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空軍機場航行調度室主任李升堂,從噩夢中驚醒!房子像海面的船一樣劇烈搖晃……
地震了!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軍人,李升堂迅速判明了情況,他極為敏捷的爬起來,幾個箭步衝到宿舍外面,大地不斷震動,到處是呼喊聲、呼救聲,一片混亂。
作為軍人,他第一個反應就是向空軍機場指揮調度大樓衝去。當他跑到跟前時才發現,哪還有什麼調度大樓啊!幾十米高的大樓牆壁已經倒塌,只剩下幾根光禿禿的水泥支撐柱,孤零零地戳在那兒。
更嚴峻的是,所有的電話、長波短波電台、指揮雷達全部被震毀,室外的塔台天線折斷,電力早已經中斷,機場與外界完全失去了聯繫,外面的信息進不來,這兒的信息出不去。
他一邊觀察情況,一邊大聲吼著調度員的名字,繞著大樓尋找戰友的蹤跡,讓李升堂痛心的是,在地震中,多名調度人員傷亡,經過清點之後,只剩下他與于振興、蘇悅林、劉體有、趙彥彬五人。
他迅速安撫大家,然後緊張地思索著對策,但機場的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地震過後,周圍的群眾開始湧向唐山機場,大伙兒知道這裡駐紮著部隊,在老百姓的認知中,只要找到解放軍就有救了,有拖家帶口的、有背著傷員的,成群結隊向機場擁來。
空軍唐山機場有一個20多人的衛生隊,只能進行一些清創、抹藥水和簡單的包紮,一些受傷嚴重的根本沒有條件救治,許多重傷員很快死去。
而且衛生隊的藥品、器材有限,僅有的酒精、繃帶、消毒藥粉等很快就用完了,群眾還在不斷湧來,在機場上越聚越多,營區、操場上、空地上,到處是哭喊的群眾,人還在不斷湧來。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不能再耽擱下去了!再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必須要行動起來。李升堂跟幾名調度交代了一下,果斷向師部跑去。
一路上,到處都是倒塌的房屋、受傷的群眾。看到穿軍裝的李升堂跑過,群眾向他伸著手說:解放軍同志!快救救我吧,我不行了……李升堂也想幫他們一把,可他一個人又能有多大作用,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來到師部後,只見師部的首長們正在商量對策,有的頭上還纏著繃帶,有的臉上身上帶著傷,所有的人都異常焦慮,正在商量下一步怎麼辦,看到李升堂進來後,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他的身上。
李升堂說:現在這種情況,必須迅速派人乘飛機直飛北京,向中央報告災情,請求救援!
這個辦法師首長早就想到了。然而,沒有空軍司令部的批准,任何一級都無權運用飛機,否則將會受到軍法處置,我軍紀律嚴明,在場的都是老兵,當然深知嚴重性。
而且,由於地震導致機場設施嚴重破壞、電力中斷,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起飛異常危險,而且當天的氣象條件不佳,雲層低,稍一不慎就會發生事故。
其實,這些事李升堂在半路就已經想清楚了。他的的腦海中,不斷浮現著一路上看到的慘狀,個人的榮辱算什麼,老百姓的安危才更重要,唐山幾十萬人都等著救援呢!我們是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啊!在這種危急關頭,軍人不站出來誰站出來!
李升堂是河北遷安彭店子鄉人,遷安歸唐山管轄,唐山就是他的家鄉。黨和國家把他從一個農家子弟培養成空軍飛行員,上了空軍學院,現在是他報效國家和人民的時候了。
國家養兵千日,不就是為了今天嗎!
一股熱血湧上腦門,他大聲地說:請首長放心!我一定想盡千方百計完成指揮任務,確保飛機安全起飛!駐地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情況緊急,只能這樣了。有什麼問題我負責!
師首長終於下了決心,派團副政委劉忽然、參謀張仁憲飛北京彙報震情。
然而,機場只有噴氣式的戰鬥機,沒有經過訓練的人是無法承受戰鬥機的載荷,只能找運輸機,可去哪找能飛北京的運輸機呢?很巧的是,就在前一天傍晚,航校的一架運5、一架里2在這兒轉場,停在了唐山機場。其中,里2的飛行員能夠飛複雜氣象。
李升堂立刻向飛行員宿舍跑去,幸運的是,地震發生時,訓練有素的空勤人員帶著飛行用具跑到了院子裡,安然無恙!正在等待下一步的通知。李升堂趕到後迅速說明了情況。
他的想法是這樣的:飛機發動有了通訊電力之後,里2飛北京,運5則與里2保持聯繫作為基站指揮。如不能直飛北京,則在天津楊村機場降落,重新申請航線或者乘車去北京。
空勤人員表示服從師臨時指揮部的調遣,然而,其中一名空勤人員把李升堂拉到一邊說:李主任,沒經過空管機關批准,機場不會接收,而且本場雲高不到200米,通風度不到1.5公里,不具備起飛條件,萬一……
多年的調度主任,李升堂當然清楚其中的巨大風險,他果斷地說:起飛,一切由我負責!
這名空勤人員鄭重地向李升堂敬了個軍禮,轉向奔向卡車前往幾公里外的停機坪!5時50分,一顆綠色的信號彈,在機場冉冉升起,里2加速滑出跑道,在飛濺的積水中轟鳴著,沖入了茫茫雲海,穿雲破霧直奔北京。
機場上的群眾,靜了一靜,那架飛機,就是希望啊。
那麼,北京的情況怎麼樣呢?地震時北京也有強烈的震感,首長們聚在一起焦急地等待著,現在只知道發生了地震,而且震級不小,部隊早已經進入救援戰備狀態,但震中在哪裡,具體情況如何一無所知,想要救援也無從下手。
空軍部隊也派出了飛機偵察,但仍然難以確定情況,正在焦慮時,空軍司令部收到在還在飛行中的里2的無線電呼叫!由於信息轉輸一時難以說明白,馬寧果斷決定,安排北京南苑機場派車,將劉忽然、張仁憲和高永發、朱文鍈接上,直接到中南海當面彙報。
就這樣,唐山地震後的第一手情況彙報到了中南海。幾個小時後,十萬部隊迅速向唐山進發,一場舉國動員的大救援由此拉開帷幕!正是因為李升堂的果斷,向中央送出了寶貴的救援信號,為救災贏得了時間,挽救了無數群眾的生命。
求援飛機起飛後,李升堂又指揮米8直升機尋找震中方位。當天中午,第一架救援飛機在他的指揮下驚險著陸,下午,又指揮北京黨政軍領導前來的專機安全降落,「唐山抗震救災前指」就此建立。
由於公路鐵路斷絕,空中成為唯一的救援通道。從7月29日開始,空軍唐山機場救援飛機蜂擁而至,在沒有航行預報、通訊中斷的情況下,李升堂和戰友們靠眼睛、耳朵,以及僅能使用的簡陋的通訊話筒,指揮一架架飛機起降。
調度大樓塌了,他們就在機場空地上架起了臨時塔台指揮,在地震發生後的最寶貴的14天救援時間中,他共指揮全國30個機場、13個型號的飛機、3000多架次起降,最多一天起降354次、最短起飛間隔僅26秒、落地間隔不到1分鐘,平均2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降,累計運出傷員20000多人。
如此簡陋的條件,如此高密度的起降,在世界航空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只要一個呼號出錯,一個高度偏差就會釀成重大事故。
當時的機場上,到處都是拉運物資的卡車,甚至是騾馬車、手推車,送傷員的車子,他們兩個人留守塔台,一個人值班,另外兩個人,騎著自行車在幾千米的跑道上來回指揮,靠擺旗指揮飛機起降。
李升堂過硬的本領,在這場救災中得到了超水平的發揮。一條爭分奪秒的空中生命通道,在他們的指揮下源源不斷地運出傷員、運進救災物資。
眼睛裡全是血絲,嗓子嘶啞失聲……李升堂始終和戰友們堅守在機場。至於什麼處分不處分,早就拋到了腦後,只要多救出一個人,這些又算得了什麼!
最終,李升堂等待的處分沒有來,卻等到了中央軍委的表彰,他所在的空軍唐山機場調度室,被中央軍委授予集體一等功。
這個一等功,他們當之無愧。
唐山地震後,李升堂又任空軍某團副參謀長,轉業後在司法部門工作,兢兢業業為黨和國家奉獻了一輩子、工作了一輩子。
如今,李老年事已高,在家頤養天年!對自己當年的壯舉,李老說:我們是人民子弟兵,我們是人民解放軍,我們不上,誰上!
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