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子熟了
來源:麥子熟了(ID:maizi8090)
江一燕終於道歉了。
近期,江一燕在微博中回應了之前的別墅事件:因為個人行為不當,成為輿論焦點,占用社會資源。
她稱,自己熱衷於在跨界的領域裡面,享受那些並不真實的高光時刻,忘了自己的本職。
「未來的我,會回歸演員本身,做一個樸實的人。」
隨著江一燕的道歉,這場關於別墅的鬧劇也終於走到了大結局。
出道這些年,江一燕一路走得順風順水,拿到的資源也好,獲得的稱讚也好,讓她一步步走上了文藝女神的位置,而這一下,卻讓江一燕跌入了谷底。
或許就如同她本人所說的,「我們常常會在最閃耀的時候摔得最慘。」這也是別墅事件過後,她給我們所有人提的一個醒:高光時刻,容易翻車。
江一燕別墅事件始末
今年10月22日,江一燕在西班牙領了一個「建築大師獎」。江一燕本人也在個人微博上認領了該獎項,並寫下:第一次參與設計,跨界建築。感恩。
江一燕曬出的獲獎照片
但眾所周知的是,建築領域門檻頗高,許多建築大師經過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錘鍊,才最終得以呈現出自己的作品。為什麼江一燕僅僅在做演員之餘,就能夠迅速拿到一個專業獎項?一切自然引起了網友質疑。
結果,有網友扒出,獲獎建築的設計師另有其人,是一位來自德國的建築設計師。而江一燕本人,嚴格上來說,只能算是一個「甲方」,江一燕由此喜提群嘲。
本來以為這件事很快就會被網上鋪天蓋地的新消息沖淡。然而就在前幾天晚上,有消息稱,經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核實,江一燕這棟獲獎別墅為私自擴建的建築,未取得審批手續。
目前這棟別墅要被查處了,很可能會被拆除。
至此,江一燕這個事件,徹徹底底成為了一場鬧劇。
其實,江一燕以非演員身份出現在公眾們的眼中,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微博上有網友寫了這樣一個段子:
江一燕在支教時,想去農戶家借宿一晚,敲門,大媽問道:誰啊。江一燕喊:中國影視女演員、音樂創作人、歌手、作家、攝影愛好者、山區支教老師、建築學大師。
大媽大吃一驚,說:可住不下這老些人!
提起江一燕,我們並不能想到某部代表作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文藝標籤,或者僅僅是一個「文藝」的印象。但這些年,江一燕居然就憑藉著這些人設,在娛樂圈中坐穩了自己的位置。
江一燕支教照片
攝影師也好,支教老師也罷,這些都是很好的事。
但是,演員不好好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卻花大力氣在各大平台用這些東西立人設,打腫臉充胖子,這樣只不過是在消耗自己的職業生命,浪費公眾資源而已。
聚光燈下
那些摔過跤的人
高光時刻翻車的明星,江一燕才不是第一個。
往前數一數,不知知網的北大博士翟天臨,學習諾貝爾數學獎得主著作的「老幹部」靳東,無一不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前北大博士翟天臨在一次直播中被問到,能否在中國知網上查到他的論文。結果翟天臨一臉蒙圈地說:什麼是知網?我不用知網。
由此,學術界引發了一場針對「學術不端」的調查,翟天臨更是被撤回了博士學位。
老幹部靳東也是如此。靳東喜歡用繁體字發微博,卻總是被網友發現錯別字;無論走到哪都手拿一本書,賣文化人設;更是在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會在晚上閱讀諾貝爾數學獎獲得者的文章,發現了數學的樂趣。
但是,諾貝爾獎旗下根本就沒有數學獎。
無論是翟天臨、靳東,還是江一燕,明星們翻車的原因如出一轍。
他們通過做演員收穫了萬眾矚目,獲得了一些成就,於是就開始飄飄然,在自己並不熟知的領域裝腔作勢起來。
追名逐利本沒有錯,但是借著明星這個身份,非要往不了解的領域靠攏,這不是上趕著讓各路網友打假質疑嗎?
專業領域的從業者們,付出了自己的時間、努力,消耗了身體健康才能獲得的東西,明星們卻只是站在光環里勾勾手指就可以得到。
這真的公平嗎?
而回過頭來看這些在聚光燈下沾沾自喜的明星們,樣子實在有些不好看。
想要的東西實在太多,不翻車,才奇怪。
只專注於做一件事
並不丟人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明星。
這幾年來,明星跨界已經成為常態。參加唱跳選秀出來的明星去演戲,或者影視藝人發單曲,大家全都已經司空見慣。
演藝圈的競爭之激烈,已經到了明星們不得不去探索「未知」領域的地步了。
但其實,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只專注於做一件事情,並不丟人。
這讓我想到了娛樂圈一位非常低調的男演員,張魯一。
張魯一在《紅色》中飾演徐天
他在電視劇《紅色》中扮演一位低調、內斂、謙卑的「隱形男」徐天,因為演技過人而一舉成名。
張魯一在2005年出道之後,一直從事話劇表演的工作,這也為他後來的影視劇表演打下了基礎。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心理,張魯一又去北京大學修了導演系碩士。
張魯一在《紅色》中的表演
但十幾年來,他依然只是認真地演戲,從未嘗試去涉足導演的領域。
編劇宋方金曾經問過他,「現在這麼多人都在跨界做導演,你有沒有想過做這樣的嘗試?」
張魯一回答,導演是一個需要敬畏的職業,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一個世界,目前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
同樣擁有這種匠人精神的,還有那些景德鎮里的手藝人們。他們坐在狹窄的空間裡,專心致志地將一件事做到極致。
在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中,對一個拉胚師傅而言,拉胚將是他此生的重點。同樣的,對一個補水師傅來說,給瓷器補一天水,便是補一生水。
無論其他事情怎樣變幻,一生只做好這一件事。
雖說演員這個職業比較特殊,他們需要更多的曝光,需要常常出入於聚光燈下,但這樣的專注度,其實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
這也是更多的「江一燕們」,需要去做到的事情。
回歸本真
才能被銘記
其實不止明星,這兩年,「斜槓青年」已經被推崇成了某種流行文化。
似乎除了主業之外,每個人都應該身兼數職,如果不做副業,就是不求上進的典型。
我想到了朋友圈裡那些永遠都屏蔽不完的微商從業者,他們的商品文案里充斥著「年薪百萬不是夢」「只用一部手機就能月入過萬」的言辭。
這些語言在瘋狂地暗示我們,他們做了這份副業之後,一個比一個努力,一個比一個有錢。
但其實,這些微商里,賣三無產品的,品牌老闆卷錢跑路的,大有人在。
在這種「不做副業就不上進」的風氣之下,業餘攝影師、小眾博主、兼職自媒體人這樣的頭銜也層出不窮。
不過,很多所謂的攝影師最大的投入不過是買了一台單反,而一些人隨便發兩句情感日記,就能自稱是自媒體人。
就像江一燕在她的道歉文中所說的,「人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在我們過往的生活中,出問題的都是忘本忘根的人。」
江一燕的事情終於到了大結局,一夜之間,她塑造多年的「才女」形象崩塌,江一燕也為自己的虛榮買了單。
在更多的時間裡,明星們聽到的大多數都是褒獎,也許犯個錯誤摔個跤,對他們而言,並不是壞事。至於江一燕,文章寫得認真,語言誠懇,我們也沒有必要抓住不放。
但希望「江一燕們」是真的明白了,再多的跨界標籤和身份,也不過只是點綴而已,當時間足夠久,這些東西都會被忘記。
無論明星還是普通人,只有拿出站得住腳的東西,才能真正被銘記。
匠人精神,並不是一句空談
【言之有「禮」,天天贈刊】小編將從本文選取1則走心留言,贈送2019年第23期《青年文摘》雜誌1本~
本文首發公眾號麥子熟了(ID:maizi8090)。麥子熟了,350w+優秀青年的聚集地,遇見即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