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一本明白帳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林業局有限公司北岸林場第七小隊工隊長 周義哲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我還歷歷在目。我向總書記講述了自己在林場的經歷,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我還告訴總書記,大興安嶺的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6159.74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一本明白帳。
從北京回去之後,我認真思考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發展理念,生態環境好了,不僅僅林木有價值,綠肺效應也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更能帶來旅遊等經濟效益。今後我會更加努力保護好這片綠色的風景線,讓大興安嶺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
林區轉型升級帶動收入增長
我是一名一線林業工人,從1980年參加工作算起,到2015年林場停伐時我已經工作了35年。當時我想,是國家不需要我們了?那我們幹啥呢?一家老小吃啥喝啥呢?後來才發現,我們依然有活干,而且收入還比以前高了。以前我們在冬季的半年時間進行木材生產才有收入,現在我們負責林區的管護,一年12個月都有活干,都有工資。
每天上午八點半,我開始一天的工作。我所在的北岸林場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擁有大片原始森林。現在我們護林員的工作包括對林場全年管護、防火,在撫育季節進行種樹。林場按照面積劃分了很多管護站,我們每天都要巡視自己負責領域的林地,防止盜砍亂伐與盜獵,還要監測自然災害。
我們這裡冬天最冷的時候氣溫在零下50多攝氏度,零下40多攝氏度的天氣能持續60來天。以前進行木材生產,要求我們早上五點多就要起床幹活,干滿一整天,食物以凍白菜、粉條、土豆為主。現在每天八點半上班,比過去輕鬆,交通物流方便了,生活也好了,所有的新鮮蔬菜水果都能吃上。
我一直生活在大興安嶺,這些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如今我們林區的森林面積一直在增加,空氣變得更清新,一年四季都是藍天白雲,野生動物也多了。這麼好的環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者。外地遊客來了這裡,直奔大山,看樹木河流,都說這裡太美了,我們聽了感到很自豪。雖然近兩年由於疫情影響,客流不如之前,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以後遊客還會越來越多,正如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後繼有林也要後繼有人
2014年,總書記到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視察時曾經說過,林業工人為國家作出了貢獻,黨和國家不會忘記大家。這句話讓我深受感動,常常浮現在腦海中,並帶給我無窮的動力。以前生產木材是為了國家的需要,現在我們管護森林是為了國家綠色發展的需要。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林業工人就會一直拚命干。
我也有擔心的事情,現在我們面臨著後繼有林、後繼無人的狀況。按照國家規定,特繁工種55歲就能退休,我今年58歲了還在林區工作。我們集團最高峰的時候有20萬職工,目前還剩下約4萬人,職工平均年齡接近50歲,如果按照55歲退休,用人缺口就更大。
儘管現在林區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但還是比較艱苦,尤其在醫療和文教方面。例如看病上學都要出山,我們去看病,距最近的根河市有200多公里路程,開車要4個多小時,火車一天只有一趟。希望能想辦法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一起保護好祖國這片綠色的風景線。
做好環保頂層設計和落實推進
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王筱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就是為民造福的百年大計。」今年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五年,也是最後一年,以後我會繼續關注有關生態與環境保護、環境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話題,尤其期待2022年國家在這些方面的工作部署上有更多利好的消息。
我今年的建議多來自社情民意、環保公益組織的反饋,主要涉及生態修復的立法完善、過程監管和公眾參與;「雙碳」背景下廣州國際化碳金融中心的打造;規劃環境評價制度的立法完善與公眾參與等方面。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道遠,不僅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更需要與之對應的、行之有效的落地措施。
就大氣污染防治來說,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對很多重點工作都做了詳細的部署和計劃,而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成效,我個人認為其中關鍵是方案推進中的全過程落地,保證「最後一公里」的實施效果。這當中對實施和管理過程進行科學有序的監管和監督,尤其為基層一線提供必需的全方位、精細化和差異化指導和監督,進而確保治理效果的提質增效,一直是難點。頂層設計和落地措施的相互呼應,尤為重要。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十分值得關注。在我看來,鄉村振興必須要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如何正確合理地選擇鄉村致富的路線、手段和產業,在當中如何牢記生態保護的要素,是解決鄉村振興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核心關鍵。資金投入、配套硬體設施、農民環境教育、農村幹部的環境素養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關鍵是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和有效的落實推進。
讓河流為美好生活增添色彩
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黨委書記、鎮(街)級總河長 羅志輝
河流是石樓鎮的血脈,是石樓鎮歷史文化傳承的紐帶。縱橫交織的41條河流蜿蜒101公里流入浩瀚的獅子洋,孕育了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石樓鎮在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全力打好治水攻堅戰。近三年來,投入過億元清拆涉水建(構)物11萬平方米,推進臨河雨污分流、污水管網工程,建成生物凈化設施39座。
治水工作永遠在路上,我們將繼續以趕考的姿態,當好河長,讓每一條河流承載鄉愁、留住記憶。
凈化,讓「清碧」成為河水永恆的底色。我們將通過全覆蓋雨污分流、改造水閘、引入世界前沿的生物科技等手段,力促水質標準持續提升。繼續投入專項資金,完善保潔機制,加強水上保潔,使沿岸海飄垃圾有效收集。
美化,讓「翠綠」成為河岸浪漫的主色。我們新種紅樹苗6.4萬平方米,重現海鷗島「綠林駐鷗鷺,紅霞映蓬蒿」的詩意景觀。以嶺南景觀水生植物提升河岸環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改造沿線棚房為民宿一條街,建設沿江碧道,與蓮花山人文風光互相呼應。
優化,讓「歡樂」成為河網幸福的本色。海鷗島依託全省首批省級農業公園「金字招牌」,打造休閒觀光現代農業區;大嶺村在玉帶河增建仿古橋,增設龍舟、垂釣等玩樂設施,連同七大池塘、千畝農田,打造田園綜合體;漁港經濟區增設遊艇、遊輪等遊樂項目,打通下涌港灣區配套發展住宿、餐飲以及「水上威尼斯」遊樂項目,打造廣州市半小時生態休閒生活都市圈。我們正在努力,讓河流為街坊的美好生活增添色彩。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於夢江、鄧瀟麗、杜娟 通訊員趙雪峰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於夢江、蘇俊傑、蘇韻樺、杜娟
一圖設計:劉贊文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a50ad310e076c5a50b39f8e8dc10c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