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古道:中國的亭子與離別

2019-12-23     煮酒君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曲《送別》道盡了世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在古人抒發離別之情時,總是能夠出現"亭子",仿佛沒有亭子的離別都是不完整的。

亭子之所以會如此頻繁的出現在離別詩句當中,與它的起源有著很大的關聯。亭子,最初起源自亭。亭在最開始的時候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行政管理制度。我們所熟知的劉邦,最開始便是泗水亭亭長。作為古代的一個行政管理制度,亭的出現與驛道制度的發展密不可分。

按《辭源》的解釋,所謂亭,即"行人留宿食的處所。秦漢制度,十里一亭,十亭為鄉。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又指邊地崗亭。《漢書·西域傳》記載:'稍築列亭,連城而西'"。

脫胎於驛道的一種行政管理制度的亭,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其特有的建築風格。從字體的機構上來看,我們所看到的亭,其中的"丁"便像是那矗立的亭柱。這些由矗立的柱、亭頂構成的亭子,慢慢地成為道路附屬設施、成為道路的立面景觀。同時因為這獨特的位置,亭子開始被賦予了文學意義。


因為亭子通常都是立於道路兩側的"邊地崗亭 ",所以難免成為了親友送別的所選之地。

在古詩當中,亭子與別離的作品有很多。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當中,就曾這樣描述:"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歐陽修的《浪淘沙》當中,同樣有者:"長亭回首短亭遙。過盡長亭人更遠,特地魂銷"。李齊賢的《太常引暮行》當中描繪道:"今夜候明星。又何處、長亭短亭";晁端禮的 《朝中措》有:"短亭楊柳接長亭。攀折贈君行。莫怪尊前無語,大多分外多情";康與之的《卜運算元》有:"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戴復古《醉太平》有"長亭短亭。春風酒醒。無端惹起離情"。

無數的詩人都將這古亭賦予了對朋友的不舍之情,亭子屹然成為了離別的代言詞。

元曲當中,王實莆在《西廂記》當中描寫到:崔鶯鶯一見長亭,就知分離不可避免,不禁深情感喟:"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賦文當中,也有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哀江南賦》當中這樣描繪道:"水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短亭"。而現代詩詞當中,關於亭子最出名的便是弘一法師的《送別》,也就是前文提及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千百年間,無數的文學作品都賦予了亭子送別的含義。在這一系列的作品當中,古人們都會將友人、情人、思鄉人的分別、辭行、歸鄉等等一系列的人生經歷都與作為道路景觀建築的"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這種融合,讓原本就比較"荒涼"的亭子更加"荒涼",這種"荒涼"反過來又把那種離別時的不舍之情,渴望歸鄉之情,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同時亭子因為其都建在路側,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情深者,十里長亭揮淚惜別;情淺者,五里短亭依依告別。正是這個特性,亭子才能夠成為古人們送別的首選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e7lOW8BMH2_cNUgXQ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