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幾天去朋友家,朋友三歲的孩子樂樂正在紙上專心地畫畫。
我問他在畫什麼呢?樂樂興奮地說:"熊貓,我最喜歡熊貓啦!"
過了一會,朋友卻指著孩子的畫指責道:"熊貓的身體怎麼畫成綠色的啦!你就是給我瞎畫!快別畫了,這多難看啊!趕緊回房間看書吧!"
孩子一掃之前的興奮,耷拉著臉低著頭,差一點就哭了。
剛轉身準備回房,我叫住他,"樂樂,為什麼你要把熊貓塗成綠色的呢?"
"因為熊貓每天吃竹子啊,竹子是綠色的,它吃多了就變成綠色的啦!"樂樂聽到我問他瞬間有了精神。
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樂樂卻說道:"我愛吃巧克力,媽媽說我如果吃多了巧克力,就會變成巧克力顏色。所以我覺得熊貓肯定慢慢變成綠色了。"
孩子本是天真浪漫天馬行空,想像力極其豐富的。在看到一些事物的時候,會聯想到其他的東西。也許在成人看來是幼稚的,但是這些幼稚的想像力會拓展孩子的創造力。但是家長往往不聽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直接就否決了,孩子的想像力也一定會在這個過程中消失殆盡。
彭凱平在《吾心可鑑:澎湃的福流》中說:人最偉大的特點和優勢不只是會學習,關鍵在於我們富有想像力,具有穿越未來的能力。
在這個唯成績論高低的年代,很多家長總是迫切地想用知識把孩子武裝起來,以至於將孩子那一份在大人眼裡很「幼稚」的想像力抹殺了。
其實,留住孩子的想像力,比留住孩子的好成績更重要。
一位專門研究思維的專家說過,一般情況下孩子在5歲以後想像力就會逐漸下降。如果父母不注重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那麼孩子將會缺失很多對這個世界的追求欲和探索欲,思維能力也會受限。
【二】父母不要習慣給孩子標準答案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習慣給孩子標準答案,也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答案。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自己去嘗試、去體驗、去自己尋找答案,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滿滿的收穫,即便失敗了,也保護了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想起我在幼兒園大班上課的時候,原本我計劃教孩子們認識尺子,了解尺子的作用。當我導入的時候,給孩子們提了一個問題,"孩子們,你們平時量東西用的是什麼工具呀?"
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些孩子的答案是"冰箱"、"電風扇"、"嘴對著吹"……
我反應了一下才明白,孩子們把量聽成了涼。在他們的認知里,這些方法可以把東西弄涼。
我沒有直接否決,看到孩子們感興趣的模樣,我開始進一步和孩子們探討這些方法為什麼可以將東西變涼,孩子們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讓我在課堂上收穫了很多。
孩子們的回答特別有想像力,如果當時我沒有順著孩子的想法,而是將孩子的思路硬生生引到我這邊的標準答案,對孩子來說會是很大的損失。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問:"氣球為什麼會飛上天空?"
有一個孩子回答:"氣球飛上天空是去找小鳥。"
本來孩子的答案很有創意,可是主持人卻說:"回答錯誤。"接著公布正確答案:"因為氣球里裝的是氫氣,氫氣比空氣的密度小。"
當然,從知識的層面來看,主持人說的是對的,但是孩子並不理解氫氣密度這些深奧的概念,我們就這麼讓標準答案抹殺了孩子的童真和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卻推動著知識的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如果我們的孩子都按照標準答案去邁進,一定會變成流水線上的千篇一律。
【三】孩子專注做事時不要打斷他
"教育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有時候看到孩子在搭積木或者畫畫時,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家長總想著上前去提醒幫助一下,可是往往這時,孩子的專注力被破壞了。打斷了孩子的專注,也許會葬送了孩子的想像力。
當孩子在專注地觀察一個東西,或者做一件事時,家長不要因為覺得無趣或者孩子做的不對而打斷孩子。因為孩子正在盡情享受專注和發現的樂趣,這時候他正在頭腦風暴,腦海中會蹦出無窮的想像畫面。
家長應該在孩子能獨立玩耍的時候,不管他的玩法是否符合你的預期,和你的想法一樣不一樣,都要耐心的欣賞。
同時在孩子需要你一起玩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參與,當他向你提出問題的時候,不要直接去幫忙解決掉,而是想辦法引導孩子解決。
所以家長們,當孩子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的時候,不管對和錯,不要去打斷他,讓他自己去摸索和嘗試,這對孩子想像力的發育是有幫助的。
【四】不要隨便斥責孩子
朋友之前和我說過,她那個調皮兒子將她剛入手的無線滑鼠拆壞了。
她氣得夠嗆,直接大罵了一頓,兒子卻可憐兮兮地和她說:"媽媽,我只是覺得好奇,為什麼滑鼠沒有線還能被控制呢?所以我想拆開看看。以後再也不敢了"
一句話讓她瞬間覺得自己有點衝動了,孩子只是有好奇心,探索欲而已,卻被她的打罵給深深逼走了。
是啊,也許中國有很多個未來的愛迪生,就是這樣被不分青紅皂白的父母擋住了。
愛迪生小時候,因為喜歡玩化學藥品,不到三個月就被學校開除了。
還好他的媽媽沒有動怒,而是全力支持孩子的興趣,把家裡的地下室讓給他做實驗。
這也成就了日後的愛迪生。
孫儷曾經發過一條微博:我們家的牆就是他們的畫板,從前我試圖想要阻止他們的時候鄧先生會阻止我,說別影響他們的創作,牆紙可以換,可是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想想也對,所以……我們家現在多了很多限量款塗鴉家具。
【五】留心挖掘孩子的興趣
教育家傅雷,本來打算培養兒子畫畫,希望兒子在繪畫方面有所作為。
可是他發現在兒子傅聰3歲時,喜歡待在手搖留聲機旁,靜靜地坐著聽,很專注的樣子。
傅雷看在眼裡,改變了初衷,尊重孩子喜歡音樂的興趣,開始培養孩子音樂方面的潛能。
後來傅聰成了傑出的音樂家。
作為家長,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決定孩子的方向。
《媽媽是超人》中有一幕印象很深,賈靜雯帶咘咘去體驗騎馬,本意是想通過騎馬,鍛鍊咘咘的膽量,也讓她去了解到真實的動物是什麼樣子的。想像的世界總是美好的,賈靜雯也覺得自己的安排意義重大。可是她卻忽略了孩子的興趣。結果是咘咘對馬的興趣並不大,加上這頭"龐然大物"正好打了一個噴嚏,咘咘嚇得徹底崩潰,直接拒絕坐馬背,哭喊著:"不要不要不要……"
其實很多父母都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本來興致勃勃地為孩子報特長班、體驗新事物等,自認為想法很美好,自己安排的很妥帖,可是孩子卻對此毫無興趣。 每當此時父母總是生一肚子氣,覺得孩子不懂,辜負了你的一片好意。
可是孩子為什麼跟你唱反調呢?就是因為你忽略了孩子的興趣。
當家長發現孩子某一方面的天分、特長和興趣所在時,要積極培養,有助於激發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想像力。
【六】讓孩子多做遊戲
遊戲應該是低齡孩子的主要內容,不要總想著讓孩子背點古詩,識幾個字,家長應該多陪孩子做遊戲,因為在遊戲中可以培養和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0-3歲的孩子喜歡玩一些有聲玩具。
3-4歲的孩子比較偏向於玩角色扮演遊戲,如過家家等。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玩具不夠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想像來彌補,假象自己有某種玩具。
4-5歲的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構思和想法來補充故事情節,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填充故事來鍛鍊孩子的想像。
5-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力,可以通過讓孩子自編故事或者畫畫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調查,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
當代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說,創造的天性每個兒童都具有,為使它得以實現,家長應該為孩子排除干擾,不要從成人的角度評價兒童作品。這樣,每個孩子都會無拘無束地在創作慾望中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體驗,這是發揮創造力的最佳途徑。
對於兒童,繪畫不是技巧,而是敞開心靈地揮灑。
希望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鼓勵孩子的胡思亂想,放手讓孩子去實踐探索,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讓孩子在充滿豐富想像力的海洋里盡情暢遊,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畢竟,想讓孩子變得有趣,保護好他的想像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