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一歲可以說是孩子成長的分水嶺,因為孩子一周歲之後說明孩子已經度過了生命中最危險的年齡,在他的成長中的障礙會更少。
一歲之後孩子成長的腳步會加快,孩子從只會哭變得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識,學會說話,孩子從只能靠父母移動到慢慢的學會走路,孩子從一天三餐只喝奶,慢慢變成了吃飯。
孩子在一歲之後三餐是喝奶還是吃飯,對孩子健康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菁媽之前下鄉去給媽媽們講課的時候,就仔細地觀察了大部分媽媽的孩子一歲之後是三餐都吃飯,但也有極少部分的媽媽是覺得自己家裡面不差錢,而且覺得奶粉營養價值會更好一些,而且兒子也愛喝奶粉,所以一天三餐還是主要給孩子喝奶粉。
我還專門做了這樣一個課題,觀察了這兩類孩子發現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歲以後三餐喝奶還是吃飯,孩子慢慢長大會有5個差距
差距一:發音吐字
孩子喝奶的動作是喝主要是利用嘴唇的吸吮能力,把奶瓶的奶吸出來,這個並不需要太大的力氣。但如果孩子是吃飯的話,需要動用到孩子的整個口腔,包括牙齒、舌頭以及整個臉部周圍的咀嚼相關的肌肉。
而孩子在說話的時候需要用到的肌肉群,跟咀嚼鍛鍊到的肌肉群是一樣的,所以孩子一歲之後一天三餐吃飯的話,他說話吐字的時候會更清晰,因為他的肌肉得到了足夠的鍛鍊。
但是如果孩子一歲之後一天三餐還喝奶的話,那麼他的肌肉群主得不到足夠的鍛鍊,這些孩子就容易導致說話吐字不清楚,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差距二:孩子的精細動作
孩子一歲之後吃飯我們建議是讓孩子自己吃,剛開始雖然髒一點點,但是讓孩子自己吃飯好處非常多:因為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饑飽情況吃多少飯,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吃飯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手的靈活性,鍛鍊自己手眼的協調能力,大大有利於孩子精細動作的發育。
所以孩子一歲之後一天三餐吃飯的話,其實就是當正餐吃飯,孩子吃的量也比較大,也比較好地鍛鍊到孩子的精細動作,但如果孩子喝的是奶瓶的話,那麼他就是拿著奶瓶來喝,這樣對於孩子精細度,就我的鍛鍊程度就非常的低。
差距三:孩子牙齒的健康程度
出去講課的時候時不時看到有兩三歲的孩子門牙一圈都是壞掉的,這種其實叫做「奶瓶齲」,再諮詢這些家長的喂養就發現,孩子在一歲之後還是經常喝奶,而且喝奶的時候特別喜歡含著奶瓶來玩,特別是喜歡睡前要喝奶睡覺,而且一邊喝一邊睡著了,所以這些孩子很容易導致齲齒。
而一日三餐吃飯的孩子一般一天就喝兩次或者三次的奶,甚至不用奶瓶喝奶或者是直接喝純牛奶,那麼他們的牙齒會更健康一些,因為牙齒得到鍛鍊,而且不會時刻跟含有糖的奶接觸!
差距四:生長發育情況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孩子在一歲之後,有1/2甚至是2/3的熱量主要是由飯菜來供給,因為孩子一歲之後需要的熱量會更多,這時候固體的飯菜因為水分含量少,所以吃少量的能夠提供更多的熱量。
但如果孩子在一歲之後一天三餐還是喝奶的話,那麼奶量需要的更多,可能每天需要1000毫升左右,但是因為奶裡面的水分含量比較多,所以孩子即使是一天三餐喝奶,仍然是處於營養不夠熱量不夠的情況,而孩子熱量營養不夠的話,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導致孩子的身高體重發展要稍微落後。
孩子一歲之後一天三餐吃飯菜,特別是家長用心的製作,色香味俱全,孩子不挑食不厭食的話,那麼生長發育會更優越。
差距五:大腦的反應能力,記憶力
有研究發現孩子缺鐵的話,就會導致反應能力和記憶力下降。而孩子一歲之後如果是喝奶為主,那麼容易導致出現缺鐵性貧血,孩子一歲之後吃飯菜,特別是注重吃肉類食物,每周吃1~2次的動物肝臟,能夠避免孩子缺鐵性貧血。
孩子鐵充足的話,就能給大腦提供足夠的氧氣,就能讓孩子反應能力和記憶力更強。
綜上所述,孩子一歲以後正餐要吃飯菜,每天只喝400~600毫升的奶,而飯菜的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議孩子每天吃的食物最好達到12種,每周吃的食物達到35種,這些食物中有主食,有飯菜有肉類食物,還有豆類。
搭配得好,寶寶吃了更營養長得更高。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