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最後的高光時刻:阻止了一場世界級災難,並贏得全世界尊敬

2024-01-13     三目史官

原標題:清末最後的高光時刻:阻止了一場世界級災難,並贏得全世界尊敬

相比於這讓人熱血沸騰的誓死護國,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麼一個王朝,在它衰弱不堪、內憂外患之際,面對天災,它挺身而出、不畏艱險,它阻止了一場世界級的災難,並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它便是清王朝,在清末之際,面對天災力挽狂瀾,挽救了數萬黎民百姓的生命。

雪上加霜的清王朝

清末時期,國力衰弱、地廣物豐的清王朝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眼中即是一塊人人爭搶的「大肥肉」。當時的清王朝不僅要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剝削與壓迫,還要時時刻刻的提防國內的動盪,內憂外患使本就搖搖欲墜的帝王頭冠更加鬆動。

面對大規模爆發的鼠疫,醫生們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每日大規模死去的無辜百姓。

比黑死病更大的災難

這場傳染快、覆蓋面積廣、破壞力度大的鼠疫不僅使人遙想起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於歐洲爆發的「黑死病」。這場打的歐洲人民措手不及的大災難也是鼠疫。它奪走了2500萬人的性命,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20世紀末在中國爆發的鼠疫在傳播速度和死亡率上已經遠遠超過「黑死病」了,這也使遠在歐洲的人們開始擔心起來。

困頓之際的清政府向科技先進的西方國家求助。自視甚高的歐洲醫療隊帶著他們精密的儀器和打敗過「黑死病」的經歷前往中國。戰勝過「黑死病」不等於徹底的治癒了鼠疫,「黑死病」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從來沒有被人類戰勝過,它的消失是大自然的防禦再加上人類隔離了傳染源。

迎難而上的清政府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要記住!情況越嚴重、越困難、就越需要堅定,積極、果敢,而消極無為就越有害。」清政府深知此道理,在歐洲的醫療隊撤離後,清政府勇挑大樑,迎難而上。面對大規模爆發的鼠疫,清政府立刻下令各地官員嚴防,並且派遣伍連德和相關專業人員一起前往前線賑災。

清政府深知若無充足的後勤補給,僅僅憑藉著這些優秀的醫療人員是遠遠無法戰勝這個鼠疫的。在各國列強剝削下的清政府國庫本就空虛,但面對這場難以打敗的災難,清政府「勒緊了褲腰帶」,一狠心提供了數萬白銀用於抗災。

與世俗相背的救治方法

伍連德頂著巨大的壓力,做出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解剖了感染鼠疫的病死患者。「一石激起千層浪」,伍連德此舉激起了民憤,對「死後全屍」頗有執念 的封建百姓來說,解剖就是對死者的不尊敬。

一瞬間鋪天蓋地的謾罵席捲而來,面對無端的謾罵伍連德理性的向百姓分析了事情的原委。聽了伍連德的解釋後,大部分百姓表示諒解,並且支持他的行為。畢竟犧牲的僅僅是幾具屍體。

可惜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伍連德的解剖過程中,他解開了自己的疑惑,他發現鼠疫並不僅僅是通過老鼠來傳播的,人與人之間通過飛沫也能傳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歐洲的醫療隊「滅鼠和隔絕」沒有用,傳播途徑沒有控制住那麼又怎麼會有用呢?

對於伍連德而言最難的卻是對這些患病而死的屍體的處理,從理性上來說,一把火燒掉這些患病屍體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中華上下幾千年的傳統提倡的都是「入土為安」,一旦處理掉這些屍體,那麼必然會引起民怨。越來越多的鼠疫患者,使得伍連德一點猶豫的機會都沒有,他最終決定燒掉這些屍體。

宣統三年,數千具屍體伴隨著烈火的吞噬隨風消散。在焚燒完這些帶有病毒的屍體後,各地頻頻傳來患病人數下降的捷報。1911年3月1日0時,根據各地的統計數據,患者的死亡人數清零,這場歷時四個多月,死亡人數高達六萬人的鼠疫宣告消滅。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到狂沙始到金」,在清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這場危害中國甚至於危害世界的鼠疫終於徹底消滅了,清政府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第一次在列強面前挺直了腰板,光耀了國門。治療這次鼠疫的功臣伍連德登上了英國的《泰晤士報》,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文/趙賀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848df1b053e9bcc7392ef553b05e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