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山東農民挖出一柄長7.5米,重3000多斤的巨劍,此劍何用?

2024-01-13     古今記實1

原標題:1988年山東農民挖出一柄長7.5米,重3000多斤的巨劍,此劍何用?

1988年,山東濟寧兗州一農民在河邊挖沙,挖出一柄巨劍,聞訊趕來的專家看到這柄劍時,驚呼道:「不可能!這不可能!」原來,這柄劍太大了,大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單獨將其拿起。

在古代,劍,不僅能戰場殺敵,也能作為時尚配飾。這就要求,劍身既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影響拔劍,容易折斷;太短,不夠美觀,攻擊距離「感人」。

當然,古人鑄劍也並非想鑄多長就多長。戰國時期,受限於材料的強度和鑄造技術,正常的青銅劍大約是50-65公分,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就只有56厘米。後來,鑄劍水平突飛猛進,古人已經能鑄更長的劍,但往往控制在1米之內,比如兵馬俑坑出土的大量秦劍,其長度就控制在81—94.8公分之間。

可即便如此,在秦王遭到荊軻刺殺時,倉促之間,因為劍太長,結果拔不出,慌亂之下只能繞柱跑。直到手下大喊「王負劍」,秦王這才拔出長劍,予以反擊。

泗水河驚現巨劍,專家直呼不可能

1988年春,山東濟寧兗州的泗水河已經乾涸,兗州城南大橋村的村民紛紛挑著擔子,來到泗河大橋東側的河裡挖沙。

有個村民挖著挖著,卻聽鐵鍬那端傳來一聲響。村民本以為挖到鵝卵石,誰知扒開一看,竟然是一塊「鐵疙瘩」。

村民尋思著這鐵疙瘩塊頭不小,拿去賣廢鐵恐怕能換不少錢,心裡美滋滋的。

原來,村民使出了全身的勁,鐵疙瘩仍紋絲不動!無奈之下,村民只好呼喚其他人過來幫忙,誰知5、6個人一起動手,這塊鐵疙瘩仍不動如山。

眾人意識到這不是普通的鐵疙瘩,於是你一鍬我一鍬順著鐵疙瘩挖了起來,一層層地把沙子撥拉開。

「這是康熙年間的鐵劍!」一位眼尖的村民大喊道。

原來,這位村民看到劍柄上鑄有銘文,前面兩個字就是「康熙」。

眾人意識到這柄巨劍可能是文物,於是連忙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的文保部門。

文物專家聞訊趕來,當他們看到鐵劍的全貌後,饒是他們見多識廣,也不由直呼:「不可能!這不可能!誰能拿得動這柄劍……」

原來,這柄劍太大了,大到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單獨將其拿起。

天下第一劍,金一鳳所鑄

經測量,這柄劍實長7.5米,重1539.8公斤,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專家們當場為其命名——天下第一劍。

更令人驚嘆的是,天下第一劍塊頭雖大,但一點兒也不粗糙。

這柄劍劍柄大概占了四分之一的長度,上面鑄有銘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

顯然,這把劍是在康熙丁酉二月,也就是公元1717年二月,由兗州府的知府金一鳳鑄造的。

劍格部分鑄有睚眥圖,橫眉瞪眼,栩栩如生。睚眥相傳是龍的第二個兒子,因其好兇殺,口能吞劍,人們喜歡將其刻在武器上,為心愛的武器增添幾分懾人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天下第一劍的劍身頗為奇怪,並非兩面,而是呈菱形狀,這也越發顯出了它的巨大。

為此,專家們翻閱了許多古籍,終於在《滋陽縣誌》中找到了答案。

《滋陽縣誌》中有記載:「康熙五十一年夏,泗河洪暴漲,衝決大橋中間的三個橋洞,郡守金一鳳捐資修整加固此橋,並鑄三丈鐵劍以鎮之。」

泗水河的傳說

金一風之所以「鑄三丈鐵劍以鎮之」,其實和泗河的一個傳說有關。

泗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尚書.禹貢》就有:「沿於江海,達於淮、泗」的記載。泗河發源於泗水泉林鎮陪尾山之陽,因山下有趵突、黑虎、珍珠、紅石四泉湧出,彙集成流,故稱泗河。

流經兗州的泗河潤澤了沿岸世代百姓,但也時常發生水患,讓河邊的百姓苦不堪言。

康熙五十一年的袞州的夏天,兗州的降雨來得尤為猛烈,兇猛的暴雨使泗河河水暴漲,洪水奔涌而下,沖毀了大橋村有「魯國石虹」之稱的南大橋3個橋孔,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第二年,金一鳳升任兗州知府,知曉此事後,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親自掏腰包修橋。

金一鳳乃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曾任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按察副使,與大清官海瑞志同道合,海瑞曾親自寫下「忠孝格天」,贈與金一鳳。由此可見,金一鳳並非為了虛名才修橋,而是實打實為了百姓做好事。

相傳,秦始皇東巡後,路過徐州彭城的泗水時,突然發現水中露出一周鼎。秦始皇大喜過望,馬上命其隨從下水撈鼎。由於遲遲打撈不上來,秦始皇一度發動了1000多人打撈。歷經千辛萬苦,鼎終於打撈上來了,正當大家喜笑顏開之時,鼎內突然探出一蛟龍頭,咬斷了系鼎的繩索!鼎再次沉入水下,任憑怎麼找,也無法找到。

想到這裡,金一鳳掏出一年的俸祿,熔鐵鑄巨劍一口,豎插於橋洞之下,一方面,希望此劍能鎮住泗河中的「蛟龍」,讓它不再興風作浪;另一方面,還能用此劍判斷河水的水位線,為預防洪水災害做準備。

而這柄劍,正是天下第一劍!也是傳說中的鎮水劍。

那問題來了,如此巨劍,鑄造難度定然很大,那古人是如何鑄造的呢?

古人鑄劍,一般有五道工序,分別是制范(製造劍的模具)、調劑(調試合金的比例)、熔煉、澆築和開刃。正常來說,鐵劍都是一體成型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劍的強度。但是,就算天下第一劍少了開刃這一道工序,其他幾道工序也是少不了的,如此巨劍,在沒有先進的熔煉設備的古代,是如何鑄成的呢?

這點,還真不能小瞧古人。

其實,早在隋唐時期,中國就已經有能力鑄造大型的鋼鐵器物,清朝前期,中國的鋼鐵鑄造已經遠遠領先於世界水平。對於古代大型鐵器,早就有專家進行了仔細研究,他們發現,那些大型鐵器主要是以分鑄的方法製成。

所以,專家認為,天下第一劍同樣採取分鑄之法。

專家推測,匠人做好了劍模,會在劍模上打出數個鑄孔,燒好鐵水後,一聲令下,所有人同時以鐵水澆築,最終才形成了「天下第一劍」。這種澆鑄之法有點類似如今建房澆築混凝土的方法,但對匠人的要求要高得多。

劍乃君子之器,剛正不阿之兵,寧折不屈之刃。天下第一劍被河沙掩埋了近300年,劍身早已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但透過劍身,我們仿佛能看到它燃燒著凜凜不可侵的氣勢,它宛如定海神針,安撫著當地百姓,給予他們希望;我們仿佛還能看到一心為民的金一鳳,他站在已經修復的橋旁,對著沉劍的方向,祈願再無水災。

我們都知道,巨劍鎮水之說並無科學依據,乾旱或洪澇是自然規律,絕不會受一柄鐵劍影響,可是從金一鳳所處的時代來看,這位知府已經做到自己所能做的一切,這柄巨劍凝聚著金一鳳心繫百姓、一心為民的意志,值得我們讚揚和學習。

如今,天下第一劍珍藏在袞州博物館裡,靜靜地訴說著在它身上流淌過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3e3c759521c7d855a863ca369da36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