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民一家三代收養日本傷兵47年,日本如何回報這家人

2020-01-20     古凌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講的是樂善好施,救人於水火、助人於為難。幫助別人也不求回報,不看你是什麼人。正是一直秉持著這樣良好的品行和美德,我們才在人有危難的時候不管國度,不分信仰和種族地伸手去幫助別人。就在河南南陽市,有一座名為「中日友好大增植物園」的建築,見證了南河的一位農民放下國家仇恨與種族糾紛幫助了一位敵軍的傷殘老兵的溫暖事跡。不僅僅如此,而且這一收養就是47年,家中換了三代人也沒有說過要放棄。

不用細說,大家都知道抗戰時期敵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就是因為敵人的種種惡行,在二戰結束之時,敵軍無條件投降之後,中國很多人對一些仍然留在中的敵軍老兵、敵人冷眼相加,冷眼以待、謾罵甚至是拳腳相加。但是就是處於這樣全中國人都對敵人深惡痛絕的大環境中,有一個人卻出手幫助了一個敵軍老兵。

這個人就是孫邦俊,是河南省南召縣太山廟鎮的一個農民。孫邦俊自小生於農村,整個童年也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自小就跟隨著父母在戰亂中求生,所以他對戰爭十分厭惡,對發起戰爭的敵人也是十分痛恨的。但是值得謳歌的一點是,是他在看到身體殘疾、落魄街頭的街頭老兵仍然選擇伸出手去幫扶他人。

要說到收養敵軍老兵的由來,還得追溯到戰爭結束不久。彼此敵軍剛剛無條件投降,敵人也不再是昔日在中國街頭跋扈囂張的模樣,而是像一下唄扎破的氣球,沒有了當日的暴戾張揚。能夠逃回國的就逃回國,實在不行的就是被當做戰俘被送回自己的國家。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沒有辦法回到自己國家的敵人。他們在歷經戰爭的摧殘之後滿身傷痕,為國家鞠躬盡瘁之後落了一身的傷,但是卻被自己的戰友拋棄,被自己的國家放棄,無法回到自己的祖國去。

只好四處流浪,飽受著飢餓,因為侵略過中國,每到之處就必須要忍受中國人的白眼、謾罵甚至是拳打腳踢。被孫邦俊接濟的那位老兵就是這樣一個人,二戰結束,他的戰友人都回國了,身體留下的後遺症是他無法自理,只能在街頭流浪。孫邦俊第一次見到這個敵軍老兵,是在街頭。彼此的他還是一個為家庭生計四處奔走的人,天還沒怎麼亮就要趕山路到集市上去賣自己家裡種出農產品,剛到鎮上不久,就看到一位身穿著破破爛爛的敵軍軍服、渾身污垢的老兵,手腳並用,意思是想要討些東西吃。

旁邊的人看著敵軍老兵,眼裡的火焰像是能夠迸發出來,狠狠的看著敵軍老兵,嘴裡都是咒罵。說著這人是個敵軍老兵,就該下地獄之類的話語。孫邦俊也恨敵人,救贖因為這些侵略者,中國的領土被侵占,主權被干涉。自己的家鄉被炮火炸得面目全非,自己的親人因為戰爭失去了生命。他對侵略者的痛恨不輸任何一個仇恨敵人的中國人,但是當他看到流浪街頭,穿不暖、吃不飽,身上還因為戰火留下的傷痕的女官敵軍老兵時,他還是動了惻隱之心,內心的善良和慈悲被喚醒了,最後他還是選擇將這位因頭部受傷而神智不輕的敵軍老兵帶回了家。

其實孫邦俊剛開始並沒有考慮要收養這位敵軍老兵,他在街市上時看著可憐的老兵,只是出於可憐他給了他一些吃食,但是沒想到老兵受了恩惠就賴上孫邦俊,雖然頭腦有問題卻跟了他一路,最後到了孫邦俊家,怎麼說都不走,還一臉淚花地跪在了他家門口。孫邦俊和妻子都是老老實實的農家人,身上天生帶的善良和淳樸經不住淚花。看著不知世事的老兵,還是軟了心腸,最後商量著讓老兵住進了家裡,從此把他當做一個孫家人看待,敵軍老兵這一住就是47年。

剛開始村子裡的人很不理解孫邦俊,敵軍本就是中國人的敵人,雖然說不上要殺要剮,但是要人把他當做自己人來看,還是覺得難以接受。村裡人都說孫邦俊是個「叛徒 」,背地裡說他傻,罵他叛國。但是孫邦俊並沒有聽那些閒言閒語,自己收養敵軍老兵就是幾十年,自己有吃的老兵就有吃的,自己用什麼老兵計劃用什麼。

不僅如此,孫邦俊照顧這個敵軍老兵照顧了一輩子,就在彌留之際,還囑咐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說要好好照顧這位敵軍大叔,有機會要幫助他回到敵軍,找到他自己真正的親人。於是孫保傑也就是孫邦俊的兒子就接了父親的班,擔任起了照顧敵軍老兵的責任。一邊和兒子妻子對老兵照料有加,一邊計劃著幫助老兵找親人。雖說是幾十年辛苦如一,但是讓人動容的是他們一直不放棄,一直都在悉心地照顧著老兵。

孫保傑一家對老兵悉心照料,還四處幫著他尋找親人,寫信、投書,一直沒有放棄,一直在堅持。中日交邦正常化之後,孫保傑終於打探到了老兵的家鄉,幫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親人。最後老兵還是被送回自己的家鄉,與自己的家人團聚。老兵的家中人自然是為能夠再次見到他倍感高興,多次表達了對孫邦俊一家的感謝之意。

多次的信件來往中也不乏對孫家的感謝和感恩之意,還多次在書信中說到「本町石田冬郎能夠奇蹟回鄉,全是承蒙孫氏一家長達47年的細心照顧……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樣的恩德……」信中說道的石田冬四郎說的就是老兵。除此之外,敵軍還成立了石田冬四郎救援會,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募捐,所得錢財皆是用於中國河南省的建設,並且多次派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建學校,為中日的部分交換生免除學費。並且孫邦俊的孫子也就是孫祿峰也到了敵軍求學,還在那裡找到了自己的良人。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想正是孫氏一家人這樣的行為,才是我們大家都動容和感動的。我們也要從中學習,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境地,若是他人有難,如果可以嗎,我們還是要伸出自己的手,去幫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文/古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yWkZXEBfwtFQPkdk9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