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8 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64138 元/年,若居民承擔全部的垃圾分類與處理成本,需要支付的費用占可支配收入的 0.47%。多摩居民支付的垃圾處理費占可支配收入的 0.22%。從這個角度來看,若讓上海居民支付全過程成本是相對偏高的。
上海市強制垃圾分類的初期需要對居民進行監督與指導,存在前端垃圾分類成本,垃圾收運和處理的成本主要可以分為垃圾清運成本,垃圾中轉成本、垃圾轉運成本和垃圾處理成本。
前端垃圾分類服務成本為 390 元/噸
前端分類成本主要在於對源頭分類的宣傳、監督和獎勵。2019年7月1日,上海強制實施垃圾分類,分類指導員每天現場指導和督導生活垃圾投放,並逐步推行「綠色帳戶」垃圾分類獎勵機制,引導、激勵居民推進實施深入垃圾分類。
2018年11月,上海市虹口區綠色帳戶第三方服務項目要求中標公司開展新增綠色帳戶居住區濕垃圾投放點位設立,對覆蓋的5.5萬戶居民進行綠色帳戶的宣傳、發動工作,並指導和督導生活垃圾投放,確保依法分類投放。
參照北京與鄭州垃圾分類服務項目,只配備督導人員負責垃圾分類收費為5-7元/月/戶,配備督導人員、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等回收設備收費為20~24元/月/戶。估算上海垃圾分類服務費用為25元/戶/月,按每戶2.5人計算,人均支付的垃圾分類服務費120元/年,折算每噸垃圾分類費用為390元/噸。
垃圾分類服務項目費用參考圖
垃圾清運成本為130元/噸
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包括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轉運三個部分,所有生活垃圾都要經歷收集和運輸流程,而轉運則視垃圾產生源至垃圾處理場的運輸距離及收集車輛性狀而設置。需要轉運的垃圾首先由運載量3~5噸的小型垃圾車收集運輸至垃圾中轉站或是集散場,再通過水運或是公路運輸轉運至垃圾處理場。
上海市生活垃圾收運系統
垃圾清運的成本由人工費,車輛折舊費和油費構成。上海環潔保潔服務有限公司中標2019年長寧區兩網協同一體化濕垃圾收運服務,負責長寧區內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居住區產生的濕垃圾進行清運服務的日常運營(包括人員成本;運輸、設施、設備維護等其它所有日常所需費用),中標費用為128 元/噸。
上海潔瑩保潔服務有限公司中標2019年上海松江區葉榭鎮環衛作業乾濕垃圾及餐廚垃圾收集與清運服務外包項目,中標金額487萬元,服務區域常住人口7.6萬,我們估算生活垃圾清運成本為208元/噸。葉榭鎮面積72平方公里,長寧區面積為38平方公里,相比之下位於市中心的長寧區單位面積上垃圾排放量更多,清運費用更低。
預計上海中心城區清運成本為130元/噸左右。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集,易形成規模效應,並且垃圾中轉站較多,垃圾清運半徑較小,所以中心城區的垃圾清運費用相對較低。2013年上海市綠化市容總工程師指出黃浦區垃圾收集運輸至中轉站的費用為132元/噸,與長寧區項目價格相當。
垃圾中轉成本為40元/噸
2018年,上海市41座大型中轉站全面實現「乾濕」垃圾分類轉運,預計2019、2020 年分別達到170座和210座中轉站。2018年市屬碼頭設置 45隻濕垃圾專用貨櫃,預計2019、2020年分別達到90隻和180隻濕垃圾專用貨櫃。
上海市垃圾中轉成本為40元/噸左右。垃圾中轉站的成本由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構成,上海市部分大型垃圾中轉站採用 BOT 模式建設,假設垃圾中轉站每月運行 26 天,根據《城市生活垃圾轉運站的建設》可知規模為 500噸/天的垃圾中轉站運營成本為22.02元/噸,可算出垃圾中轉的平均成本。黃埔中轉站費用較高的原因是該站除轉運功能外還兼具垃圾破碎等功能。
上海市部分大型生活垃圾中轉站
浦東新區 75%的生活垃圾通過中轉站轉運。2016 年,浦東新區全區生活垃圾平均處理量為 5800 噸/日,其中約 75%的生活垃圾通過中轉站轉運到終端處置廠處置(轉運模式),只有約 25%的生活垃圾由各鎮環衛清運車輛直接運送到終端處置廠(直運模式)。
垃圾轉運成本為 120 元/噸
上海生活垃圾轉運採用水陸聯運的模式,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水運能力已達到 10000 噸/日。市區垃圾通過水運運送至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該基地承擔了上海 70%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任務。
垃圾水路轉運費用主要包括運輸和碼頭裝卸兩部分。據《T 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成本分析》汽車運費以 1.5 元/(t*km)計算,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距中心城區約 50 公里,公路運輸的成本為 75 元/噸。水運相比於陸運有一定的成本優勢,考慮垃圾轉運距離相對較短,取公路運輸成本的 60%作為水路運輸成本即 45 元/噸。中國貨櫃裝卸費用大致為 500 元/ETU,假設每個 ETU 裝載生活垃圾 18 噸,垃圾水運港口裝卸費為 55.6 元/噸(一裝一卸)。由此可知垃圾水路轉運的成本為 100 元/噸,公路轉運的成本為130 元/噸,綜合來看,上海垃圾水陸聯運的平均成本為 120 元/噸。
干垃圾焚燒成本為300元/噸
垃圾焚燒引入補貼政策後,政府主要支付垃圾焚燒發電補貼和垃圾處理費。2012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規定,生活垃圾折算上網電量暫定為 280 千瓦時/噸,並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杆電價每千瓦時 0.65 元;其餘上網電量執行當地同類燃煤發電機組上網電價。上海市燃煤發電標杆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 0.4155 元,以 0.23 元/千瓦時的電價補貼標準補貼計算,政府需對垃圾發電補貼約為 67 元/噸.
垃圾處理補貼標準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東部發達地區補貼標準普遍較高。據中國市場調研在線報告,上海地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垃圾處理費超過200 元/噸。例如上海環境運營的上海天馬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該焚燒廠的垃圾處理範圍為上海市松江區的生活垃圾和青浦區的生活垃圾,處置費分別為 257.87 元/噸和 236.61 元/噸。綜合來看,上海垃圾焚燒的成本約為 300 元/噸左右。
濕垃圾生物處理成本為380元/噸
上海老港濕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 EPC 工程服務於黃浦區、徐匯區、長寧區、楊浦區、虹口區、靜安區等中心城區,該工程處理規模為 1000t/d,其中餐飲垃圾 400t/d,廚餘垃圾 600t/d。項目根據濕垃圾中餐飲、廚餘垃圾的不同特性,確定餐飲垃圾採用「預處理+濕式厭氧」,廚餘垃圾採用「預處理+乾式厭氧」的工藝路線。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指出按照 1 噸濕垃圾約產生 60~70 立方米的沼氣來計算,每 7~8 公斤濕垃圾可發 1 度電,以每千瓦時 0.65 元補貼電價計算,每噸濕垃圾發電收入為 85 元/噸。按照處理濕垃圾成本為380 元/噸,產出的沼氣發電和油的總收入不超過 110 元/噸,每 1 噸需要政府補貼 270 元。
上海老港濕垃圾處理流程
2020 年,上海市有望實現干垃圾零填埋全焚燒。2017 年上海市垃圾焚燒能力為 1.33 萬噸/日,2019 年 7 月新增產能 6000 噸/日,總產能達到 1.93萬噸/日。上海市規劃 2020 年干垃圾處理上限為 1.81 萬噸/日,理論上干垃圾可完全通過焚燒處理,我們假設到 2020 年干垃圾實現零填埋全焚燒。上海市規劃 2020 年濕垃圾處理能力達到 6300 噸/日,可回收資源利用量達到 1100 噸/日。預計 2020 年,上海生活垃圾焚燒比重達到 70%,濕垃圾處理比重達到 25%,回收利用率達到 5%。
上海市2020年生活垃圾處理各環節成本拆分
上海市垃圾分類與處理全過程總成本為 985 元/噸。前端垃圾分類服務成本為 390 元/噸,這部分服務包括垃圾分類督導和裝備垃圾分類智能設備。中端垃圾收運成本為 290 元/噸,這部分服務包括垃圾清運、中轉和轉運。終端垃圾處理包括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處置,綜合成本為 305 元/噸。
假設居民承擔前端垃圾分類費用,需要支付 25 元/月/戶,折算到個人 120元/年,若支付全過程成本需要支付 62.9 元/月/戶,折算到個人 301.9 元/年。2018 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64138 元/年,若居民承擔全部的垃圾分類與處理成本,需要支付的費用占可支配收入的 0.47%。根據上文我們估算,東京多摩居民支付垃圾處理經費為 3685 日元/人/年,按照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 萬日元計算,多摩居民支付的垃圾處理費占可支配收入的 0.22%。從這個角度來看,若讓上海居民支付全過程成本是相對偏高的。
來源:國金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