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需要心藥治,這些疼痛不是「身體生病」,而是「雙心疾病」

2022-07-10     懸壺雅醫

原標題:心病需要心藥治,這些疼痛不是「身體生病」,而是「雙心疾病」

王女士最近一年因過度勞累,出現體重減輕,食慾減退,吃飯索然無味,沒有飢餓感。3、軀體不適的症狀,沒有固定位置的疼痛,腰酸、背疼、腹部不適、四肢乏力、頭暈、倦怠,還有焦慮、多汗、坐臥不安,對丈夫毫無興趣,性慾減退還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優越感喪失。夫妻兩人出現了好幾次爭吵,身體老是疼痛,又說不出哪裡痛,去醫院從頭到腳都檢查了一遍,心肌炎,治療後心肌炎痊癒,上述症狀無好轉,找中醫看過,老中醫說了一個新詞語:雙心疾病。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等因素,使人們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抑鬱、不安等狀態,易出現焦慮情緒。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為人所知,在心血管科就診的患者同時合併精神心理問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情況。精神心理問題可以引發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同樣會導致精神心理問題,精神心理問題也可能以心血管的軀體症狀為表現形式。中醫關於雙心疾病的記載又有幾千年的歷史,治療經驗頗豐。

1.雙心疾病的概念

雙心醫學(psychocardiacology)又稱為心理心臟病學或精神心臟病學,是心身醫學和身

心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精神心理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即研究社會心理應

激素和心血管系統之間的深層聯繫,及探索控制這些社會心理應激因素的方法,從而影響

心血管疾病的轉歸山。心血管疾病合併心理疾病,我們將其稱作為「雙心疾病」。現代醫學模

式已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發生轉變,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

一教授在國內首先倡導,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患者的心臟,更要關注患者的心理,要同時解決

患者的心血管和心理疾患,幫助患者達到「心身」的協調

2、雙心疾病的發生常由於情志不疏導致,肝在五行屬木,木性曲直,喜條達惡抑鬱:肝具

有主疏泄的生理機能,能調暢全身氣機,情志不遂以致肝的疏泄作用失常,氣機失調,氣行

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因而雙心疾病大多從肝論治。肝氣鬱結多因情志抑鬱,臨床上多表現為胸悶,脅脹,善太息,精神低落,治以疏肝理氣,予舒肝鎮心湯治療,舒肝鎮心湯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青皮疏肝破氣、香附體理氣解郁、龍骨重鎮安神、牡蠣平肝息風、珍珠母安神定驚、代赭石潛降肝陽共為臣藥。當歸、白芍行氣活血;茯苓、白朮健脾化痰皆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疏肝理氣,鎮心安神之功效。

亦有名醫以雙心湯治療,效果不錯。雙心湯系柴胡疏肝散合冠心2號方加減化裁而成。方中柴胡、川芎配伍枳殼、降香,升降並施,調暢氣機:鬱金行氣活血,涼心熱,散肝鬱:合歡皮解郁活血,「安五臟,和心志」:甘松芳香暢中,開郁醒脾,可助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氣;一味丹參,功同四物,合川芎、赤芍、鬱金、降香,活血散瘀、通脈行滯之效;芍甘合用養血和營養,柔肝止痛;全方氣血同調,心肝共治,使患者心情舒暢,血脈通利,從而達到心理、心臟「雙心"安康的目的。

兩種辦法在治療上雖然各有偏重,但都以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氣為主,從疏肝理氣來論治。

雙心疾病不僅是單純情志致病引發的心臟症狀,而是一個心理與心臟相關的疾病。一方面是患者負面情緒引起的胸悶胸痛,氣短,乏力等:另一方面長期心臟疾病也會使患者出現焦慮情緒,雙心醫學模式強調的是把營者自身感受放在首位,雙心同治,改善預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實現整體醫學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真正轉變。「雙心疾病」是目前的研究究及治行以西藥治療為主。

但眾所周知,西藥雖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需要長期用而且不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較差。中醫治療雙心疾病有其獨到之處,整體觀念是中醫的先進特有的辨證思維方法,中醫把人體的五臟六腑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同時注重人與自然,在會的統一性。治療雙心疾病不同於西藥那樣,心病治」心」,而是從整體入手治療,多方面的辯證分析,往往能達到標本兼治,雙心同治的效果。

目前,雙心疾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識別及時治療等均積累了一定經驗,但臨床實踐時缺少必要的規範,因此我們需要更規範的治療手段段以及更規範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這樣才能讓中醫在治療雙心疾病中有更大的突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7a90673968af709f53e53e908367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