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烏克蘭能成為「風險投資」家樂土嗎?

2022-05-24     人大重陽

原標題:劉志勤:烏克蘭能成為「風險投資」家樂土嗎?

作者劉志勤系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

俄烏衝突以來,烏克蘭似乎即刻成為不少國際軍火「風險投資」家的冒險樂園,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幾乎是傾巢而出,在烏克蘭投下巨大賭注,軍火商們則看中了烏克蘭提供的「戰機」(不是「商機」),不惜老本,拿出陳年庫存武器,指望未來能夠在烏克蘭「變現」。於是我們看到現在的烏克蘭,不僅是西方命運的賭場,還成為西方政治家爭取選票的「搖票機」 和各種武器的實驗場,更成為西方軍火商搞「風投」的樂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美國和西方國家砸在烏克蘭身上的資金將有千億美元之多。

如果把這些巨額資金作為「風險投資」來看的話,不能不說美國和西方國家是硬著頭皮,冒著巨大風險的行動。

美國政府近期力推近400億美元的法案,加強對烏克蘭的支持。這是美國迄今為止對烏克蘭的最大「風險投資」。此消息引發國際社會複雜反應,不少國家表示要跟進加註,唯恐落後,失去在俄烏衝突結束後重建的龐大市場,特別是美國為首的組建的新「八國聯軍」,對戰後烏克蘭市場虎視眈眈,必定為如何分贓,搶奪資源利益,各國會「論功行賞」,瓜分烏克蘭的蛋糕。

為了讓戰事繼續,美國和西方國家鼓動烏克蘭大膽地向西方索要「紅包」:武器裝備,通信設施等一切「應要盡要」,「應得盡得」,「應有盡有」,西方國家也是空前大方,慷慨解囊。一個是胃口大開,一個是居心不良,只要你敢張嘴,我就什麼都敢給你塞。至於這些殺人武器等貨物如何結帳,那是後代人去考慮的事兒。美國搞了個「新租借法案」,就是先讓烏克蘭敞開使用美國貨,帳單以後再算。

這筆「風險投資」對美國和西方國家而言,可能不會是賠本生意,因為它們拿烏克蘭的國土資源作為「無限擔保」,美國等西方國家不覺得會有什麼投資風險。這種操作已經在海灣戰爭中屢次成功,美國後來從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獲得的石油資源足夠支付它們的戰爭支出,並有永久的享用權。這次美國和西方國家之所以敢在烏克蘭下賭注,正是看中了烏克蘭豐富的地下寶藏。它們對此早就垂涎已久,只是苦於找不到它們認為的合理合法的藉口,而發動一場代理人戰爭,讓烏克蘭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美國等就可以冠冕堂皇,名正言順的對烏克蘭的油氣資源,糧食供應鏈,各種金屬礦場和稀缺人才擁有支配權,實現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由此可見,美國和西方對烏克蘭的「風險投資」一定是個高收益,低風險的項目。要不然美國政府怎麼能敢往裡不斷注資呢?

問題是,在烏克蘭的投資風險並不像西方有的人判斷的那樣低,而是風險極高,危機四伏,隨時可能爆發。

首先是烏克蘭的政局會持續動盪之中,尤其是烏克蘭至今還沒有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前途。特別是烏克蘭的兩個夢想短期內不會有什麼進展:入盟如入夢,無法成真;加約如吃藥,虛無縹緲。如果進不了歐盟,加不了北約,又和俄羅斯抗成死對頭,烏克蘭真的會成為國際「棄兒」(乞兒),國家建設,人民生活,成為空話。

政治風險高低,往往是投資家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其次是經濟風險,在烏克蘭同樣比較高,充滿了不確定性。戰後烏克蘭,百業待興。特別是基礎設施,幾乎成為廢墟。如何實現重建,是個艱巨而且需要曠日持久的努力。沒有基層設施 ,商品和人員流動受阻,不能推動市場流動,限制經濟互聯互通,經濟快速發展就成為夢想,任何投資的回報都需要最低以十年為基數的周期。或許美國可以有能力堅持下去,因為它需要烏克蘭的地緣價值,讓烏克蘭經濟緩慢復甦,就永遠離不開美國的援助,因為「美援」可以搖身一變變成「毒品」,一旦沾上,是受害終身的。

國際上有不少冷靜的投資人士,把烏克蘭可能產生的風險降低的希望寄於未來的烏克蘭政治家和民眾,能夠儘早結束戰事,理性而合理地制定國家發展藍圖,在國際社會保障其領土完整,主權完整的前提下,把國家重點轉為轉變經濟,改善民生的重點任務上,讓所有風險限於可以掌控的範圍內,烏克蘭的前途依然可期。

烏克蘭不是「風險投資」家的樂土,隨著各種矛盾的積累和發酵,而可能是「投資」家的噩夢之地。還是讓美國和西方國家跳入他們自己挖好的陷阱中折騰好了,俗話說,有錢難買願意,就看美國和烏克蘭誰先挺不住了。

大國之間的博弈,小國總是遭殃。可惜了烏克蘭千萬民眾,因為烏克蘭人民是勤勞智慧的「天選打工人」,如果給他們機會,給他們和平,他們一定會再次創造輝煌!前提是,不能讓烏克蘭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搞戰爭風險投資的樂土,因為最後倒霉的一定是烏克蘭人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d5e583a5aee516c7bad16d4e22b53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