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麻建宇】節後上班的第一天,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的開工微博用來給問界新M7慶祝。據余承東微博,問界新M7大定已經超過5萬輛。須知,問界新M7於今年9月12日上市,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裡斬獲了超過5萬輛定單可謂足夠震撼,至少在此前,少有車型能做到這一點。
不過,有意思的是,10月已經來臨,按照造車新勢力的慣例,其實已經到了發布交付數據的時候,而包括理想、蔚來、小鵬等均已經發布了9月交付數據,但AITO截至目前仍沒有發布交付數據,反而「大定」從30000到50000這樣增長著。
不同於銷量、交付量,定單量只有車企自己知道,也就是說問界新M7的「大定」是不是有那麼多,或者轉化多少有效訂單?我們是不知道的。但需要提到的是,一般來說,所謂「大定」實際上是需要交付定金的,而在問界新M7的訂購渠道中,這筆錢的數目是5000元,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定」的含金量大機率是會高於「訂單」的含金量。
當然,至於究竟能賣多少,依舊不敢說,何況其還有過訂單水分過高的先例。不過,余承東針對問界新M7的大定數量,在朋友圈中的還給與了一句「起死回生」的評價,這似乎更說明,問界新M7的確不簡單。
一句「起死回生」 問界新M7擔負著多少希望?
回顧今年年內AITO的表現,其實可以用一句不盡如人意來概括,在很少主動公開交付量的今年,AITO問界只公布了5月和8月的交付量,分別為5629輛和5018輛,這樣的數據相比其曾經一度月銷過萬實在不怎麼樣,如果再加上華為的光環,則更不能令人滿意。
在此背景下,AITO問界對銷量的渴望程度可見一斑,於是,一款斥資5億升級的問界新M7,一款降價5萬元的問界新M7,一款25天大定突破5萬輛的問界新M7出現了。從產品來看,問界M7超5億元的投入主要用在了智能駕駛升級、座艙互聯/舒適度提升以及安全性提升的方面。
諸如高階智能輔助駕駛能力,此次問界新M7將支持華為高階輔助駕駛ADS2.0;在空間表現上,也新增大五座配置,為用戶帶來更佳空間表現;在車身用料以及安全性上,此次問界新M7使用的高強度鋼和鋁合金占比達到了80.6%,潛艇級熱成型鋼占比達到了24.4%。
從價格上來看,問界新M7明顯更加務實,起手售價格下沉到了24.98萬元,與老款M7相比,有著5萬元的價格下調。同時,首銷期3.3萬的權益也再度拉高了產品的「性價比」。也正是層層BUFF疊加,問界新M7才有了25天大定破5萬的「神跡」。
神跡是真的嗎?神跡可持續嗎?
儘管問界新M7的大定數量堪稱「神跡」,只是這一「神跡」是否含有水分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大定」這個詞,如前文所述大定本質上是一種約束性更強的訂單,它轉化成交付量的幾率更大,但不意味著會是最終的交付量。
而放在AITO問界上,針對大定的爆火,很容易讓我們想到老款問界M7訂單量極高,但交付量極低的烏龍事件。2022年7月4日,問界旗下第二款新車問界M7全國上市,新車上市48小時後,問界發布海報稱「48小時訂單過5萬」,三天後又給出了「72小時訂單過6萬」的海報。但最終的結果是,直到問界M7停產換代,也沒能完成6萬訂單的銷量。
如此看來,戲法是不是很眼熟?當然,這次不一樣,問界新M7的不光用上了「大定」,網傳的一些信息也比較值得參考,比如,網絡上一張供應商截圖顯示,賽力斯正在就提升問界新M7的供應能力聯繫各大供應商合作夥伴。10月5日前,問界新M7將完成第一階段每天450輛車的供應能力建設。根據市場需求,賽力斯二工廠將於11月1日按照每天750輛車進行生產,要求全供應鏈供應能力在10月30日前提升至同樣水平。
這其實在說明,問界新M7的產能在爬坡。不過即便如此,問界新M7真的能夠做到余承東口中「起死回生」的作用嗎?在問界M7爆火的過程中,又一個現象是不容忽視的,即華為5G的回歸以及Mate 60等硬核產品的發布,這些對在華為渠道售賣的問界新M7來說加成可不算小……
但華為會一直有「5G回歸」嗎?一直有「Mate 60」發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