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讓利」華發股份:調高「包工頭」託管費率,斥資14.6億「托底」定增

2023-11-14     搜狐財經

原標題:大股東「讓利」華發股份:調高「包工頭」託管費率,斥資14.6億「托底」定增

圖片來源:網絡

出品|搜狐地產&焦點財經

作者|陳盼盼

編輯|吳亞

為了避免同業競爭,華發股份又接下了控股股東的「大禮包」。

11月13日晚間,華發股份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華發集團下屬公司通過單一來源採購的形式,將珠海高新區裕華聚酯城市更新項目、華發沁園商業項目託管給公司。

華發股份稱,「華發集團將與本公司形成同業競爭的項目託管給本公司,既解決了同業競爭問題,亦為公司帶來合理的收益。」

搜狐財經梳理髮現,今年以來,華發股份已託管華發集團11個項目,整體回報約為7%,與其整體凈利潤率不相上下。

而在今年之前,華發股份託管華發集團項目的整體回報為5%,低於凈利潤率,被質疑「利益輸送」、拖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調高託管費率

此番受託管理兩個房地產項目,並非華發股份首次獲得大股東「禮包」。

據了解,華發股份在2004年上市,是珠海國企華發集團房產開發板塊的承接者。截至今年9月末,華發集團持有華發股份28.49%。但在擁有主營房地產開發上市平台後,華發集團依然沒有完全放手地產業務,也由此形成同業競爭問題。

近幾年,為了解決同業競爭,華發集團除了將項目裝進上市公司,更多的將手中的項目工程、開發、銷售交給華發股份託管,也就是代建。

搜狐財經梳理公告發現,2018年至今,華發股份共7次披露關於受託管理關聯方項目的公告,其中受託管理項目最多的一次是在2020年7月。彼時,華發股份一次性受託控股股東華發集團17個土地及1個項目,被被業內稱為「天降大禮包」。

而在今年,華發股份已陸續託管華發集團11個項目。翻閱公告發現,託管內容主要為三方面:註冊商標許可使用、工程全流程管理及營銷管理。

但項目所有權仍留在華發集團手中。換言之,華發集團將股權之外、所有耗費精力的事情全部「包」給了華發股份。

那麼,作為「包工頭」的華發股份,可以從中賺多少錢?

以最新公告為例,華發股份若託管珠海高新區裕華聚酯城市更新項目,可收取的商標使用費為實際銷售回款金額的0.4%;工程全流程管理費以項目實際建設總投資作為計算基數,實行階梯式費率,費率為5%-6%之間。

至於營銷管理費,對使用營銷渠道成交的銷售物業,華發股份可收取對應實際銷售回款金額的1.8%。

整體來看,華發股份承包一個項目的收入大約為項目銷售回款(假設銷售回款率100%)的7%。可作為對比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華發股份凈利潤率為6.59%,2022年為7.98%。

也就是說,華發股份託管華發集團項目的回報,與其花費同等人力、精力、時間做出的項目利潤相當,大機率是不賺不賠。

而該不賺不賠的結果,離不開華發集團提高託管費率。搜狐財經梳理髮現,在今年以前,華發股份託管華發集團項目的整體回報為5%。其中,工程全流程管理費是以項目銷售回款2%左右收費。對比來看,今年該管理費改為建設投資為基數,至少為5%,提高了3個百分點。

若按照此前5%回報來看,低於華發股份整體凈利潤率,被質疑「利益輸送」、拖累上市公司利潤。此番華發集團提高託管費,可以看做是讓利上市公司。

畢竟上市公司華發股份沖規模多年,卻未逃出「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財報顯示,其中,今年第三季度,華發股份錄得營收158億元,同比增長95.3%;但歸母凈利潤2.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了0.5%。

財通證券認為,「毛利率下行,以及少數股東損益占凈利潤比重的23.9%提升5.4個百分點至29.3%,使得歸母凈利潤增速低於營收增速。」

華發集團「托底」51億定增

身處地產行業調整期,華發集團除了讓利行為,還在融資方面「托底」上市公司。

11月3日,華發股份發布公告稱,已完成A股定增計劃,募集資金共計50.52億元。

不過,華發股份的這次定增並不順利。早在去年12月,華發股份內部就披露了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預計發行數量不超過6.35億股,擬募集資金不超過60億元。該方案直到今年9月才收到中國證監會的批覆。

歷時10個月拿到批覆後,華發股份還出現首輪申購不足的情況。據披露,10月11日,華發股份曾向91名投資者發出了《認購邀請書》及附件材料。

但該申購結束後,投資者認購資金未達到本次發行擬募集資金總額、認購股數也未達到擬發行股數,且有效認購家數不足35家。對此,華發股份及其主承銷商還啟動了追加認購程序。

最終,華發股份此次定增發行價格為8.07元/股,發行股份數量為6.35億股,認購總金額為51.24億元,包括控股股東華發集團在內的17名對象獲得配售。

而在這次定增中,華發集團的認購金額為14.6億元,占總認購金額的28.49%,占總認購金額的28.49%。可對比的是,此前招商蛇口完成85億元定增,其控股股東招商局集團最終參與認購金額約16億元,占募資總額的18.79%。

從首輪認購不足,到華發集團「托底」認購近三成,可以看出當前行業大環境下,即便是背景強大的國資房企,融資亦十分艱難,更何況民營房企。

即便艱難,華發股份還是「咬牙」完成了定增。定增好處也顯而易見,既能補充流動資金,還可以進一步改善華發股份的財務結構。信達證券認為,定增完成後公司現金短債比提升0.18倍,凈負債率下降6.59個百分點,剔除預售款資產負債率下降0.9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11月13日,華發股份還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擬以現金方式收購華發集團持有的珠海海潤45%股權。對此,華發股份將向華發集團支付20.01億元。

除了「托底」定增,華發集團還在今年9月末發布增持計劃,截至10月17日已增2121萬股,占華發股份總股本的1.002%。

信達證券指出,「在當前行業信用仍然不穩定的背景下,大股東積極增持公司股份,彰顯對於公司長期發展的信心,公司國資背景得以強化,未來有望在項目資源等方面持續得到控股股東的強力支持。」

儘管目前地產行業依然秋風蕭瑟,但國資背景的大股東支持上市公司的情形並不少見。前不久,萬科遭遇「股債雙殺」,其國資股東站到台前,鮮明地表示:「萬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萬科背後是深鐵,深鐵背後是國資委。深鐵工具箱將全力支持萬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86ef4b4864ab8539afe87049541d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