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陳書婷的死,證明了高啟強的善良,而非他的邪惡

2023-01-28     塵飛揚說經典

原標題:《狂飆》:陳書婷的死,證明了高啟強的善良,而非他的邪惡

陳書婷之死,是個謎。

大家都開啟偵探模式,列出各種懷疑對象。

有人懷疑泰叔。

原因是當年陳書婷向泰叔引薦了高啟強,而後高啟強架空泰叔,泰叔心懷不滿,於是幹掉了陳書婷。

有人懷疑趙立冬。

原因是,黃翠翠有趙立冬和徐江交易的錄音筆,黃瑤是黃翠翠的女兒,應該保留這支錄音筆(此處存疑)。為了以防萬一,她殺掉了陳書婷。

還有人懷疑高啟強高啟盛甚至唐家兄弟。

原因是陳書婷知道得太多,他們要殺人滅口。

恕我直言,我最不相信的,就是高家兄弟或者唐家兄弟殺死了陳書婷。

最根本的原因是,殺人有風險。

人會對風險會有天生的厭惡,源自於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而趨利避害就是生物表現的應激性結果——下面這段有點複雜,可以跳過。

人當一個人產生壓力時,大量激素就會流入血液。最先產生的激素就是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兩者都屬於兒茶酚胺類激素。它們能刺激心血管系統,讓人心跳急速,血壓升高,肌肉得到過量的氧氣。

這一些變化會消耗大量熱量,於是身體會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控制應激反應。而皮質醇的升高,就是在提醒人類開啟戰鬥或者逃跑模式。

歸根結底,應激反應的存在,就是在提高人類活下來的機率。

你們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很容易被負面新聞吸引。根本原因是,負面新聞就是風險的象徵,關注風險的本質就是希望自己活下來。

於是,有些不良媒體特別喜歡製造焦慮,炮製大量負面新聞。

話說回來,判斷誰殺死了陳書婷,不能只談動機,卻不聊風險。

我覺得,要推斷陳書婷之死,必須要引入風險概念。

通常來說,風險主要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

純粹風險就是只有損失,沒有盈利可能的風險。而投機風險就是有損失的機率,也有盈利的機率。

我不相信泰叔會殺陳書婷,不是相信他們有父女情深,而是這事兒對泰叔來說,是純粹風險,而非投機風險。

一旦事情敗露,泰叔也活不成。放著衣食無憂的日子不過,卻要出一口惡氣,這是小混混思維,不是泰叔這種大佬的做法。

趙立冬有殺害陳書婷的動機,但我無法解釋趙立冬為何要放過黃瑤?

況且趙立冬都是找白手套殺人,要麼是曹隊,要麼是李響。這也說明趙立冬的風格是,他習慣讓黑警殺人,辦事效率高,也能守口如瓶。這一次,他不會找安欣殺的陳書婷吧?

趙立冬殺陳書婷之說存疑。

高啟強害人無數,但他每次讓老默殺人,都屬於投機風險,而不是純粹風險。

高啟強讓老默殺徐江,他能解決自己被徐江反殺的威脅。

他派老默殺李宏偉,他能保護高啟盛。

老默殺了曹隊,李順,李有田,甚至程程。這些人都能給高啟強帶來或多或少的利益。可以說,高啟強基本做到了風險是老默的,收益是自己的。

莽村事件中,李有田和李宏偉一直不配合,高啟強只敢讓老默殺建築工人李順,卻不讓人直接搞李宏偉,根本原因是這樣做很難有投機風險,而是純粹風險。

或許有人問,高啟盛為何要殺李宏偉?

我的觀點是,高啟盛就是個年輕氣盛的瘋批,販毒這種事兒都敢做,他的瘋狂讓他不怕純粹風險。

高啟強比高啟盛要理智得多。

我認為高啟強不可能害死陳書婷,主要原因是他始終有個底線,高啟強不會害家人。

我曾分析過,高啟強是人情社會的守衛者。人情社會非常注重以六親為基礎的人際關係。所謂六親就是父、母、兄、 弟、妻、子。傳統的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非常重視六親。因此,六親不認最容易受人鄙視(安欣:你在吐槽我)。

高啟強是壞人,但陳書婷是他的妻,具有合情合理的家人身份,高啟強不會害她。個人之見,陳書婷被殺 ,證明了高啟強的善良,而非暴露他的邪惡。

有人說,陳書婷知道得太多了,為了殺人滅口,高啟強也要害死她。

陳書婷知道高啟強的案底,她本人也不幹凈,她出賣高啟強是典型的純粹風險,害人害己。

陳書婷是個聰明人,犯不著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陳書婷和高啟強斷絕關係,就是她意識到和高啟強在一起,只有絕對風險,而非投機風險)。

風險的存在,才讓很多有殺人動機的人,不敢殺人。

蔣天和高啟強不對付,他被高啟強欺負過,但我不認為他會害死陳書婷。

因為害死陳書婷,很容易讓蔣天陷入純粹風險的困境。蔣天是個心直口快的成功商人,他能如此成功,自然會權衡,明白殺死陳書婷的風險大於個人利益。

陳書婷到底是怎麼死的?

陳書婷的扮演者高葉說過,不要開車,開車會出事兒。

這裡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死於意外,一種是車出現了問題,有人用老默對付李有田的辦法,對付陳書婷。

這個人是誰呢?

不會是那個被老默逼迫自殺,但始終沒有出現屍體的程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c2d6be64219929d921af8d212a04d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