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朱棣在皇宮發現一道聖旨,他看後痛哭:父皇害苦兒臣了

2023-07-29     籃心開花

原標題:野史:朱棣在皇宮發現一道聖旨,他看後痛哭:父皇害苦兒臣了

1399年至1402年間,明朝的藩王,因不滿建文帝朱允炆而發動叛亂。最後,朱棣取代了建文帝,史稱「靖難之變」。「靖難之變」是許多朝臣為謀奪王位而謀逆的典範。在數千年的封建時代,皇帝的權力始終是最高的,也是人們最渴望的。

這也就造成了許多人為了王位的紛爭。靖難之變,是我國歷代君王中為數不多的一次成功奪取政權的典型事例,也正是這一事件,決定了明代數百年的發展軌跡。

朱棣登上皇位後,看見了一份建文皇帝遺留的聖旨。看完這道聖旨,他嚎啕大哭,長吁短嘆:「是我的錯,是我的錯。」這道聖旨到底寫了什麼呢?為什麼朱棣會這麼說?這一次的靖難之亂,到底是怎麼回事?

朱允炆取代太子之位

元末,百姓困苦,災難頻發,朱元璋趁勢起兵反元。朱元璋登基為帝,深諳飢餓對百姓的苦難,經常減免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予一定的賑濟。

朱元璋也非常愛惜民力,倡導節制。由於朱元璋的政策,使農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朱元璋實行的「安邦」方針,使新政權得以穩固,使得農人的生計得以安定,並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隨著明朝的發展,朱元璋也在為繼位而煩惱。朱元璋最初選擇的接班人是朱元璋的長子,又是正統馬皇后所生,怎麼看都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世事無常,1392年,朱標巡視京城時,因染風寒而死。因此,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也被列入了太子的候選名單。朱棣十一歲就被冊立為大將軍,住在鳳陽,深知民情。

十三年前入北平,曾數次參與北伐,並兩度出兵北上,鞏固了自己在北疆的勢力。他是朱元璋繼任皇帝的最好的繼承人。不過,他畢竟不是馬皇后的兒子,不符合儒家思想理想繼任者的定位。朱元璋最終選定了一個有著純粹血脈的皇帝。

藩王發動靖難之變

朱元璋冊封朱允炆為儲君,為保住這個地位不高的年輕皇帝,絞盡腦汁地給自己的孫兒鋪好一條路:一是怕朱允炆太過文武,指揮不了大軍,便大肆殺害有功之人,藍玉、胡惟庸等人也相繼被肅清。朱元璋還設立了自己的封疆大吏,賜其「清君側」的權力。

諸位諸侯自然也不可能袖手旁觀,實力最強的朱棣首先發起了挑戰,理由是引用了「祖訓」:若有叛逆,諸位諸侯可以派兵討伐,以此來「清君側」。

因此,建文年間,朱棣在自己的封地反叛,打著「清君側」的幌子,發起了「靖難之變」,實際上卻是以譴責齊泰和黃子澄的名義,將責任推到了建文皇帝身上。

建文四年,朱棣攻占了南京,而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他被燒死了,有人說他逃跑了,但關於他的死因,卻是千奇百怪。他既不給建文帝應有的諡號,也不承認建文的年號。

他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不是繼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繼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於是,他就成了明代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

看到聖旨,傷心痛哭

朱棣即位後,偶然間看到一張聖旨,上面說建文帝命令士兵不得在戰爭中傷及朱棣。朱棣心中充滿了愧疚,為自己的好外甥感到抱歉。朱棣讀完了詔書,忍不住放聲大哭,責怪朱元璋:「父親,如果你按照大哥和弟弟的規矩,將皇權交給更有能力的人,也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根據歷史資料,朱允炆手下的將士在與燕國叛亂作戰時,不願「發一矢」,生怕誤殺了他。朱棣亦自認為「如有神助」,在千軍萬馬中一槍都沒射中,卻不知道這是他的外甥給他的仁慈。朱棣登基之後,也許是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為了統治的需要,「以仁孝治天下」,教化萬民。

天子最是冷酷無情,在這一場血戰之中,任何一個人的仁慈都會引來殺身之禍。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雖然是皇帝,但他的執政手腕和雄心壯志都沒有,在需要的時刻猶豫不決,所以才會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a551cca0cddd8d1a0e78bd5e04f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