鈔竟高達12952億馬克。在任何國家,如此嚴重的通貨膨脹對普通民眾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在當時德國,工人工資增長速度比不上馬克貶值速度,結果有能力的人都選擇移民他國,而剩下留在國內的居民對當局政府失望態度可見一斑,所以要麼轉向極左陣營,要麼轉向極右陣營。

凡爾賽合約的簽訂

可以說《凡爾賽和約》在簽訂初期就是想讓德國萬劫不復,並且對德國當時社會各階級都造成了影響,成為德國培養「復仇主義」的溫床。但恰恰是這樣一個和約,在後來卻放任德國肆意踐踏,這一過程使德國「復仇主義」有了發泄渠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從「魯爾危機」開始國際輿論便開始轉向。「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等接連提出,打開了束縛在德國身上的經濟枷鎖。隨後《拉巴諾協定》、《洛加諾公約》等則在政治、外交方面宣布了《凡爾賽和約》無效。英美等國本來想以此來換取與德國的和解,但就像前文所說,在《凡爾賽和約》初期仇恨的種子已經埋下了,這些鬆綁其實不能起到和解作用,反而使德國納粹主義情緒愈發嚴重,結果導致希特勒上台。在希特勒上台後,出兵萊茵河、吞併奧地利、拿下蘇台德等等政策則標誌著《凡爾賽和約》已被徹底失效。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已不可避免。

凡爾賽合約簽訂現場照

《凡爾賽和約》的雙重標準

再來說第二條:《凡爾賽和約》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雙重標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時,當時美國總統威爾遜就提出了「威爾遜十四點計劃」,其中有一點就是「民族自決原則」。

1918年11月3日,德國基爾港水兵起義,而後迅速波及全國。民眾之所以紛紛響應這次起義,除了對戰爭厭煩外,還有重要一點就是他們真相信了「十四點計劃」。真認為戰後協議能像「十四點計劃」說的那樣在各國間達成真正平等的議和。但上文已經,結果和他們想的完全相反。

就以「十四點計劃」中的「民族自覺原則」為例,這一觀點概括起來就是尊重當地人民的選擇,可《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來說是什麼樣呢?七萬三千平方公里土地被劃分給丹麥、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還規定永遠不准德奧合併。如果真按照「民族自決」來決定,會是這樣一個結果嗎?神聖羅馬帝國的長期四分五裂,使統一觀念深深烙印在每個德意志人民心中。甚至當時德國的統一還引發了部分人不滿,因為由俾斯麥完成的統一僅僅是「小德意志方案」。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無論對於當時的奧地利,還是德國來說,都有兩國合併的意願。但《凡爾賽和約》卻忽視了這點,嚴重傷害了德國民族自尊心。

更過分的是,英法美等國家還大搞雙重標準,對奧匈帝國的其他地方,因為他們想讓奧匈帝國徹底解體,所以讓這些地區所在的人民進行「民族自決」,結果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等國家紛紛成立。但是在奧地利、蘇台德地區、但澤等地,絕不實行「民族自決」。難怪《德意志報》在1919年會發文稱:復仇!德意志民族、1871年,這裡(凡爾賽)是德意志的榮耀,而今天,榮耀卻在這裡葬送!

(註:「民族自決原則」並不是美國總統威爾遜首次提出的,列寧其實在十月革命前就有了這一想法,並且在革命勝利後正式提出。)

結語

結果,《凡爾賽和約》不僅對德國人民生活方面造成影響,也深深傷害了他們的精神層面。而英美等國在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去緩和由此使德國民眾產生的復仇心理之前,就放任德國對《凡爾賽和約》進行各種踐踏,反而給德國提供了一個復仇的發泄口。這一復仇情緒,再加上德國在傳統上就有的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傳統,為戰爭提供了溫床。其實後來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正是打著撕毀《凡爾賽和約》上台的,而希特勒上台也標誌著德國戰爭車輪即將啟動。

參考文獻:

GeorgeF.Kennan.AtaCentury’sEnding:Reflections1982—1995

NigelThomas.TheGermanArmyinWorldWarI

GeoffreyRobertson.CrimesagainstHumanity:TheStruggleforGlobalJustice

ManfredJonas.TheUnitedStatesandGermany

KlausSchwabe.WoodrowWilson,RevolutionaryGermany,andPeacemaking,1918-1919:MissionaryDiplomacyandtheRealitiesofPower

科佩爾·S·平森:《德國近代簡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51cce22d68b5ee5166720441a8eaf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