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常見的三種做法,看似為孩子好,實際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2023-08-19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家長常見的三種做法,看似為孩子好,實際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剛剛放假,居住在同一棟樓一名十二歲的孩子就離家「出走」。父母緊張地發動所有親戚朋友幫忙尋找,也聯繫了孩子的老師、同學。孩子很快被找到。他是偷偷坐車去了臨近城市的小姨家。

追問他「出走」的原因,他說父母總否定他,覺得在家裡沒意思,他喜歡小姨,因為小姨認可他。

父母一聽,大嘁冤枉,畢竟他們從未打罵過孩子,更未對孩子說過「你真笨」、「你真蠢」、「你太無能」等否定性語言,不知哪兒否定孩子了?

有鄰居指出:「你這孩子很敏感,見過他興奮告訴你們學習成績時,你們一臉漠然,甚至隨口夸其他孩子的分數比他高,孩子很不高興。」

其實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否定,未必是直接的否定性語言,更未必是帶著情緒,帶著不屑。有些語言、有些做法不經意間就傷害了孩子,特別是生性敏感的孩子。

孩子碰到難題,馬上出手相助,這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否定,讓孩子沮喪。

很多時候,家長出於愛,不忍孩子太辛苦,往往在孩子碰到難題或受到阻礙時,馬上出手幫助。

這樣的幫助,對於家長之言,是愛的表現,然而對於孩子,卻是打擊。

家長出手,無疑是對孩子能力的否定。

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小男孩獨自在拼圖,他已拼出百分之九十多,只差幾塊。面對很相似的幾塊圖片,他猶豫著。這時他的母親覺得孩子已經拼了很久,太累了,於是幫忙拼上一塊。這時,孩子「噌」地站起來,跺著腳大哭:「你為什麼要拼上去?為什麼,你還我…」母親蒙了,明明是好心幫他,這孩子怎麼了?無奈何,母親拿出自己剛拼上的一塊說:「我不幫你,還你原來的模樣了。」小男孩還是哭,說:「不一樣了,不一樣了…」並生氣伸手打亂了拼圖。

自己獨立把擠圖完整拼好,這是小男孩對自己的要求。他要通過完成拼圖自我肯定,並進行炫耀,但母親的插手,打掉他的想法,也否定了他。小男孩受不了…

蒙台梭利博士說過一句話:「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家長的幫忙,對孩子是一種挫傷。

一個小女孩在跟父親一起算算術,父親問她:「七加五等於多少?」小女孩瓣著手,一直算不出。旁邊的母親看不下去,大聲說了一句:「等於十二」,然後還「唉」地嘆了一聲。小女孩抬頭看著母親,眼眶裡有淚水打轉…

這樣的家長,雖然沒有責罵孩子,貶低孩子,但卻不自覺地否定了孩子,傷害了孩子。

隨意打斷孩子的話,阻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無用」。

在陪伴、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的家長或許是自己急性子,或許是生活節奏太快,耐心不下來,總有意無意阻斷孩子的言語和行為,哪怕孩子要說的話,要做的事沒有任何錯誤,家長只是不耐煩。

一名小男孩,因為老師布置勞動課家庭作業,要求幫忙做家務,所以他一回家,拿起掃把,在客廳掃了起來。父親看見,馬上上前奪了他的掃把說:「別亂掃,你這樣越掃越髒,再說,桌子上擺著食物,現在不是掃地的時候,寫你的作業去。」孩子的勞動熱情瞬間被父親的一通話澆滅了。他嘟囔著:「我不會掃,越掃越髒」,然後走進自己的房間。他在家裡再也沒有拿掃把掃地了。

孩子積極的行為,有時會因為家長的一次阻攔就徹底消失。而家長的誤解,有些時候會讓孩子從此拒絕交流和求助。

一對母女匆匆回家,母親放下袋子就轉頭去廚房忙家務。女孩跟到旁邊,對母親說:「媽媽,我肚子…」話沒說完,母親就搶著說:「肚子餓是吧?你沒見我進門就馬上煮飯嗎?做母親太不容易了。」女兒動了動嘴唇,可什麼話也沒說出來,而是捂著肚子走進房間。進了房間才忍不住念叨一句:「從不聽我把話說完,再也不跟你說了。」其實女孩是肚子痛。

打斷話,意味著你的話沒意義,我都知道或者我不屑聽。阻攔行為,表明你的行為無用或者錯誤。

孩子一旦經常被家長打斷話或阻攔行為,心理必定自卑,親子關係也大受影響。

面對孩子獲得的成績,為防止驕傲,漠然對待,讓孩子失望。

可以說,目前大部分家長都十分重視、在乎孩子的成績,但這種重視和在乎往往表現在對孩子的監督和掌控上,當孩子拿到優秀的成績,家長為防其驕傲,反而採取漠視的態度,甚至拿孩子跟更優秀的人比,以刺激孩子繼續努力。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用刺激的辦法,不管孩子取得多大的進步,本質上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家長對孩子的否定,就藏在對孩子取得的成績的不以為然中,孩子完全感受得到。

聽過一個孩子痛苦說出:不管我怎麼努力,取得怎樣優異的成績,父母都沒有一句肯定的話。

在電視台一檔情感節目上,一對父子因為關係鬧僵前來調解。兒子回憶孩提時代,說哪怕自己考滿分,拿著成績單高高興興遞給父親,父親也看都沒看,大手一揮讓自己離開。兒子說:您可以不誇我,但至少看上一眼。然而父親沒有,以漠視回應兒子。父親的解釋是:我覺得沒什麼,也不想他驕傲。

家長對孩子成績的不以為然,否定的不僅是孩子的成績,還有孩子的努力。

孩子可能會因為家長經常性的不認可而疏遠家長,並放棄自身的努力。

經常性拿孩子跟別人比較,企圖刺激孩子付出更大努力的做法,更是對孩子的傷害。

有一個「家庭洛薩達比例」,即5:1比例,要求家庭成員中每一句批評,都要配上五句鼓勵。

對孩子更應該如此,不漠視,不吝嗇鼓勵。#護苗有我2023#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0a2c9c08e29959dbb7384ab748eb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