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家|吳建杭,亞洲金融合作協會智庫研究員,中國建設銀行監事,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亞洲金融智庫
原標題|疫情衝擊下全球銀行業發展分析
截至3月底,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75萬人,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有確診病例。中國、歐洲、美國相繼成為全球疫情中心。在市場情緒影響下,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振蕩,各國紛紛刺激經濟。銀行業面臨來自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雙重衝擊。疫情本身傳染性極強,防控策略和水平差異使得國際交叉、往復傳播的風險較高,跨年度衝擊基本可以確認。哈佛大學研究顯示,僅美國就可能持續12-18個月。銀行業要做好持續應對的準備。
一、全球銀行業資產負債兩端承壓
銀行業作為順周期行業,資產質量、信貸需求、金融市場交易、存款吸收等資產負債面臨直接衝擊。中長期來看,疫情影響持續發酵,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可能也需要進行調整。
按照受衝擊層次,銀行將首先面臨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小微企業在產業鏈中往往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融資渠道相對較窄,資金周轉率往往較高,相應的資金鍊也較為脆弱。小微企業財務能夠維持的時間只有3個月左右。隨著疫情時間持續,小微企業破產機率會越來越大。其次是資本市場波動產生的市場風險。近期的資本市場波動,雖然有前期積累的泡沫因素,但疫情和石油價格下調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未來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波動仍會持續。商業銀行持有的債券、股權投資等都面臨較高的市場風險。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場,國債收益率更是不斷降為負值。再次是大量的個人信用破產。全球各國個人受影響的程度會有所差異。亞洲地區普遍有存款習慣,歐美國家個人信用惡化程度可能會更快,如有資料反映美國近40%的人拿不出400美元應急。在銀行個人業務層面,影響最大的就是房貸,額度較高,且關係到個體基本生活保障。第四是大型企業破產帶來的信用風險。雖然大型企業抗風險能力高於小微企業和個人,但疫情持續時間過長,大型企業產業鏈也面臨斷裂。股票市場大幅振蕩,財務風險進一步加大。目前,通用電氣、波音以及萬豪酒店等產業鏈巨頭已出問題,財務危機顯現。其他一些前期本身存在經營困難的大型企業風險會更為突出。最後是銀行負債業務發展不足導致的流動性風險。銀行流動性保障主要在一般性存款。資產端風險上升,加上有效融資需求下滑,按照貸款衍生存款理論,銀行負債端壓力也會較大。即使從市場或央行獲得了拆入資金,但短存長貸矛盾和資金錯配風險加大。
整體上,在08年教訓之後,金融機構在強監管要求下,不斷提高資本水平,規範業務發展,防範風險的邊界較寬。雖然近期出現了股市四次熔斷等歷史性事件,但整個銀行業風險尚待觀察。但若上述風險持續疊加影響,銀行出現系統性風險機率會加大。
二、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問題最為突出
美國:2019年,美國銀行業經營總體平穩。2019年三季度末,美國銀行業總資產和總負債規模分別達到18.48萬億美元和16.38萬億美元,分別較2018年末增長3.00%和2.88%。雖然存在中小銀行破產的事件,但大型銀行經營狀況表現良好。銀行業整體的不良率更是達到0.93%的歷史低點。同時,從資產結構方面看,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在沃克爾規則要求下,美國大型銀行直接參與衍生品交易的份額不斷降低。以美銀為例,2019年,資產端貸款占81%、衍生產品6%、信用證6%、其他投資5%。本次疫情衝擊中,目前表現出的穩定性已經好於08年。
歐洲:2019年,歐洲的主要銀行如滙豐控股、勞埃德、巴克萊、蘇格蘭皇家、瑞士信貸、渣打等,利潤均不盡人意。滙豐銀行凈利潤僅為2018年的55%。全球範圍內的交易收入下滑、負利率政策、英國「脫歐」等多重因素疊加,歐洲銀行本身已經處於戰略收縮過程中。根據公司和工會的公告,2019年全球有50多家銀行宣布了裁員計劃,總共削減77780人。歐洲銀行占到近裁員總數的82%。而歐洲銀行並未像美國銀行業一樣嚴格降低高風險資產業務規模。2019年,德意志銀行的衍生品資產頭寸達到了43萬億歐元。
日本:2019年,日本大型銀行除瑞穗外,三井住友和三菱東京都保持了一定的利潤增長勢頭。雖然日本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但較為穩定。截至11月,日本的失業率僅為2.2%,是最近26年來的最低水平。從正向來看,大型銀行從極致服務入手,開始在穩定環境中獲得發展。尤其負利率舉措,使得日本居民部門的消費、投資保持了一定的需求。雖不足以支持銀行業業績大幅增長,但也足夠生存。
中國:2019年,雖然有包商、恆豐、錦州等中小銀行重大風險暴露事件發生,但整體經營發展情況良好。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達到最近幾年新高。工行凈利潤同比增長4.9%,建行同比增長4.8%。同時。2019年,中國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餘額為4.5萬億元,較三季度末再增加493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86.08%,資本充足率為14.64%,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提升。中國銀行業投資和交易性業務也主要集中在債券領域,在資本市場的參與深度遠不及歐美銀行,受市場波動影響的幅度較為有限。
比較看,歐洲銀行經營相對困難。同時,歐洲經濟整體前景令人擔憂。本次疫情爆發,歐洲是重災區,加上長期債務問題,歐洲爆發經濟危機機率較大。未來經濟層面傳導給銀行業的風險可能會高於其他經濟體。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引擎。2019年1月以來,德國製造業PMI始終在枯榮線下方,引擎動力不足。有機構判斷,若疫情影響只要持續3個月以上,德國經濟損失可能達GDP的20%以上。相對而言,中國通過強有力的治理舉措,目前已基本控制住疫情;美國疫情雖然也存在難以遏制的趨勢,但整體經濟韌性本身較強,貨幣、財政政策調整空間高於歐洲;日本經受了長期經濟停滯,社會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和恐慌心理也要遠低於歐洲。因此,歐洲銀行業最不容樂觀。
三、銀行業在衰退場景下的生存之道
若類比08年金融危機,未來需要救助的可能首先是大型跨國企業和產業鏈的關鍵企業,而不是金融機構。但若實體經濟無法恢復正常運轉,銀行業也將長期面臨各類風險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全球銀行業需要承擔的責任可能不僅僅是應對來自外部的各類風險,更重要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渡過難關。
一是強化風險管理能力。銀行要保持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水平,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要提高對風險的識別能力,建立機構間的隔離機制和挽救機制,防止系統性傳染風險的蔓延。銀行要提升資本市場投資水平,尤其要關注負利率場景中的債務違約信號,做好預警、預判和緩釋措施,降低市場衝擊影響。要區分短期信用風險和中長期信用風險,重點保障疫情衝擊下短期受到影響的企業,調整風險偏好,強化風險承擔,全力幫助實體經濟復甦。
二是採取各類手段壓縮成本。歐美國家銀行業降低成本的慣用方式就是降薪裁員。2020年,全球銀行業這一趨勢仍會持續。可以適當削減業務條線和範圍,把握核心業務,剝離非核心業務,發揮聚集效應帶來的成本壓縮作用。優化內部流程,減少潛在管理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同時,隨著金融科技應用升級,技術替代也會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雖然會增加科技投入,但從中長期成本控制角度出發,金融科技應用需進一步加強。
三是挖掘數字經濟中的業務增長點。相關機構對全球47個主要國家進行了測算,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30.2萬億美元,占GDP比重達到40.3%。在傳統經濟萎靡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是各國未來幾年經濟增長動能的重要挖掘點。5G、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數字化基建設施需求量較大。銀行業要把握這一趨勢,加大數字經濟中的投融資機會,在信貸支持、債券融資等方面積極跟進,聚焦應用層面的數字生態化拓展模式和場景,全力打造對公和個人客戶服務新渠道、新路徑。
銀行業的穩定取決於疫情的好轉速度,但作為經濟鏈條上的特殊企業,同樣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同業協同配合,以及類似新巴Ⅲ延後實施等各類過渡性監管規則彈性調整。同時,危機也是促進銀行提升效率、挖掘內生動力的積極因素。疫情過後,全球銀行業與宏觀經濟有望實現更加良性的循環。
【本文為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研究動態 2020年第22期(總第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