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再訴競爭對手!鋰電江湖生死互博的內卷或拉開序幕

2022-02-15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寧德時代再訴競爭對手!鋰電江湖生死互博的內卷或拉開序幕

2022年農曆新年剛剛過去,寧德時代法務部門再次火力全開。

昨天寧德時代剛剛宣稱對市場謠言報警,今日又狀告自己的競爭對手——蜂巢能源,另一動力電池巨頭中創新航(原名中航鋰電),也深陷於與寧德時代的訴訟中。

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一半以上市場為寧德時代所擁有,但在大象身側,大量的資金蜂擁而入,競爭對手迅速成長,產能一再擴張。

在坡長雪厚的新能源賽道,需求依舊旺盛,但在瘋狂擴產下,階段性過剩或即將來臨,據BloombergNEF預測,到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約為1200GWh,而同期全球電池產能預計超過2000GWh。

這個深度內卷的市場,註定只有少數人能活下來。

A

寧德時代再起訴競爭對手

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告顯示,寧德時代對蜂巢能源提起了訴訟,案由為不正當競爭,案件將於本月開庭。

這一案件的被告,還包括無錫天宏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和保定億新諮詢服務有限公司,而這兩家均為蜂巢能源的關聯方。

據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至2019年間,九位寧德時代員工在離職後,分別加入無錫天宏和保定億新,間接為寧德時代的競爭對手蜂巢能源提供服務。上述九人在寧德時代任職期間,分別擔任主任工程師、製造工程師和市場專員等職。

寧德時代認為,這九人違反了與其簽訂的《保密和競業限制協議》(下稱競業協議),因此要求他們賠償違約金100萬元。

除了蜂巢能源,寧德時代的劍鋒也曾指向其他對手。此前,寧德時代曾起訴過塔菲爾新能源和中創新航(原名中航鋰電),稱對方侵犯其電池技術專利。

寧德時代與塔菲爾新能源一案已於去年宣判,塔菲爾新能源被判向寧德時代賠償2330餘萬元。

寧德時代與中創新航的專利權訴訟案結果則尚未公布。

今日午後,針對寧德時代起訴一事,蜂巢能源回應稱,公司已經在積極準備應訴,並相信寧德法院會有公正的判決。

B

誰是蜂巢能源?

在中國的動力電池行業里,僅成立三年的蜂巢能源只能算是新兵,根據韓國SNE數據統計,2021年寧德時代在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的市場占有率為32.6%,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第一。蜂巢能源以1%的市場占有率剛剛進入全球前十。

但蜂巢能源背後的老大,是大名鼎鼎的長城汽車的創始人魏建軍,2021年,公司動力電池裝機量的增速同比超過430%,這已足夠讓寧德時代心生警惕。

2021年,長城銷售汽車1280993輛,同比增長15.2%,創歷史新高,只比自主一哥吉利少了4萬輛,穩坐SUV市場多年老大之位。

根據2021年的胡潤百富榜,汽車相關領域的排名中,魏建軍、韓雪娟夫婦一年財富增長近5倍,超過李書福、王傳福,以2180億元高居榜首。

蜂巢能源的前身為長城汽車動力電池事業部。2018年,蜂巢能源從長城汽車中剝離出去,轉到上市公司大股東魏建軍名下。據高工鋰電統計,蜂巢能源成立後,主要是保障長城汽車旗下新能源汽車的供應,但對合眾新能源亦有銷售。

長城汽車計劃到2025年,每年銷售400萬輛汽車,其中80%是新能源汽車。

2021年12月11日,蜂巢能源宣布完成B+輪股融資,本輪融資金額60億元,投資方主要包括:川能投、大族雷射、星宇股份等產業鏈合作夥伴,鼎暉投資、中移資本、興業銀行、優勢資本、人保資本、泰康投資等產業投資機構,以及湖州、鹽城、上饒等國資平台。本輪融資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研發新技術、建設常州四期生產基地、常州研發中心和常州總部管理中心。

此前的21年7月份,蜂巢能源完成了B輪共102.8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小米集團、三一重工等知名企業。

掌握動力電池的話語權,已成為第一梯隊主機廠的共識,大眾汽車、福特汽車、吉利汽車、上汽集團等紛紛合資或自建電池工廠,只有掌握了動力電池這個核心環節,未來才不會被卡脖子。

蜂巢能源2022年以來動作不斷,相繼成立上海研發中心、動工鹽城百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以及投資上游銅箔和負極材料企業。此前蜂巢能源已經完成4輪融資,融資金額達到207.8億元。而根據起點鋰電大數據最新了解,蜂巢能源正啟動上市輔導,預計2022年上半年完成科創板申報。

C

內卷的鋰電江湖

2022年動力電池「開局兇猛」。

據高工鋰電統計顯示,春節前後,涉及動力及儲能電池開工的項目達9個,總投資超798億元,產能規劃超176GWh;簽約投資動力電池項目6個,總投資超1080億元,產能規劃超215GWh。尤為吸引關注的是中創新航在廣州、江門連下兩城,合計規劃建設100GWh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億緯鋰能與惠州市政府合力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比亞迪第17個產業基地落戶襄陽。

動力電池擴產狂飆背後,一方面源於市場需求旺盛,行業預計,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500萬輛,同比增長42%。1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93168輛,同比增長362%;廣汽埃安銷量16031輛,同比增長118%;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和蔚來汽車1月份交付12922輛、12268輛、9652輛,同比分別增長115%、128%、34%。

據悉,春節期間,國內頭部電池企業幾乎處於滿產狀態。寧德時代國內多個基地春節假期滿產;弗迪貴陽工廠春節期間上千人加班生產;國軒高科南京基地多條產線開足馬力……

市場訂單為新增產能釋放提供確定性空間,2021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共獲得國內外車企共計46筆訂單/項目定點。其中,國內車企訂單22筆,國外車企訂單24筆,交付量與交付周期以大單、長單為主。

但市場隱憂已生,有業內人士表示,階段性過剩或將來臨,據BloombergNEF預測,到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約為1200GWh,而同期全球電池產能預計超過2000GWh。根據規劃,寧德時代、中創新航、遠景動力、力神、SKI等電池企業均明確,開工項目計劃在2023年建成投產。大規模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有可能出現局部過剩,行業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在現有產能方面,寧德時代目前產能(獨資+合資)約為235GWh,多家競爭對手都提出了比寧德時代現有產能更宏偉的目標。

比亞迪產能目標超400GWh,億緯鋰能產能目標為300GWh,蜂巢能源為261.6GWh,中創新航為250GWh,欣旺達為134GWh,瑞浦能源為130GWh,孚能科技為115GWh,國軒高科為113GWh,萬向A123為88GWh,力神電池為82GWh,塔菲爾為62.5GWh,捷威動力為50GWh,鵬輝能源為32.3GWh。

在內卷的鋰電江湖,寧德時代要確保自己老大地位,只能不斷把餅畫得更大。有券商研報稱,到2025年,寧德時代總產能將超800GWh。

D

群狼環伺時代

一個月前,行業「老二」LG新能源在韓國IPO。執行長權英壽在一場線上媒體發布會上表示:「在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全球競賽中,LG新能源將很快擊敗中國競爭對手寧德時代。」

實際上,在海外市場,LG新能源一直大幅領先寧德時代。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以外的海外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為81.2GWh,其中LG新能源的裝機量為26.8GWh,市場份額達到33.1%。寧德時代的海外裝車量為5.3GWh,市場份額為6.5%,排名第五位。

而國內市場,寧德時代一家獨大,占據了50%的市場份額,但二線公司已成群狼環伺之勢,二線及以上動力電池企業加速產能衝刺,動力電池出貨量排位賽競爭將更加激烈。

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曾把「賭性更堅強」掛在辦公室牆上以自勉,而如今,所有人在賭一個彎道超車寧德時代的機會,不成功則成仁。

由於動力電池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並且技術疊代的速度很快,寧德時代老大位置背後,是其研發投入的快速增長,2016-2020年寧德時代研發投入年均復合增速為28%。二線電池企業近幾年同樣在加大研發投入,2016-2020年孚能科技、億緯鋰能、欣旺達的研發投入年均復合增速為69.3%、44.1%、42.6%。

很多企業把寶壓在了核心技術和安全性上,其中不乏亮點。

蜂巢能源目前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首家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真正擁有核心專利的無鈷電池生產廠家。鈷價格曾一度達到80萬元/噸的高位,目前單價仍在25萬元左右。因而全球電池供應商和車企都在想各種辦法減少鈷在三元電池中的含量。

在電池安全方面:

欣旺達則推出了「只冒煙不起火」的動力電池包技術,將電池系統在發生熱失控後也能保持在安全狀態;

中創新航聯合廣汽新能源推出了「彈匣電池」,電芯隔熱艙採用航天納米技術,可承受1,400℃高溫,實現安全性的提升。

在能量密度和使用壽命方面:

孚能科技開發了一款能量密度為330Wh/kg的軟包電池,能夠循環超過1500次;

億緯鋰能目前的300Wh/kg電池技術常溫循環壽命能夠達到3000次以上;

中創新航計劃在3年內推出能夠量產的350Wh/kg動力電池產品……

E

後記

2021年,動力電池龐大的買方市場,讓寧德時代笑傲江湖,也心生懈怠。

去年4月,在上海交大100年慶祝大會上,紅杉資本的沈南鵬向曾毓群提出了一個疑問:那麼多車企都要電池,你今年的量已經固定了,寧德時代要怎麼分配電池?

曾毓群回答非常強勢:按「錢」分配。

「沒有錢的承諾,是不認真的。」

有媒體稱:車企需要對未來 5 年乃至 10 年的電池需求做出預期,並向寧德時代提前支付保證金,用於「產線建設、人力擴招、物料儲備等」。

在這篇關於寧德時代的報導里,「自滿」、「惰性」這樣的用詞屢見不鮮。

「2015年入職寧德時代的中高層人員有數百人,目前大都身家上億,一些高級經理都買了保時捷開著玩,炒股都是千萬(元)級進出,他還有什麼心思幹活?」

這種競爭對寧德時代是好事。隨著群狼的出現,動力電池企業紛紛選擇尋找Plan B,寧德時代的鬥志能否重新被激活,事關自身的生死。

這種競爭對行業也是好事。科技的不斷創新,將鞭策行業內每一家企業奮力向前。

廣大的汽車廠商和消費者更歡迎這種殘酷的競爭,畢竟這意味著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產品,沒人喜歡壟斷。

對於內卷的動力電池行業來說,沒有誰會是永遠的贏家,如果有,那便是生生不息的中國新能源產業。

一切是那麼殘酷,一切卻又那麼合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517050f12a8f9413268dac8ca2694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