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隱喻了什麼?一段悲涼的末世,與真實歷史有關

2023-08-11     少讀紅樓

原標題:晴雯隱喻了什麼?一段悲涼的末世,與真實歷史有關

晴雯的悲劇人生,在風月寶鑑背面隱喻的是「聰明誤」之時代,紅樓文本「妙在全是指東擊西、打草驚蛇之筆,若看其寫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第三回脂批),「身為下賤」的晴雯之所以能夠隱喻一個「聰明誤」之時代,原因就在於同為賈家人的她與黛玉之間有著神奇的聯結。但是,這還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末世登場的黛玉,她神奇的前世今生隱喻的是比托於「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第七回脂批)、隱指廢太子胤礽的秦可卿的「三春」和「三秋」,即「九十春光」,因此,晴雯雖然「身為下賤」,但在以夢幻形式呈現的文本中,她與秦可卿之間也有著神奇的聯結,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文本將隱指胤礽的秦可卿作為「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因此文本與胤礽大有關係。胤礽聰慧過人,並且早早被立為太子,在相當漫長的太子生涯中,曾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曾在輔佐父皇康熙的過程中展現了不凡的政治才能,深得父皇讚許,可謂握有世間絕無僅有的一手好牌,但「正強忽弱誰明?」(第七回回前總批),最後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造成胤礽悲劇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與康熙相比,胤礽也真是時運不佳,康熙在順治感染天花駕崩後即成為少年天子,而他卻要在通往帝王寶座的路上,度過漫長太子生涯。自古伴君如伴虎,帝王往往喜怒無常,稍有不慎,或者稍不合其意,昨日極度恩寵很可能就會變成過眼雲煙,今朝身首異處是尋常事,被棄之如敝履已屬幸運。常言道,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腳,即使他再怎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難保毫無差池。時間是他的考驗,也是他的敵人,漫長的等待歲月已經埋下悲劇的禍根。如果康熙也與胤礽一樣要經歷漫長的太子生涯,他也未必能夠最終如願登基,自然也就不會有康熙了。

而且,胤礽優點突出但缺點也明顯,作為太子,需要一個一直包容他的缺點、充分發揮他的優點的父皇,但康熙在對他心存芥蒂之後,卻只看到胤礽的缺點,並沒有提起他的優點;只強調他的過失,並不念及他的功績。

在夢幻文本中,胤礽的化身秦可卿第十三回魂托王熙鳳,對秦可卿所說的「瞬息繁華、一時歡樂」,「深知擬書底里」的脂硯齋就批道「『瞬息繁華,一時歡樂』二語,可共天下有志事業功名者同來一哭。但天生人非無所為,遇機會成事業,留名於後世者,亦必有奇傳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此亦皆蒼天暗中輔助,雖有波瀾,而無甚害,反覺其錚錚有聲。其不成也,亦由天命。」,也是暗示天命不在胤礽這一邊。

2、人們喜愛玫瑰,前提是它的刺不能扎到人。胤礽和康熙是父子,但在封建帝王家庭里,君臣關係才是他們之間關係的實質。胤礽早早便被立為太子,一時風光無兩,諸皇子無人能與之匹敵,那些認為胤礽必將繼承未來大清江山的人,都積極向胤礽靠攏,胤礽的聲勢日漸上揚,康熙已經感受到皇權受到威脅,即使胤礽真的忠心耿耿,康熙也對他心存忌憚,處在那樣高處不勝寒的位置,雖然愛兒子,但更愛江山,只能捨棄他以保江山。

3、「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藏愚守拙的胤礽自然而然便成為那些有意於爭取繼承皇位的兄弟的箭靶,他們總是用顯微鏡去無限放大他的所有缺點和疏失,甚至無中生有去中傷他。這些來自於其他皇子的謠言,對康熙的蠱惑力遠超於來自其他渠道的謠言,不斷地侵蝕著康熙對胤礽的寵愛和信任。當然,在康熙對胤礽心生芥蒂之後,這些謠言就更具殺傷力。

如果胤礽能夠如康熙那樣好運氣,又如果他自己懂得藏愚守拙,或者,康熙在意識到他的缺點時能夠多想到他的優點,或者在謠言中傷胤礽的時候,康熙能夠冷靜地加以甄別,或者他能夠遇上一個更寬容的父皇,或許胤礽的悲劇就可以避免,歷史也將被改寫,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在家國一體的封建時代,皇家是天下第一大家,皇家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濃縮了歷史的風雲,決定時代的走向。作為天下第一大家的家長,帝王就是天下,帝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幾乎就決定了一個時代,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作為未來江山最有可能的繼承者,他的人生歷程在很大程度上也為他所處的時代打上深深的個人印記。

廢太子胤礽,作為一個出身於清朝皇室的、極為重要的歷史風流人物,他跌宕起伏、「登高跌重」的人生經歷,即使在所有的太子中,也是難得一見的,濃縮了康雍時期風雲激盪的政治鬥爭史,其影響甚至波及到乾隆初年的「弘晳逆案」,幾乎可以說,悲劇胤礽就是一個時代的標記,標記了一個生不逢時被聰明所誤的悲劇時代。

在「文字獄」密布的乾隆朝,以廢太子胤礽為中心描述康雍乾時期風雲激盪的政治鬥爭史,是「唐突朝廷之上」(脂批.凡例)的大逆不道,因此,作者不得不用所謂的意在「使閨閣昭傳」的「賈雨村言」將其「甄士隱」。其實,甄士隱,姓甄名費,脂批提醒費即「廢」,與費音似的字,「廢」並非絕無僅有,而脂批偏偏如此選擇,就是意在暗示被作者用「賈雨村言」隱去的真事裡,包含了與「廢」太子有關的皇家真事。「寫假則知真」(第二回脂批)的賈家之秦可卿,作為「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隱指的就是諡號「密」的廢太子胤礽。

以胤礽為正統之象徵、雍正為非正統之象徵的文本,「寫假則知真」,胤礽和雍正的夢中化身當然只能分別是賈家人秦可卿和「箕裘頹墮皆從敬」的賈敬。他們只是文本中的陪客,卻分別為文本中的正統一方和非正統一方的「大比托處」。而正統一方與非正統一方慘烈之爭的「九十春光」,便通過所謂「一部書中大調侃寓言處」的賈家的「鶺鴒之悲、棠棣之威」之「賈雨村言」來進行藝術演繹,其中以正統之象徵一一大觀園為中心的正文是重中之重。文本「寫假則知真」,當胤礽的政治人生以悲劇收場而雍正出人意料地登基時,在文本中便意味著非正統之末世的到來。這就是文本所「甄士隱」的「聰明誤」之時代的實質。

「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第一回脂批),在假借意在「使閨閣昭傳」的文本中,黛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神奇的前世今生隱喻了比托於隱指廢太子胤礽的秦可卿的「三春」和「三秋」,即「九十春光」,她就是文本「甄士隱」這個與胤礽有關的「聰明誤」之時代的「賈雨村言」之一。

作為正統之象徵一一大觀園又副十二釵之首,與黛玉、秦可卿之間也有著神奇的聯結的晴雯當然也是「甄士隱」這一「聰明誤」之時代極為重要的「賈雨村言」之一,在「寫假則知真」的文本中,晴雯與胤礽之間出身的巨大鴻溝可以忽略不計,她的悲劇人生,在風月寶鑑背面就隱喻了這個比托於胤礽的悲劇時代。她只是一個「身為下賤」的丫鬟,但十二釵又副冊中,她判詞中的「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句牽涉到所謂的時運,而她的畫一一「又非人物,也無山水,不過是水滃染的滿紙烏雲濁霧而已」,也頗有怨世罵時之意,原因就在於對胤礽「聰明誤」之悲劇時代的隱喻

當然,從「賈」家女子晴雯的悲劇,也可知「真」胤礽的悲劇。她的判詞「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遭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也可以說就是胤礽的人生判詞。

「彩雲易散,霽月難逢」的晴雯時運不濟,她「風流靈巧」,但她的主子偏偏就是最為嫌棄所謂「趫妝艷飾語薄言輕者」(第七十四回)的王夫人,耳軟心慈的她既不會換一個角度欣賞晴雯式的美麗聰明,又容易聽信讒言。而且,大觀園中,以勢壓人的上層丫鬟不止晴雯一個人,比如秋紋、綺霰等,王夫人也不大進園來,但那一次晴雯在教訓小丫頭偏偏就被王夫人撞著了。時運同樣沒有站在胤礽這一邊,他既沒有一個一直包容他的父皇,又沒有康熙那樣的好運。

聰明美麗的晴雯曾經看起來似乎成為寶二爺的姨娘只是時間問題,她自己也是這麼想,但最終夢想落空,不幸夭亡;天資聰慧的胤礽也曾經無限接近於帝王寶座,他自己也一直意氣風發,但最終咫尺之距,竟成海天之遙。晴雯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胤礽則是「心比天高,命為下賤」。

「風流靈巧遭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晴雯由於憋不住的聰明,招來王善保家的忌恨和誹謗以及秋紋向王夫人告密時無中生有的中傷,最終成為大觀園抄檢事件的最大受害者,而胤礽最終遠離帝王寶座、在幽禁歲月中寂寞地走完人生最後歷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同樣也在於曾經的他太耀眼、太出色,不幸成為「眾槍」瞄準的「出頭鳥」。

看起來似乎作者對聰明持相當負面的態度,甚至「深罪聰明」。第八十回脂批指出:「此書中全是不平,又全是意外之辭」,其實「深罪聰明」只不過是生不逢時的作者不平憤激之語,他「深罪」的是一個因聰明的胤礽敗亡從而讓非正統的雍正有機可乘並最終登台而造成的所謂末世。

本篇拙文本中所引用的觀點大部分來自於此前的《「行」走紅樓》系列拙文,由於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詳細展開,也無法一一註明,敬請諒解!各位朋友,如有興趣敬請關注此前系列拙文的相關文章!特此註明!

作者:郭進行,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06b9741f6b44e8eab444c146f85cb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