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創朱雲:從「國產替代」到「創新突破」,中國高端製造業的升級之路

2022-08-17     投中網

原標題:上海科創朱雲:從「國產替代」到「創新突破」,中國高端製造業的升級之路

8月12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網主辦的「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上海科創集團副總經理兼浦東科創集團總經理、海望資本總裁朱雲發表題為「從『國產替代』到『創新突破』,中國高端製造業的升級之路」主題演講,分享了高端製造業的發展規律和投資邏輯。在她看來,國內製造業正呈現出高端化發展的趨勢,需要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和支撐性的技術,把中國高端製造業增長的內在驅動性從量的增長轉變為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時在資本的助力下開啟併購整合的發展道路,塑造新的市場格局。在這個過程中,國產替代、創新突破和彎道超車構成三個主要的投資邏輯。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能參加這個投中的盛會,在疫情當下能夠和各位相聚,剛才圓桌論壇各位大咖我都認真聆聽,確實對高端製造討論的觀點精彩紛呈。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轉變的當下,以科技創新、國產替代、製造業轉型發展的高端製造業也在迅速崛起。但也有嘉賓講到一個現象,創業者和投資人其實對高端製造業不是太熱衷和關注。前幾年它不像網際網路那麼火爆,近幾年又不像人工智慧那麼熱。但是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對於目前的高端製造業,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市盈率都比較高,這充分說明了市場的認可。那怎麼樣才是高端製造%3F我們怎麼樣能夠捕捉到硬科技的高端製造%3F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從「國產替代」到「創新突破」,中國高端製造業的升級之路》。首先介紹一下上海的產業布局和我們上海科創集團。上海「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加快構建發展「3+6」新型產業體系,這是上海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根據《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將重點發展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及六大重點產業(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興數字產業)。同時,上海還將在「十四五」期間重點布局一系列先導產業,包括光子晶片與器件、基因與細胞技術、類腦智能、新型海洋經濟、氫能與儲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

我們上海科創集團就是圍繞著上海的新興戰略產業開展投資。下面先介紹一下我們上海「科創系」及產業投資布局情況。如這張時間軸圖可以看到我們的前世今生,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上海科投,距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1999年上海創投成立,同年浦東科創的前身浦東科投成立。在90年代上海、深圳都是開了國有創投機構先河的。2014年上海科投和上海創投重組成立了上海科創投,緊接著浦東科投改革成立了浦東科創集團,2016年以來展現的是我們兩個集團投資的里程碑事件。2021年的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浦東科創和上海科創進行重組,我們成立了新上海科創集團,所以我剛剛介紹我的身份:我是上海科創集團的副總經理,我原來是以及現在兼任浦東科創的總經理、海望資本的總經理。

上海科創集團和浦東科創集團都是國有的獨資企業,我們還有一個海望資本,是一個市場化的平台。剛才說到上海科投成立於1992年,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浦東科創集團成立於1999年,都是國內第一批國有創投機構。202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決定,將上海科創與浦東科創重組合併。今天,大家知道市場上有個上海「科創系」,這個投資家族體系就是這樣形成:第一個是原來的上海科創集團,第二個是浦東科創集團,第三個是去年5月份成立的市場化基金管理平台——海望資本。海望資本繼承了原來兩個科創集團的投資文化和投資理念,團隊也基本上是由原來兩個國企的員工身份轉換而來,年輕的海望成立一年多了,目前管理規模超百億,預計到今年年底,海望資本的管理規模將超過200億元。這是我們的族譜圖。

我們的發展定位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給上海市新科創集團的定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主力軍,創新資源的整合者,產業發展的塑造者。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規劃,我們將來發展的戰略是「2+2」:第一個「2」,是打造兩個國資平台,上海科創和浦東科創。上海科創是服務於總書記賦予的使命——要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浦東科創是服務於浦東「五個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科技投資主力軍。另外一個「2」,是打造兩個市場化品牌,一個是海望資本,是市場化直投基金管理平台;一個是海興資本,作為市場化母基金髮起平台,聯在一起就是上海興旺。海興資本會承接上海母基金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我們會發起母基金、併購基金、S基金;海望資本這個平台下目前已發了7支基金,到明年我們的管理規模會就將達到300億左右,給上海帶來興旺。

我們的主營業務是投資板塊,特別希望跟長三角區域的兄弟城市來合作,一起投資,一起服務國家的戰略。我們杭州也有很多優秀的產業,所以我們在杭州也有很多產業投資,我們希望未來這一棵樹葉繁枝茂,能夠跟我們長三角地區跟兄弟城市共同成長。這是我們目前的一些業績,科創集團投資科創板上市企業現在有72家,占到整個科創板上市總數的16%,占到上海上市總數的86%,還不包括我們還有一大批的企業目前在上市進程當中。上海科創集團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專業領域深耕得非常久,高端製造行業就是我們的主要投資板塊之一,講到高端製造業肯定離不開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舉個例子,我們對集成電路的投資,我們從研發、設計、分裝、製造、材料各個板塊進行了填空式的投資,從上世紀90年代的華虹,2000年的中芯國際,海外架構的中微半導體、盛美半導體等,專業度和科創度是我們上海科創集團的基因,經過二十多年投資和布局,目前上海「科創系」在半導體領域投資了近200家企業,產業布局非常齊全,產業生態優勢已經顯現,這些板塊經營的時間比較久,相應收穫也頗為豐厚。

第二個板塊生物醫藥也是我們的強項,這和國家在張江重點布局例如張江藥谷等等有關,我們投資了20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其中有大量的公司已經上市或正在上市。

近年來我們還布局了人工智慧領域,這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在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方面,我們投資上飛裝備、索辰、和鴻科技、上航檢測等項目。這些都是強國之基。

我們的基金群布局方面,有引導基金,有市場化的母基金,有產業基金,有專項基金。第一個是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在當下各個地市都在做引導基金的時候,當時上海科創是在全國開創了引導基金的先河,開始的時間早,投資的回報包括對社會的效益是非常顯著的。第二個是市場化管理的母基金,我們會發起設立海興資本,在上海市國資委的支持下發起募集300億元的新基金。第三個是我們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家都知道國家有一個大基金,當然這段時間大基金不大太平,其實上海也有一個集成電路大基金專門是投集成電路產業的,這個基金也是由上海科創集團發起和管理的,一期規模285億,現在募二期,邊募邊投,五六百億的規模,待會兒我的分享到最後會有對這個基金的一個專項推薦。

第四個就是海望資本,是我們市場化的基金平台,2020年12月成立,去年5月份備案成功,到今年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秉承著原來上海科創和浦東科創的投資的理念和基因,現在已發起了7支基金在管,另外還在同步有新的在募集。海望資本,應該說我們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口碑,贏得了初步的業績。預計未來兩三年內會有大批企業上市,並且給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回報。我們希望到今年年底有200億,到明年年底希望突破300億。左側比較深的這塊基金都是我們目前在投的,右邊顏色還沒有太深的是我們目前在募的,我們已經申請到了浦東新區的引領區母基金管理人,也在我們海望旗下管理。

第五個我們還承接了上海市政府加快科技攻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設立的專項資金,所以說我們基金有特殊的優勢,可以投到最早、最前沿的項目,上海市政府也通過我們投資,解決創新策源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

這是我們的朋友圈「海望創新聯盟」。海望創新聯盟是產業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重要平台。中芯國際、華虹、韋爾股份都是海望創新聯盟的會員,彙集了政府、商界、四大交易所以及產業的部門。我們的業務模式是投、貸、孵、保、引、合,我們還有擔保公司、委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有40萬方的物業,提供「股東+房東」的服務。可以說,在企業全生命周期,我們都可以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企業從工商註冊一直到送到交易所敲鑼,每個場景都有我們的身影。

我們跟四大交易所都是戰略合作夥伴,我們也定期舉辦科創沙龍請這些企業跟交易所互相對接,點對點的進行輔導。這是我們獲得的一些榮譽,也很感謝投中給上海科創的支持,我們也會繼續努力。

介紹完我們是誰了以後,第二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高端製造業的發展規律和投資邏輯。我們總結了一下,中國肯定是製造大國,但是不是在走向製造強國%3F我們卡脖子的一些支撐性的技術是不是有所突破%3F

總結下來有這麼5個趨勢:一是高端化發展,解決「卡脖子」技術和一批支撐性技術,把中國高端製造業業績增長的驅動力從量的增長轉變到盈利能力的提升上來。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距離強國仍有一段距離,我們面臨眾多的「卡脖子」領域和缺乏核心技術。比如說設備、材料、工藝技術、軟體對國外技術、設備的嚴重依賴。例如,高端工具機的數控系統基本上都是依賴德國西門子等少數廠商,機器人核心部件減速器、伺服系統和控制器基本上都靠進口,國產大飛機的發動機、航電系統等也都是靠國外供應,80%高端醫械依賴進口,我們的工業軟體CAD、CAE等也是被「卡脖子」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製造的量很大,但利潤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提升生產製造的效能,構建發展新優勢。數位技術可以賦能製造業發展,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能夠提升企業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能力,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建設智能工廠。基礎設施數字化是數字經濟框架下國家新基建投資戰略的核心,圍繞這一領域也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三是聚變式成長,在資本助力下開啟併購整合的發展道路,塑造新的市場格局。國內目前發展趨勢更多是裂變,每個領域都有眾多創業團隊,投資退出都主要以上市退出為主要渠道。但國外大都是聚變,行業龍頭不斷收購,越來越強。比如在EDA軟體的三大巨頭都是不斷收購兼并。隨著二級市場估值的下調,當創業企業上市收益與被併購收益大體相當時,行業發展趨勢將會出現扭轉,企業併購機會增多。中國很多產業面臨從多到強,從「裂變」到「聚變」的轉變。

四是品牌化提升,打響「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品牌,提升企業影響力。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也從以往為國外跨國公司代工轉向打響自己的品牌。未來將會誕生一大批具有國際國內品牌影響力的名品、名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企業的品牌溢價能力也會顯著增強。

最後一個是綠色化轉型,構建綠色生產體系,打造綠色製造領跑優勢。剛剛圓桌論壇有一位大咖講到,高端製造一定做綠色化,的確碳達峰、碳中和「雙碳」是國家戰略,也是近期的投資熱點。中國的高端製造業也在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水平,聚焦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新能源車、光伏、風電、儲能本身也是市場的投資熱點。我們集團最近也在準備發起一支綠色發展基金。

再講一講高端製造業的投資機遇和邏輯在哪。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非常高。從過往來看,中國的製造業對於我們甚至全球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作為中國經濟「加速跑」的動力引擎,高端製造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投資都是跟著大勢走的,我們總結出來這個趨勢以後要看一下在哪個方面能夠切入到投資,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個投資邏輯是「國產替代」,在內循環建設和供應鏈重構過程中,填補市場空白。這在最近幾年半導體設備領域非常明顯。其優點是市場的空間較為明確,企業技術研發的風險比較低。缺點是進入的門檻通常較低,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該細分行業領域,賽道逐漸擁擠,同類競爭日趨激烈,甚至出現了需求與供給結構性的不均衡。

第二個投資邏輯是「創新突破」,也就是在「卡脖子」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攻關,以及用顛覆性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中國科技創新有兩個薄弱點,一是基礎研究薄弱,二是科技成果產業化薄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後,中國加速融入國際產業鏈分工。憑藉著人口紅利和工程師紅利,中國製造已經在國際上占據了重要的產業鏈地位,且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但是中國距離製造業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內必須提升各行業的技術附加值,讓製造更加高端化,這其中會蘊藏著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第三個投資邏輯是「彎道超車」,在新興產業領域發力,發現並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重點是新能源車、光伏和儲能、工業軟體、半導體等,並前瞻性布局新能源、下一代通信、類腦智能、新型生物製造、氫能高效利用、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當然,在新興產業領域,中國企業跟世界領先企業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沒有成功的經驗、成熟的技術可供借鑑,這裡面也充滿了技術路徑、更新疊代、市場培育等不確定性。

最後講一下我們的投資策略,第一,聚焦價值投資,堅持長線投資,保持對高端製造業投資的戰略定力。現在都在說價值投資,都在說長線投資,但是我覺得我們投資市場還有浮躁的,創業的拿著PPT就來融資,投的希望投了一家企業以後馬上獲得多少倍的收益。硬科技有自己的投資邏輯,我們投了那麼多企業,上海「科創系」三十年磨一劍,對硬科技投資的領悟最基礎的一條,就是要遵循硬科技企業的發展規律,不盲目追風口,做好長線投資、價值投資。優質企業真正成長成為巨頭往往是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第二,聚焦重點產業和真正的科技創新,啃硬骨頭,圍繞國家戰略投資。我們現在看到容易被替代的技術,《晶片法案》讓我們更意識到產業鏈供應鏈要安全,國產替代要作為一個領域的板塊要突破創新。這些年來那些容易被替代的技術和領域都已經替代的差不多了,對投資人來說「低垂的果子」也被摘的差不多了。未來要投資於真正的「卡脖子」、技術攻克難度大的領域等。

這是我們公司總結的三個「最」的投資策略——最上游,最頂端,最底層。我們投產業鏈的最上游,因為技術壁壘最高的就是卡脖子的關鍵環節,我們投價值鏈的最頂端,毛利水平最高,賺的最多的,第三投技術體系最底層,所有的技術都要用到你的技術體系,市場才足夠保障,這是我們的投資邏輯。判斷一個企業的維度,我們說7高1低,高很容易理解是指高進入門檻、高技術含量、高素質團隊、高速成長速度、高盈利能力、高市場容量、高研發投入,是衡量項目的標尺。還有「一個低」,就是低估值。只有符合這些標準,才是真正具有科創屬性的投資標的,這也是我們的投資紀律。我們主要投微笑曲線的兩端,我們育鏈、固鏈、補鏈、延鏈、強鏈,我們希望在天使階段彌補市場投資的空白,通過併購來塑造龍頭企業,打造產業的生態。聚焦生態體系建設,打造生態發展環境,能夠給企業提供更好的投後管理和服務。剛剛說了我們的朋友圈非常的廣大,我們希望這些朋友圈能給企業更多賦能,投資是一種生態,也希望投資企業在熱帶雨林的生態下更好成長。

最後作一個小小的推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最近正在謀求一期基金S份額轉讓,二期也在擴募。簡單彙報一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規模在285億元左右。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也是我們一期的LP。大家可以看到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所投的這些企業,都是產業裡面的關鍵企業,未來十年以內再找類似這樣的企業不是很容易了,比如華力、中芯南方(我們是這幾家的主要股東之一),這些是中國生產7納米、14納米晶片最先進的企業。這些企業中已經上市的有6家,7家準備IPO。一期基金也已經被國家基金和幾大基金盯上了,我們今年將實現S份額轉讓。同時,我們還在尋求二期的募集。二期已經投資了幾家優質企業,也儲備了一批優質項目,將來我們要更加聚焦國家「卡脖子」的戰略性領域。實際上,我們是「十年磨一劍」,大家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和我們的相關同事聯繫。我今天的發言就到這裡,感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5942613a93bb9afc8de912077569c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