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五九七讓糧田變良田

2024-10-21     微觀北大荒

金秋時節,五九七農場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金燦燦的稻穗壓彎了腰、黃澄澄的玉米咧嘴笑、籽粒飽滿的大豆莢掛滿枝頭。

自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省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深入實施以來,五九七農場把提升糧食產能作為首要任務,分別從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三個方面入手,顯著提升了農業的防災減災水平,成功地將昔日的普通糧田變為了高產高效的良田。

規模化改造,讓小池子變高標田

倉廩實,天下安。五九七農場位於三江平原東部,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87.4萬畝。其中,水稻36.6萬畝、玉米24.1萬畝、大豆26.1萬畝、其他作物面積0.6萬畝,糧食總產8.75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格田改造施工現場

糧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耕地是人類永久的「飯碗」。如何不斷挖掘土地的增產潛力,實現「藏糧於地」?五九七農場以規模格田替代一般格田作為助推種植戶增產增效的重要途徑,依託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著力推進格田規模化改造工作,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守牢守好「飯碗田」。

眼下五九七農場秋收工作已近尾聲,在農場第十管理區的水稻田裡迎來了別樣的「喧囂」。推土機、挖掘機「聯合作戰」,隨著機車走過,翻滾而出的黑土冒著「油光」換上「新顏」,條條塊塊的小池子連成了方方正正的大格田。

第十管理區的熱鬧景象,是五九七農場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縮影。黑土地上,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一塊塊新式農田快速鋪開,一步步夯實著糧食穩產增產的底氣。

將空間碎片化、布局無序化、利用低效化的耕地有效集中整合提升是格田化改造的目的。

「過去,我這116畝水田池埂占地較大,田塊零碎不整齊,不適合大型機械設備作業。改造後,原有的29個小池子變成了8個大池子,真是增地又增產,有了這樣的高標準農田,明年的收成會更好。」看著方方正正的大格田,第十管理區種植戶李海洋難掩心中的喜悅。

「今年,我們在第六、第七、第八、第十管理區進行格田化改造共計1.5萬畝,改造後,單個格田擴大至15畝以上,預計可增加4%至6%的種植面積,同時能提高泡田、插秧、航化作業等全程作業質量和效率,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和綜合效益。」五九七農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邊海說。

為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五九七農場堅持倒排工期、挂圖作戰的工作方法,科學協調施工機械,人歇機不歇,連續作戰搶抓施工進度,預計10月底將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屆時將增加播種面積258畝,預計增產糧食30餘萬斤。

侵蝕溝治理,讓溝壑變良田

「以前沒治理之前,到雨季來的時候就把苗都沖毀了,趕上有時候雨大了就塌方,土地還逐年減少。看了治理完的溝渠,我感覺以后土地不會再減少,產量和效益也能逐年上升。」看了自己家地里的「傷疤」被重新「縫補」在一起,五九七農場種植戶劉平對今後的農業生產充滿希望。

侵蝕溝治理

為有效遏制侵蝕溝蠶食耕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現象。今年,農場藉助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契機,投資630萬元在第一管理區實施黑土保護建設,治理侵蝕溝14條,總長度7.87千米,修復耕地「瘡疤」,恢復耕地生機。

削陡坡為緩坡、溝底鋪設護墊、格賓石籠填充、人工鋪設碎石……農場根據侵蝕溝所處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等不同條件,對局部沖刷嚴重、溝道較大的侵蝕溝採取精準防護措施,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採取一溝一策的方式進行治理,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綜合治理的原則,減緩水流速度和沖刷力,遏制侵蝕溝發展,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施工人員對溝道較小的侵蝕溝採取生態袋防護模式,配套開展植物護坡等技術,對溝頭、溝底和邊坡進行立體防護,確保遏制侵蝕溝擴張。

農場還嚴格落實「誰治理、誰管理」的管護責任制,建立治理長效機制,確保治理一片、見效一片、鞏固一片,做到環節有監督、技術有指導、成本可逆控、流程可掌控,讓黑土地「底色」更濃,穩產增收的底氣更足。

據介紹,項目在10月底完工後可保護耕地面積2.94萬畝,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1.9 萬噸,控制水土流失面積5670畝,土地的利用率將得到極大提高。

暗管排水,讓低產田變效益田

如何做到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五九七農場將低產田的治理擺上突出位置,力爭將每一畝耕地都變成豐收的沃土,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暗管排水試驗田

五九七農場地勢地貌為「一崗、三平、六窪」,30%的耕地地勢低平、60%的耕地地勢低洼、90%以上為草甸土,土壤質地構成86%為黏粒成分,黑黃混雜塊狀結構,質地緊實粘重,滲透能力極差。

在農場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大旱小豐收,小旱大豐收」。農田怕澇不怕旱,地勢低洼雨水大的年份明水排不出去,內澇成了制約糧食產能持續提升的「絆腳石」。

為尋求最佳的治理方式,去年,農場在第一管理區第二十九作業站2-3區開展深埋PE管排水試驗,在7條總長度1200米的水位線和3處魚眼泡處,採取人工開挖的方式,將直徑20厘米的暗管管體上部打上2厘米的滲水孔,外包無紡布,管底和管頂鋪設河沙,布管完畢後再將土壤分層回填。

「我家這塊地是暗管排水試驗田,在今年澇災這麼嚴重的情況下,沒有耽誤我幹活,跟地鄰相比提前9天完成追施尿素、噴施葉面肥和殺菌藥,每畝大概節約成本8元,畝增產在80公斤左右,有了這些暗管再也不怕澇了。」第一管理區種植戶張玉新喜上眉梢說。

經過試驗應用和常規農田的對比,暗管排水的優勢突顯,更加堅定了農場應用暗管排水項目來根治內澇的決心。但要大面積推廣還存在著布管成本高、效率低、排水系統不健全等短板。

針對這一情況,農場千方百計尋找應對之策,先後開展土壤性狀評價、分析與改良、內澇成因調查等工作,多次邀請寧夏德潤農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黑龍江水利科學院到農場就暗管排水技術應用進行可行性規劃、研討、論證及調查研究。

同時,農場自籌資金500餘萬元,在第二、第三、第七、第十管理區開展2790畝的暗管排澇技術試驗,根據每個試驗區域的地理環境和土壤滲透係數不同設計了4套施工方案,採用6種技術模式,應用荷蘭進口的犁式開溝鋪管機,提高了施工效率。

「五九七農場通過暗管排水來解決地表排澇和黏土層排水問題,是實施黑土保護的又一創新舉措。」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劉煥軍在農場實地調研後感慨地說。

吸水管、導滲溝、集水管、集水井……如今的五九七農場,暗管在農田裡縱橫排列,構建起一張防災減災的「天羅地網」,全面築牢了糧食豐產的根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2adb79c448666ae0be5ebf36ff02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