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跟好久不見的朋友聊天時,她說了最近孩子情緒變得特別的焦慮、焦躁:
朋友家孩子錦錦3歲半了,一直是個懂事聽話的小女孩,但是自從上幼兒園之後,她卻像變了個人似的,經常的會出現緊張、焦慮、焦躁,動不動就會衝著別人大聲叫嚷。
一天早晨,朋友喊錦錦起床,雖然已經醒了,可她還想在床上賴會兒,不願意起來。朋友擔心等會兒去幼兒園會遲到,就不允許她仍舊躺在床上,命令她穿好衣服去洗臉。然而,錦錦根本不聽,依然蒙著被子大睡。
過了一會兒,奶奶拿出衣服幫錦錦穿,她不滿意的哼哼唧唧地坐了起來。上衣是一件套頭衫,錦錦的腦袋比較大,這件衣服的領子有點緊了,直接從頭上套的時候需要用力往下拽才行。這讓錦錦感到特別不舒服,還沒給她穿好,她就「啊啊」地開始反抗,用手使勁地撕扯著衣服,試圖把它脫下來。
可是,錦錦不知道怎樣正確地去脫,結果呢,她越扯衣服纏得越緊,就氣得哭了起來,她邊哭邊大聲地喊:「不穿,不穿!」奶奶趕緊幫她脫了下來,換了一件帶有拉鏈的上衣。
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讓她自己去洗臉。可是錦錦不僅沒有洗臉,反而在水龍頭旁玩起了水,弄得到處都是。
朋友看到後,就過來幫她洗,沒想到,錦錦拚命地掙脫,一邊哭一邊大叫:「不要洗臉,不洗!」
錦錦總是這樣,大人讓她做什麼事情,只要她不樂意,就會又哭又鬧又大叫,甚至會和大人頂嘴。
朋友覺得之前錦錦都是很聽話的,怎麼去了幼兒園之後情緒變得經常的焦慮、焦躁呢?
什麼是焦慮?
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為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也就是它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這樣的一種情緒的感受,身體上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緊張不安,認知上會表現出對未來的擔憂,憂心忡忡。
孩子在周圍環境變化,身體的成長發育,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下,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像上面朋友家孩子錦錦是在入園後,情緒就產生了一些變化,如果孩子的心理訴求和外界環境產生矛盾時,焦慮表現就會更加明顯。
對於沒有豐富經驗的孩子來說,他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感到不滿,就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這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不良的行為。
在孩子進行自我釋放的過程中,難免會將其轉移到某些事物上,通常以叫嚷、哭鬧的方式宣洩出來,就像上面錦錦的事例中,這必然對父母的耐性造成莫大的挑戰。因為父母就會認為這是孩子在無理取鬧,是他叛逆的表現,便去制止他,進而導致了孩子一系列的反抗行為。
研究表明,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孩子是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的,情緒壓抑焦躁的父母養育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情緒的困擾。
父母的情緒狀態,對孩子的焦慮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尤其是媽媽的焦慮情緒對幼兒的影響更為直接,更為明顯。
爸爸和媽媽的焦慮症狀呈現的比率分別為50%和78%,可見,父母焦慮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但是和爸爸的焦慮情緒相比,媽媽的焦慮情緒會更直接的影響孩子焦慮情緒。
例如在行為上,焦慮的媽媽,為了讓孩子避免傷害,也會阻止孩子做很多事情,比如:
所以對於媽媽們,要對自己的焦慮狀態要有所認識,可以試著找找自己哪些擔憂是沒有必要的,是可以暫時放下的,也可以從積極的角度來暗示自己,放下這些擔心。這樣才會給孩子更多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
台灣心理學博士洪蘭曾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則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則全家焦慮。
只有媽媽們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才能為孩子營造快樂的成長氛圍。
有的孩子雖然媽媽參與的相對比較少,主要是家裡的老人帶大的。
如果家裡老人是比較非常焦慮個性的話,對孩子的焦慮情緒影響也會是比較大的。焦慮是可以通過親子之間的互動傳遞給孩子的,他們的焦慮和孩子的焦慮是密切相關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情緒效應,大意是指一個人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到他人的情緒,也就是說交往雙方情緒會「相互傳染」,良好的情緒傳染有利於融洽雙方的關係。
古希臘傑出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總是以笑臉迎人,從不擺架子,人們美稱其為「含笑哲學家」,當人們面對他時,同樣會被他這種愉悅的情緒所感染,而且很容易接受他的觀點。
同樣地,假如父母在平時,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能注意自我控制和調整,多給孩子以笑臉,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孩子的情緒也會更加平和。
所以,當孩子情緒焦躁時,父母要以一種良好的情緒來應對,以便幫助孩子緩和不良的情緒。
那麼,具體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焦躁的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體諒孩子,儘量做到不被孩子的焦躁情緒所觸怒,可以時常在心裡提醒、暗示自己,孩子並不是有意惹人生氣的。
其次是弄明白真相,分析孩子為什麼會表現出焦躁的情緒。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他還不能很好地自我消化不良情緒,更需要父母鼓勵孩子把事情講出來。
最後父母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給予他更多的理解和愛護。總之,在孩子焦躁的時候,父母要以寬大的胸懷,不計較孩子的反常行為,要繼續保持冷靜、給予理解和關愛。
焦躁情緒得不到緩解會讓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比如,發脾氣。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很容易突然爆發強烈的憤怒,這種憤怒,可能是會大發脾氣,摔東西,這是孩子內在有一些焦慮緊張的情緒得不到緩解,他的緊張水平一直比別人高,當遇到一點點刺激的時候,他就會爆發出來。
所以面對孩子的焦躁情緒,父母應該這樣來指導:
l 方法一:營造寧靜的家庭環境,使焦躁的孩子平靜下來
孩子情緒焦躁,父母要排除家庭中嘈雜環境的干擾,為孩子營造一個寧靜的家庭氛圍。這一點很重要,假如孩子的生活環境過於雜亂,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導致他越來越焦躁。
有個同事家孩子叫木木,對聲音很敏感,從小就喜歡安靜,如果周圍有一些令他不舒服的噪音,他就會發脾氣。為此,同事儘量減少鄰居來家裡玩,家裡人在一起說話也輕聲細語,從來不在家裡高談闊論,大聲嚷嚷。
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一家人開心地聊一會兒天之後都會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情。同事也會和木木一起看圖畫,講故事,識數字。
在木木的臥室里,專門給他放了一把小椅子,一張書桌。在牆角,還立著一個書櫃,上面全部都是木木喜歡的童話書、故事書等。
每當木木想要看書的時候,都會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翻開一本書認真地看。為了避免木木分心,家裡大人都會把電視的音量調到最小,標準就是,只要木木的房門關上了,從裡面就幾乎聽不到電視的聲音。
木木專心地玩或者認真地做一件事情時,家裡其他人從來不會打擾他,即便是走路,也要輕手輕腳,怕聲音過大,引起木木的不滿。
因此,木木很少因為過於吵鬧而心情不好。長期在安靜環境的薰陶下,孩子做事情的注意力也提高很多,時間一長,就會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這不僅能安撫孩子的情緒,還能促進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l 方法二:明確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受歡迎,並且達不到目的
在孩子面對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的事情時,就會顯得焦躁不安,進而以哭鬧或叫嚷的行為表示反抗。
這時,父母可以用動作或語言,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這些行為是不受歡迎的,並且達不到目的。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最好給他個台階下,進行適當地安撫。
有次帶女兒去朋友家玩,他們家的女兒悠悠因為一個玩具的事情不高興了,在那不斷地大聲尖叫,幾乎要把我們的耳朵震聾了。
吃完飯悠悠發現了牆上的一個插座,她好奇地用手摸來摸去,並且趴在牆上眯縫著眼睛看那小小的孔里有什麼。朋友看到了,立刻制止了,並把她抱到了臥室里,堅決不讓她再接近插座。
這時,悠悠不幹了,她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似的,又開始了無休止的尖叫。朋友皺著眉頭,任由悠悠大聲地又哭又叫,既不哄她也不勸她。開始時,悠悠閉著眼睛,一味地哭鬧,後來,見朋友根本不理她,就悄悄地睜開了眼睛看看,但是並沒有停止尖叫。
朋友捂著耳朵搖搖頭,告訴悠悠:「媽媽不喜歡聽你大聲地叫喊。」這時,朋友問悠悠:「咱們一起畫畫吧,來,媽媽教你畫個大房子,好不好?」一聽到要畫畫了,悠悠的叫聲小了一些。
在朋友的指導下,悠悠認認真真地畫起了房子。雖然畫得歪歪斜斜,根本不像樣子,但她已經逐漸停止了哭鬧和叫嚷,安靜了下來。
平時,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動靜有序的生活習慣,最好把孩子的精力和智能引導到有趣、有益的活動中。如此一來,就能減少孩子的焦躁,他也就不會撒嬌、吵鬧了。
l 方法三:及時了解孩子焦躁的原因,並給予正確的引導
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充分地理解孩子,在一般情況下不必過於嚴厲要求孩子。有些父母動不動就沖孩子吼:「不要哭!」「不要再叫了!」等一連串的「不要」,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效果並不好,甚至會適得其反。
在孩子焦躁時,父母要及時地關心、了解導致他焦躁的原因,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做相應的處理,最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從而讓他恢復平靜。
當孩子情緒不佳並且表現出無禮、叛逆等不良行為時,父母先要認真考慮一下,孩子的這些行為反映出了他怎樣的心理狀態?
假如孩子只是偶然才出現哭鬧、叫嚷、頂嘴等行為,父母不必過於敏感,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因為適當的叛逆行為可以緩和孩子大幅度的情緒波動。
當然,如果孩子的不良行為經常性地持續,那麼父母完全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向他說明他的行為會使人感到厭煩,責令他改正,並且可以制定一些嚴格的規章制度,要求孩子遵守。
另外,父母的教育最好以賞識為主,不妨適當地忽略孩子的不足,對好的行為進行強化,之前不好的表現自然也就消失了。
結語:
當父母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情緒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更能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能以恰當的方法來幫助和陪伴孩子成長,就會發現,慢慢地,孩子也會很好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