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英國當初歸還香港,但是為何一直不放棄馬島、直布羅陀,背後有著什麼原因?關於直布羅陀海峽、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地理知識

2022-10-0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拓展】英國當初歸還香港,但是為何一直不放棄馬島、直布羅陀,背後有著什麼原因?關於直布羅陀海峽、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地理知識

馬島(福克蘭群島)

香港、馬島、直布羅陀,他們仨算得上是難兄難弟,曾經的他們發展得好好的,在一夜之間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都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這真是臉上笑嘻嘻,心裡媽賣批。這麼多年過去了,香港也早和他們揮手說再見,重新回歸了祖國的懷抱,但馬島和直布羅陀卻只有羨慕的份兒,同樣都是被英國殖民,為什麼這兩地方一直收不回來?

直布羅陀角

這三個地方在曾經都被英國列強給盯上了,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在他最巔峰的那段時間,想要把一個地方占為己有,那絕對是分分鐘的事情,其他國家要是敢反抗的話,他直接幾個大逼兜就上臉了,真的是一點兒都不講武德。

當時我國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也讓英國盯上了我國這塊肥肉,直接使用暴力手段打。開了我們的國門,這也讓當時的我們生活非常困難,只能看其他人的臉色行事,每天不是在簽訂不平等條約,就是在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路上。在這些屈辱條約當中,我國就把香港島以及九龍半島給割讓了出去。

當時的英國把這裡占領之後,那真的是當寶貝一樣對待,因為香港的經濟和政治地位都非常重要,想要他還給我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老天似乎看不慣英國就在他最巔峰的時期直接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這也讓英國擋著都中槍,它的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曾經那個囂張到不能再囂張的日不落帝國開始沒落,軍事實力直接從天上掉到地下。

之前是別人討好他,現在別人不欺負他都算好的了,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為了保持國家的運行,甚至還把當時當成寶貝的軍艦給拆除了,只是為了能省下一些維修費用,真是倒霉媽媽給倒霉開門,倒霉到家了,見過慘的,沒見過這麼慘的。

這個消息對我國來說是非常好的,因為當時我國軍事方面的能力就和開了掛一樣,直接突飛猛漲,只要誰敢欺負我們,那我們就給他幾個大逼兜。別看我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但是在戰爭中也收穫了不少的先進裝備,軍事實力是找不到任何毛病的,並且我國的科學家也一直在努力做研究,在許多領域都實現了彎道超車。

曾經的我們要看英國的臉色生活,但30年河東,30年河西,輝煌時刻誰都有,別拿一刻當永久。當英國反應過來的時候,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國在我們面前毫無優越感了,並且在1964年的時候,我們直接給英國上了一課,因為我們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直接把英國所有幻想都打破了,所以香港重新回歸我國是必然的事情。

雖然說馬島是屬於阿根廷的,但尷尬的是,最早登上馬島的這個人,他是英國的航海家,這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在國際當中,關於領土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誰先發現這片領土,那這片領土就是屬於誰的。所以啊,這也讓英國格外的囂張,認為這個地方就是屬於自己的,你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會輕易吐出來。

並且當時的阿根廷也是蠢蛋媽媽給蠢蛋開門蠢到家了,在沒有理由把這塊地方收回來的時候,它竟然想採取武力的辦法。你在英國面前想要跳起來,英國肯定會給你幾個大逼斗,別說是它不同意了,就連聯合國都開始強烈譴責他。所以阿根廷在這方面一直處於劣勢,想要收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直布羅陀的話,主要也是因為西班牙的實力不如英國,雖然英國的實力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拿捏西班牙還是綽綽有餘的,西班牙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說又說不過,打又打不贏,沒辦法只能向英國低頭,還有雙方的利益牽扯,現在西班牙想要動用武力把這塊領土給奪回來的話,那麼也就是意味著他會成為整個西方國家的敵人,到時候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樣的買賣實在是太不划算了。

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地中海沿岸的一個狹長半島上,其北部與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區相接,東、西、南三面瀕臨地中海。直布羅陀半島是直布羅陀海峽北岸的橋頭堡,中南部朝向直布羅陀海峽,西臨直布羅陀灣,易守難攻,戰略位置重要,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直布羅陀概況

1、型如一把匕首

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地中海沿岸的一個狹長半島上,猶如伸向地中海的一把匕首。直布羅陀南北長約4.6公里,東西寬約1.2公里,面積大約6.54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公里。直布羅陀北部與西班牙陸地邊界長是1.2公里。直布羅陀地形大部分是陡峭延綿石灰岩,包括426米高的直布羅陀岩石。其南端有兩塊台地,一塊稍高的台地由遠古時代的海浪沖積而成,海拔約90米-125米,被稱為風磨台地,直布羅陀城即位於此。較低的歐羅巴台地,海拔15米——30米。

2、人口小而精

人口總數3萬左右,其中直布羅陀當地人口約兩萬,英國人約5000,摩洛哥人約3000,還有印度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等。整個半島分為東西兩部分,人口主要集中在西海岸。直布羅陀人口密度之高位居世界前列,每平方公里達4530人。

3、溫和地中海氣候

直布羅陀屬於典型地中海氣候,夏天溫和乾燥,冬季濕潤多雨,平均年溫度約為22°C。在春季,由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面溫差和上空的暖濕氣流匯聚後會產生大霧天氣,籠罩了整個海峽,能見度很低,對船舶航行威脅大。

4、資源較為匱乏

這裡既無河流和泉水,也無耕地,居民所需蔬菜、糧食和淡水全靠外部供應。直布羅陀使用大型混凝土和天然岩石來收集淡水,直布羅陀工業與生活淡水由兩個海水淡化廠補充:一個反滲透裝置,在岩石內的隧道中建造,在摩爾北部有一個多級閃蒸蒸餾裝置。

5、多元化經濟

英國軍方把持直布羅陀的經濟,與海軍造船廠提供大量的經濟活動。然而,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估計僅占當地經濟的7%。今天,直布羅陀的經濟是由四個主要部門主導:金融服務、網上賭博、航運、旅遊。

在本世紀初,許多出版商和網絡遊戲運營商,搬到直布羅陀,享受優惠的企業所得稅制度。旅遊業也是一個重要產業。直布羅陀是遊輪的熱門港口,吸引著西班牙度假勝地的遊客。直布羅陀岩石是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尤其是在西班牙南部海岸的英國遊客和居民中。它也是一個受歡迎的購物目的地,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是免稅的。

1967,直布羅陀制定了《公司(稅務和特許)條例》(現為法令),規定對國際商業給予特別的稅務處理。這是導致專業服務(如私人銀行和自保保險管理)增長的因素之一。直布羅陀作為金融中心有幾個積極的屬性,包括普通法法律體系和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的金融服務。圖片

二、直布羅陀地緣

1、扼守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距海峽南岸的北非休達港僅十幾公里,封鎖海峽易如反掌。19世紀蘇伊士運河通航後,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一起發揮縮短大西洋與印度洋、太平洋之間的海運距離的作用,是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航路上的重要一環。從波斯灣運載石油的船隻必須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才能到達西歐和美國。因而,掌控直布羅陀意味著控制了西方國家的能源「生命線」。

1、控制地中海航線

二戰期間,直布羅陀一直是英國海、空軍的重要港口和機場。戰爭後期,盟軍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成功登陸,直布羅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直布羅陀海峽是美國海軍和北約各國海軍進出地中海的重要通道,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出入大西洋的必經之路。各國海軍在地中海的行動都在英國的掌控之中,英國本土雖然遠離地中海,卻可以憑藉直布羅陀軍事基地及時介入地中海地區事務。圖片

2、科研價值

直布羅陀海峽還具有重要的海洋學價值。海峽的海水分上下兩層,200米以上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200米深處至海底,鹽度更高的海水則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這種海水的交替流動對於地中海的氣候、水文、生物資源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值得開展海洋研究。

三、直布羅陀軍事基地

1、直布羅陀是一座天然良港。

英國在直布羅陀修建了海軍和空軍基地,其中包括一條軍民兩用機場跑道,還有一條35公里長的隧道,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藥。同時港內完善的後勤補給和艦船維修設備,為英國在地中海地區展開軍事行動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直布羅陀的防禦體系由城牆、堡壘、炮台、彈藥庫、地下隧道和眾多倉庫構成,其防禦設施主要集中在半島北面與西班牙接壤的狹窄地峽、半島西側的城市及港口周邊和半島南端的海岸,而半島東側高聳的巨岩是要塞的天然屏障。這座高達426米的石灰岩山是直布羅陀要塞的核心所在,它為防禦者提供了360度的環向視野,無論是西班牙境內的軍隊活動,還是海峽內的艦船往來都盡收眼底,而巨岩內部則是一座由連綿縱橫的地道、倉庫、屯兵洞構成的宏大迷宮。到20世紀60年代末,直布羅陀的地下隧道長度已經達到55公里。英國陸軍元帥約翰·查普爾評價直布羅陀「可能是整個歐洲、乃至世界上最難奪取和防禦工事最密集的地區」。

2、直布羅陀控制海域

直布羅陀海峽則是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惟一通道,和地中海一起構成了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天然分界線。英國不僅控制著陸地,同時還宣布對直布羅陀周邊3海里的領海擁有主權。因此,地中海局勢一旦有變,英國部署在直布羅陀海軍即可迅速封鎖直布羅陀海峽。

3、直布羅陀秘密軍事基地

直布羅陀巨岩內有規模宏大隧道系統,內部有巨大空間。這座岩山一直被英國人用作防禦工事,修建了複雜的地下出口與隧道系統。人們經常用「如直布羅陀岩山般固若金湯」來形容這一地區的軍事基地,這些秘密軍事設施由英國國防部管理,不對外人開放。由於崎嶇的地形和占領者靈活的軍事部署,直布羅陀岩山成為易守難攻的天然堡壘。

在近現代史上,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歸屬,與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史緊密相關,可謂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如今的馬島,在「日不落帝國」的統治下,風平浪靜,但又時常掀起波瀾,而聲稱擁有其全部主權的阿根廷卻只能「蜷縮」在角落,暗暗咒罵。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場面,歸根結底還是「拳頭」決定地位。

馬爾維納斯群島(西班牙語,Islas Malvinas),英國稱作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位於南美大陸東南的南大西洋水域(緯度約為52°S),距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海岸約500千米處(與英國本土相距超過1.3萬千米)。馬島全境由大馬爾維納島(西福克蘭島)、索萊達島(東福克蘭島)以及上百個星散的小島組成,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

馬島居民較少,僅有兩三千人(大部分居住在索萊達島),且絕大多數是英國人的後裔,通用語言是英語(阿根廷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首府阿根廷港(斯坦利港)是島上唯一的城市,位於索萊達島(東福克蘭島)的東岸。當地主要的出口貨物是羊毛、皮革、油脂、鯨脂等,大部分的日用品依賴進口。

馬爾維納斯群島,緯度較高,地形受冰川(侵蝕)作用顯著,海岸線曲折(峽灣),沿岸多溺河谷形成的良港。島嶼內部地形複雜,而多丘陵(山地),(兩個主要島嶼的)北部都具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最高峰尤斯伯恩山(Mount Usborne)達705米,河流短小且流速較緩。

在寬闊峽谷中流淌著許多小河,地表以下則儲藏著大量泥炭(泥炭,又稱「草炭」或「泥煤」,是由沼澤植物殘體在多水厭氧環境下,再加上寒濕的氣候條件,未完全分解堆積而成的。它既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又是豐富有機物質的集合體。故泥炭用途較多,如燃料、肥料等)。

注意,溺河谷又稱「溺谷」,是因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海水淹沒海濱的河谷或山谷形成的漏斗狀入海口(喇叭形),多狹長海灣(水下保存有古河道)。溺谷沿垂直於海岸(山脈)出現,成因多與大陸冰川融化,海水入侵有關。其中,「溺谷型海岸」就是(基岩)岸線曲折,多港灣、島嶼與半島的海岸,與峽灣(深入內陸的海灣,名詞源自挪威)關係密切。

馬島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陰涼、濕潤且多霧,年均溫在5.5℃左右,年降水量約為600毫米,其中陰雨日可達250天。由於地處中緯西風帶,常年受「死亡西風」的影響,島上不長樹木,而綠草如茵(植物低矮、濃密)。因此,馬島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居民主要靠牧羊為生,沿海地區有漁業(野生捕撈,擁有捕鯨中心)。

馬島(及其附近)的陸地哺乳動物,由於人類活動的原因(毒害、射殺,特別是為了避免其對人類畜養的綿羊造成威脅而捕殺)多已滅絕,只存有豐富的鳥類和海生哺乳類,如信天翁、企鵝、海象等。特別是當地的企鵝種類多樣,遍地都是,企鵝成為了馬島的「原住民」。

其中,企鵝多以馬島為繁殖地的原因有:馬島年均溫較低,是耐寒野生動物的天堂;遠離大陸,人類活動密度小;島上少天敵(捕食者),受干擾(威脅)小;附近海域魚類及其它水產豐富,餌料充足。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近現代以前,馬島不過是荒無人煙的島嶼。也許最早到達這裡的人類是阿根廷南部的原住民——「巴塔哥尼亞巨人」,但是他們並未在該群島定居。1690年,英國人抵達該群島,並以海軍大臣福克蘭的名字命名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之間的海峽為「福克蘭海峽」。不久,英國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

18世紀初,法國海員陸續到達該群島,在這裡建立起第一個人類定居點。1764年,法國著名航海家德·布干維爾,在索萊達島(東島)建立了一個港口,並以該船隊在法國的起點港口聖馬洛為名,起名為「馬洛伊內斯群島」,也就是後來西班牙語中「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名稱來源。

法國占據索萊達島後,英國殖民者隨之而來,在大馬爾維納島也建立了自己的據點。後來,西班牙援引「教皇子午線」的規定,開啟奪取馬島的「不歸路」。1770年,西班牙驅逐英國人後,占領馬島全境,統治達數十年之久。

注意,新航路開闢之後,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銳。1493年,羅馬(梵蒂岡教廷)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非洲西海岸)亞速爾群島和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1里格合3海里,約為5.5千米)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劃定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教皇子午線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範圍的開端。

該仲裁規定,「教皇子午線」以西的一切土地屬於西班牙的勢力範圍,該線以東的一切土地屬於葡萄牙的勢力範圍。由於葡萄牙不滿這一仲裁(葡方不滿自己沒有得到美洲新大陸的福利),西、葡兩國又於1494年締結條約,把這條線向西移動270里格。根據這個條約,北美的格陵蘭島(一半)和南美的巴西部分地區被劃入葡萄牙的勢力範圍。

1816年,西班牙殖民地——拉普拉塔聯合省獨立,即(現代的)阿根廷國家。獨立後的阿根廷,宣稱自己繼承西班牙在該地區的殖民地,並擁有沿海島嶼的主權,其中就包括馬爾維納斯群島。但是,好景不長,在1833年英國趁亂(或趁火打劫)重新占領馬島。不久,英國驅逐了島上的阿根廷官員,並任命了自己的副總督。從此,馬島成為了世界上的「福克蘭群島」。

1965年,聯大2065號決議提及了馬島問題:「……剔除各種殖民主義之夙願,而福蘭克群島(馬島)即屬此種形式之一。」但是,日落的大英帝國與「南美第一」阿根廷的矛盾仍在膠著狀態,英國繼續非法占領著馬島。直到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爆發「馬島戰爭」,最終占據主場優勢的阿根廷「先下手遭殃」,反而被遠途「奔忙」的英軍打得落花流水。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有言:「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毫無相關的人發生衝突,必定是利益在作祟,國家亦復如是。英國與阿根廷對一個群島的爭議,固然有主權歸屬問題,但更多的是與該群島具備的戰略地位和豐富(油氣)資源有關。

20世紀初,(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未通航之前,麥哲倫海峽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而馬島則是扼守該海峽東部口岸的咽喉,來往麥哲倫海峽(或合恩角)船隻的必經之地,被譽為南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鑰匙」。

即使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後,馬島仍不失為一個險要之地——運河不能通行大噸位船隻,麥哲倫海峽的地理作用不降反升。由於它處在南大西洋和南極洲之間的水域,也是南極科考的前沿陣地和後方物資的補給(中轉)站。此外,由於海域開闊,靠近南極,且少有電磁干擾,該地還設有(歐洲)的衛星追蹤站和南極觀測站、機場。

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海域的石油儲量有多種說法,一說相當於北海油田(西歐海域,在英國本土以北)藏量的二、三倍乃至十倍;一說僅馬島與聖克魯斯(阿根廷南部省份)之間的海底就可能有60億桶石油(故有人稱之為新的「科威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6f31d1e6b93f57949141ace80533d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