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級女網紅整容上熱搜,30萬人唏噓不已:到底誰給你的建議?

2023-03-18     精讀君

原標題:千萬級女網紅整容上熱搜,30萬人唏噓不已:到底誰給你的建議?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21/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43天

01

前兩天,女網紅樊小慧整容的詞條上熱搜了。

樊小慧是誰?

有人說她是「全抖音最全能的女人」,什麼活兒都會做,會做各種吃的,擺各種攤兒。

我看過她蒸包子,扛來一大袋麵粉就蹲地上開始和面。

她手很快,一會兒功夫,一盆漂漂亮亮的面就和好了。

接著,她動作麻溜地擀皮、包餡兒、上蒸籠,看似毫不費力就做好了幾籠大包子。

為了生計,她賣過包子,去工地干過活、也到過大棚里炒菜,後來更是靠著拍攝自己炒菜和日常的短視頻,一步步成了一位粉絲千萬的大網紅。

而除了網紅的身份,她還是一名母親。

8年前,她嫁給了一位軍人,雖然結婚多年,但是聚少離多。

尤其是樊小慧與婆婆的關係一直算不上太好,所以一直是她自己帶著孩子。

然而,這麼一個獨自撫養孩子,一心都撲在家裡的女人,丈夫竟然出軌了。

她在家帶著孩子等著丈夫回家的時候,丈夫不知道在哪裡和小三打得火熱。

丈夫的出軌,讓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異地婚姻徹底破裂。

3個月前,樊小慧表示已經正式離婚,前夫也被單位處分,她要一個人帶著孩子,好好生活。

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祝賀她、支持她。

前兩天,久未露面的樊小慧發布了新視頻,可視頻里她的狀態卻讓人大吃一驚。

她原本自然的雙眼皮被她整成了歐式大雙眼皮,漂亮的唇形也被她整成了誇張的微笑唇,或許是因為剛整完沒多久,還處於恢復期,所以整張臉看起來格外彆扭。

視頻底下將近30萬條的評論,幾乎每一條都在表達網友們的惋惜:

「以前真的很好看啊,不用整啊!到底是誰給的建議?」

「千萬別動臉啊,現在就很好看,主要是精神狀態啊姐姐。」

「不是說愛自己為自己而活就是去整容啊……」

不過,審美這件事本來就比較主觀,也沒有個統一的標準,她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好看一點,這是她自己的決定,本不該被拿出來討論。

只是她在評論區寫下的這段話,看似積極向上,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還是對自己的否定。

「你們說我不像女人、不溫柔、不像樣……」

「我要讓他後悔……」

「我回去讓他看看……」

在她眼中,原本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才需要改變(整容)

或許,她的潛意識中還有那句她未說出口的「如果我足夠好,丈夫是不是就不會出軌了?」

02

樊小慧看似在用整容報復前夫,實則是期待通過這種方式找到認同,獲得價值感。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她的自我價值感太低,才會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

一個人選擇怎樣的評價源,決定了他會遵從怎樣的人生劇本去生活。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將評價源分為內外兩種。

如果一個人非常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是主要參照外評價源。

比如,討好型人格的人幾乎已經把對人生的評判和參照權全部交給了外評價源,他們為了獲得好的評價,會表現出身不由己、遷就、討好的特徵。

如果一個人更在意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就會在與自己和與他人的關係面前選擇先己後人,甚至表現得有點自戀,那他就是主要參照內評價源。

王菲就是最好的例子,記者、主持人問她問題時,她最常見的回答就是:

「 我不知道。」

「 我不認識。」

「 我不想。」

「 我沒什麼可說的。」

「 跟你有什麼關係。」

只要王菲覺得問題很冒犯,她就會這麼回答你,她從來不怕得罪人,因為她參照的評價源一直都是向內的。

當然,內外評價源也不是完全獨立,每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都是在與環境的不斷互動中形成的。

看過一個觀點:「在意他人看法」是人的本能

因為人是生活在社會集體中的,能否獲得足夠的外部支持,對每個個體至關重要。

為了讓他人能夠為我們提供各種物品、幫助及服務,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我們就需要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比如,女生會儘量讓自己變漂亮,除了容易受到男士的呵護,也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

商人做事講究排場,力求體面,是為了讓合伙人覺得他實力雄厚,更加放心對他投資。

職業騙子會表現得文質彬彬、親切溫暖,讓人失去防備。

也就是說,我們天然就具有取悅他人的本能,這是人性的一部分。

但長期被外界評價束縛的人,容易認不清自己。

這時候,人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最終陷入精神內耗的惡性循環。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有過這種體會:

別人一句話或一個眼神,就能讓你心情變壞;
別人如果沒有及時回你信息,你就會反覆擔心: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
同事在會議上對你的提案表示了不同意見,你就會糾結: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接著越想越鬱悶,一時間情緒失控,難以抑制,需要很久才能平復情緒。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為難的是自己。



03

如何停止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找到真實的自己?這裡分享兩個方法:

防火牆法

自媒體作者Lachel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個防火牆法,簡單來說就是,從多個方面認同自我價值。

「也就是說:所謂的「我」,可能包括工作中的我、家庭里的我、鄰居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這些我很可能都是不同的。它們加起來,才構成了「我」的全部。」

所以,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任何時候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都只涉及到當下的場合,都只是「一部分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隔離)。

「我」可能在某一方面達不到別人的標準和要求,但我在另一方面做得很好,我不需要通過別人對自己某一方面的否定,而否定全部的自我。

同時,只要我在另一方面達到標準,就能把整體的「我」維持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上(整合)。

這個方法可以讓自己更具心理彈性,從而把受到的攻擊和否定,維持在一個小的區塊里,不至於影響到自己的整體評價。

課題分離

人與人的交往中,一般可以分為兩種課題:自己的課題別人的課題

如何區分自己的課題,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誰為這個選擇的結果負責,那這就是誰的課題。

比如父母催你結婚,那是我們的課題,你不用管;而要不要結婚,才是你的課題,因為結婚的結果是你來負責的。

同樣的,別人對你有什麼樣的評價,也是別人的課題,你不能因為別人的一句惡評而讓自己在負性情緒里循環,這是責任不明。

阿德勒有一句名言:

「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

深以為然。

我們只有管好自己的課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90%的人際關係矛盾。

很認可一句話:「人變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發現,能影響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什麼都在意的話,註定活得很辛苦。

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獨特的心智模式下看世界,沒有一個人絕對正確,所以不需要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否認自己的模式。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4fb0b82ef23157b47a75d7ac67ef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