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挑起教育部「大旗」,或帶來巨變,年輕人勇攀科學高峰

2023-07-15     籃心開花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挑起教育部「大旗」,或帶來巨變,年輕人勇攀科學高峰

不少人已經發現,現在教育行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即使近幾年高考制度一直都在進行改革,小學和初中也一直在號召進行減負,但這些改變顯然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很多學生也對此頗有微詞。

其實,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我們迫切需要一個真正的能人志士,尋找出一個更加合適的辦法,解決教育目前面臨的問題。因為社會對於科技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但真正能夠接受這方面高等教育的學生卻少之又少。

任正非提出「差異化教育」,院士懷進鵬的上任,或能改變這一僵局。

國內高質量的大學並不多,能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學校更不多。我國目前能夠在國際上排上名次的高校只有幾所,因為師資力量不足,這些學校每年開放的招生名額也很少。

很多家長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這樣的985重點高校,孩子為了這些少量的名額不斷競爭,激烈程度甚至不亞於一場戰爭。可如今,各類學校的錄取情況都不容樂觀,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夠在高中學習,而那些能考上普通本科的學生所占的比例更少。

姚洋院長曾針對這種情況,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考試所帶來的社會內卷,就必須要儘快對教育制度進行更加系統化改革,至少要推行十年的義務教育制度。

雖然這項提議很容易引起普通民眾的好感,但從本質上來看,仍然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是片面提高了學生的學歷,加劇了學歷的貶值。

高中畢業後,即便是學習不太好的學生,至少也能考上個大專、三本。這雖然可以提升一部分學生的學歷,但他們的個人素養和能力,卻沒有得到任何的提高,反而會讓本科學歷的貶值加速。即便畢業後參加工作,但由於沒有真材實幹,這樣的學生也會很快被市場淘汰。

現在很多的公司領導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雷軍就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現在最擔心的問題不是賺不到錢,而是找不到可以促進創新的核心人才。他說自己大約七成的時間,都在找可以幫助創新的人才。

按理來說,我國每年都有900多萬的大學生畢業,想要找到一個能夠解決這方面需求的人才,應該非常輕鬆。但因為一個巨大的騙局限制了人們的思維,導致很多人都不得不按部就班的生活。

現在的大部分人都堅信著一個邏輯,那就是必須要讀大學,只有讀完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雖然確實在一所重點高校,或者熱門專業中畢業,更容易提升自己被聘用的機會。很多公司甚至會在招聘的時候明確指出,自己只要某一類高校的畢業生。

以現在的選拔制度以及資源分配來看,只有極少部分人能夠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大部分勞動力,仍然是那些被企業排除在外的非重點學生。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學歷成了最簡單的劃分工具,雖然這些非重點的學生不一定是蠢材,但是目前仍然沒有辦法改變現狀。

他們甚至得不到一個面試工作的機會,更別說在實際工作中展現自己的能力。雖然高校一直都在擴招,但重點學校的招生名額卻沒有太大的變動。

各個企業對新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這才是現在人才市場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我們並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選拔人才的方法。

很多學生是某一方面的奇才,但是因為偏科導致分數不夠優秀,最終只能在時間的長河中被人遺忘,將寶貴的人生浪費在送外賣等體力工作上。

針對這種情況,任正非提出要進行差異化教育,不要同質化批量生產人才。畢竟科技是需要創新和想像力的。

如果用單一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只會讓這些學生變得循規蹈矩,不敢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很多學生長期受到這種思想的荼毒,不再對自己充滿自信,反而只希望能夠端一個鐵飯碗,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可見,只有從源頭解決問題,才有可能讓中國的教育走向新的階段。目前根據教育部的官網信息來看,懷進鵬已經成為了教育部黨組書記。這是一位很有教育思想的院士,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任的教育部部長。

他非常注重培養素質人才,覺得學校應該啟發和喚醒學生對於知識動機問題的認識。也就是說學生不再是像以前那樣單純的死記硬背知識重點,而是學會探究問題的根源。相信有了他的改革思想,教育行業很有可能會有大的發展,年輕人能勇攀科學高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c4362a6ddee66860d09523817ff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