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張力》:文化有張力,傳統才有活力

2019-12-28   緩緩有點慢

何謂文化的張力?對於這一概念的解讀,其實是千人千面的,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我們知道,所謂文化,便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文化人,用歷史和文明的沉積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來樹立起其對於人格的影響及培養。

那麼作為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的中國,走過了坎坷的歷程,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然後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從歷史長河中緩緩流淌,融入我們的生活,也豐富著我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近年來,關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文學持續大熱,從《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等文化節目,在讓傳統文化穿越歷史長河與我們相遇的同時,也讓「文化自信」成為一種共識。

但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在文化發展的進程中,外來文化和現代文明不斷衝擊和融入進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必然要面臨著「轉型」,傳統與現代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將傳統文化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現代社會中來,不僅可以避免讓傳統文化逐漸沒落,更能為中國文化的復興和重建提供方向,讓文化的張力變成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

然而,「從來如此,便對麼?」 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可謂發人深省,傳統文化也必然有需要去反思的地方,也當隨著時代的洪流「更新」其系統,且不說與時俱進,但仍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需要文化自信,同時也一樣需要文化自省。

「生生」情形下的「易」之太極,亦是文化現象的哲學的一種概括

《中國文化的張力》是劉夢溪先生五十餘年研究精華之集結,作為一位文史大家,劉夢溪凝結50餘年深研和傳播中華文化之精髓,在這本書中對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的深思,高度提煉傳統的本質,他認為,傳統並不是一種凝固的沉澱物,而是「鬆散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是充滿活力和張力的文化綜合體」,傳統文化的這種張力,同時也為傳統和現代生活的對接提供了可能性。

劉夢溪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張力》的引語中,便引用了《易·繫辭》中所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一句,以此來比擬文化之間的哲學關係,文化鬆散結構內里中的無形張力,就像自然之中互相牽引拉扯的種種因素一樣,也在不斷地與多元的文化文明中的元素相融合、影響,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文化帶來的互動細品之下其實是極為有趣的。

其實,在閱讀劉夢溪的這部《中國文化的張力》之前,我鮮少會特意去思考關於文化張力的問題,更不曾著眼於此,對於很多現象和觀點可說都是一知半解的我來說,不得不承認,《中國文化的張力》帶來的啟示是極具衝擊力的。至此,我所理解的文化的張力,是一種文化自身的滲透與擴張,以及其在各個時期對於時代和文化帶來的影響力,這種力量在潛移默化中也是非常強大的,它不僅在我們可以關注到的大方面產生影響,甚至可以滲透到方方面面,正如這本書中所講的這些傳統文化,時至今日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依然可以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中來。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它所真正需要的,並不是一味地去固守,而是該去思考如何將其正確而有益地「發展」。

這種發展,是一種對於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延展,即便時至今日,生活與文化飛速發展、科學和文明日益發達,傳統文化依然可以以它特有的方式,得以運用到其中,從思想、信仰、藝術、文化等方方面面,維繫起傳統與現代的一座橋樑。我們的文化經過千百年間的千錘百鍊,才得以留存的這些精華,是傳統文化中最本質的體現,自然是不可丟的,但並不是不該變的。

棄與變的意義,相去甚遠。

正如劉夢溪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張力》一書中所闡釋的這樣:

「絕不是說傳統都是好的,禮教和習俗同樣是傳統的組成部分,很有一些禮俗已與今天的現代社會不相適應。中國社會的遷流和嬗變蘊蓄有各種可能。文化是流淌著的河流,變易以及相生相盪相激,乃至改變河道,是文化的常態。但傳統是看不見的,也是割不斷的,只能通過歷時歷代積存的歷史故實和文化現象來辨識和感知。」

說到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劉夢溪先生有著頗為深入的研究和讀到的見解,他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兼主編、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等種種身份,同時更是我國著名的文史學者,他對於思想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研究,專業且嚴謹,非常具有學習和指導的意義。

通過儒釋道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中的融合所產生的啟示

在《中國文化的張力》中,劉夢溪先生提到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並不是一個概念,傳統文化背後的那個精神連接鏈,才是文化傳統,而文化傳統中又有著文化大傳統與文化小傳統之分。

文化傳統是看不見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從古到今的人們的精神血液中……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絡恆久不懈的支撐力量。

儒釋道三教隨著歷史的推進逐漸形成了一種互補的關係,這種關係也是最能體現傳統文化中的張力的地方,三種截然不同的教派可以在中國相互融合,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奇觀,也是經歷了一段從對立到逐漸相容的漫長過程,進而共同組成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是一種主流思想,它正是代表著上面所提到的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中的文化大傳統,但因為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一種包容性,它在歷朝歷代中也不斷地吸收、接納、演變,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然後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情形。

《禮記·中庸》關於治理國家的「九經」中的其中一經就是「柔遠人」,字面意思來看,是要安撫遠方的人,這也正是治國的一種大智慧,唐朝時期經濟發達,社會開放繁榮,對於外來文化並不會一位地排除摒棄,而是兼容並蓄,安撫懷柔,以達「四方歸之」,王國維在《詠史》中就曾遙憶唐代時的「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

康熙年間的官員曾在奏摺中用到「以柔遠人"四個字,提出對容美土司要採取懷柔的政策,然而到了道光、咸豐之後,歷史開始「反向而行」,閉關鎖國阻斷了異質文化的流入,也讓與外部世界互動戛然而止,文化的張力被阻,不再充滿活力,其影響可想而知。

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所涉及的典籍更是不計其數,在這浩瀚如星河的文本書籍中,蘊藏著難以估量的價值與智慧。同時,通過劉夢溪先生的《中國文化的張力》,不難看出他對於陳寅恪和馬一浮兩位先生的研究和觀點都是比較認同和推崇的,書中多次提及兩位先生的作品及觀點,並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讓讀者更加直觀的了解和學習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如何滲透貫通的同時,更是留下可以去思考和反思的空間,著實受益匪淺。

傳統文化其實永遠不會過時,他並不是一種只供瞻仰的古老論調,而是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各種演變和發展,與時俱進,將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衝突轉化為使其蓬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得到更好傳承的同時,也可以與現代生活很好的對接起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張力》帶給我們的值得深思的問題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