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冷門茶具」,老茶客偶爾才會用到,新手不買也可以

2023-10-12     小陳茶事

原標題:4種「冷門茶具」,老茶客偶爾才會用到,新手不買也可以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之前國慶放假,去外面喝茶。

期間接觸到一位年輕茶人,是個00後,今年剛大學畢業。

不過,由於從小跟著他的父親喝茶,在茶桌上聊起岩茶來,頭頭是道。

對於喝茶,頗有一番自己的理解。

那天,他給我們泡了一款坑澗肉桂。

茶湯風格是細、幽、醇的。

但湯中的桂皮香,以及6沖之後,茶湯穿過喉間剎那浮現的辛辣感,又在證明這是一泡肉桂無疑。

「我從高中開始就喝岩茶,家裡有很多大牌茶,都是別人送來的。喝過很多款慢慢對比後,才喝明白肉桂不是喝霸道煞口,這種剛柔風骨的才是正岩的狀態……」

和同齡人比,那位年輕茶人的喝茶理解,的確不俗。

不過那天在泡茶時,還發生了一件小插曲。

喝完一泡茶,閒聊期間,席間有客人不小心將茶杯碰翻了,茶水流了出來。

見狀,旁人趕忙詢問。

「哎呀,茶巾在哪?」(打算及時擦拭乾凈,恢復桌面整潔。)

但那位年輕茶人,一臉淡定。

「沒事,用紙巾擦掉就行了,我家從來不用茶巾。」

隨後解釋起,是覺得茶桌上用茶巾太麻煩。

「說是茶巾,其實就是放在茶桌上充當裝飾的『小毛巾』,平時只用來擦茶水茶漬,也不能當成抹布收拾衛生,作用很雞肋。」

「還沒降溫之前,福州的天氣又悶又熱,泡茶之後擺在桌面上的濕漉漉的茶巾,偶爾遇上偷懶,沒有及時洗乾淨攤開,隔天坐在泡茶位上,湊近能聞到一股半干不濕的悶味,太讓人心煩了,索性就扔掉了,現在換成一次性的抹布或者紙巾,反而更方便……」

對此,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傳統的茶席布置里,除了蓋碗、公道杯、茶杯等主要器皿外,還有不少輔助工具。

包括茶巾在內,類似茶濾、蓋置等小物件。

它們對泡茶喝茶而言到底是「有用」,還是「雞肋」?

《2》

一、茶巾。

個人覺得,在布置茶桌時,茶巾應該保留。

雖然,開篇提到的情況,的確有合理之處。

如果為了簡單省事,用一次性抹布來替代茶巾,也沒什麼不妥。

唯一的遺憾是,無紡布的一次性抹布用多了之後,不利於環保。

在日常泡茶喝茶時,茶巾的用武之地,不僅是「茶桌保潔」。

當你煮了一壺熱騰騰的老白茶,正打算將煮茶壺從加熱爐移到桌面時,別忘了在底下墊上一塊隔熱墊。

不然,實木材質的茶桌面,容易被燙出一圈白色印跡。

當家裡沒有專門準備「隔熱墊」時,臨時用茶巾代替,也能派上用場。

將茶巾疊放整齊後,墊在壺底下,也能隔熱。

如果是提梁式煮茶壺,提梁把手處,被煮茶加熱期間上揚的熱蒸汽熏得燙手。

這時候,用上茶巾隔熱護手,更利於穩當拿起。

所以,在布置茶席時,不要隨意將茶巾淘汰。

買一塊厚實的,吸水性好的深色古樸茶巾,能派上不少用武之地。

使用過後,一旦沾濕,及時攤開晾曬。

隔上一段時間,定期清洗。

用久用舊之後及時換新,就不用擔心遇到髒兮兮的舊茶巾擺在茶桌上影響整體美觀。

《3》

二、茶濾。

茶濾這個物件,已經在我們的茶桌上消失了許久,平日泡茶基本用不到。

對此,或許有人不理解。

沒有了茶濾,那遇到碎茶怎麼辦?

一口喝下去,滿口都是碎茶渣,豈不是很影響飲茶體驗?

從對比感受看,這種情形不必太擔心。

正常泡茶喝,只要不是遇上邊角料,或者是將茶餅撬得特別碎。

那麼,一泡茶當中,碎茶占比很少超過十分之一。

對待這些零星碎茶,有公道杯足矣。

蓋碗泡茶出湯,將茶湯倒進公道杯內。

受到重力作用影響,湯中的個別碎茶渣沫,會自動沉在底部。

分茶進入小茶杯時,不會輕易流出。

自然不用擔心,自己在喝茶時喝到滿口渣。

要是遇到特別碎的茶,說實話,用上茶濾也無濟於事。

因為,泡了一衝後,十有七八的碎茶全都流入茶濾內,蓋碗內剩下的茶少之又少,接下來壓根沒法正常沖泡。

還不如從網上買點植物纖維製成的空茶包,適當裝入碎茶後,綁緊袋口。

平日用玻璃杯泡茶,用煮茶壺煮茶時,放上一包碎茶,也能喝到不錯的滋味。

茶濾在茶桌上漸漸落伍的原因,除了因為過濾實用性有限外,還有許多現實原因。

比如,濾網清洗麻煩,細密網眼掛滿髒兮兮的茶垢後,再去泡茶並不衛生。

比如,需要專屬配套,使用過後的茶濾底部濕漉漉的,要放在專門的茶濾架子上,無形之間,又得多增加投入。

比如,金屬材質不純的茶濾,存在影響茶味風險。

茶水流經茶濾後,或多或少會流失部分「落水香」等。

受限於諸多短板,以至於發展到現在,有不少茶客在布置茶席時,已經將茶濾慢慢淘汰。

《4》

三、蓋置。

蓋置是一個簡稱。完整說法是蓋子的統一歸置處。

蓋碗的「蓋」,泡茶壺的「蓋」、煮茶壺的「蓋」等,都可以放在大小配套的蓋子上。

話說,蓋置是茶桌上的必備品嗎?

未必見得,因為,蓋置的可替代性很強。

蓋碗沖泡期間,包括白茶、岩茶、紅茶等,絕大多數茶葉不需要揭蓋晾茶。

沖泡停留間歇,合上蓋子,更能避免茶香飄散流失。

不必擔心沸水沖泡後的餘溫,會將剩在碗底的茶葉悶壞。

畢竟,連滾燙沸水高溫直接沖泡都不怕,何談區區餘溫?

哪怕是需要看葉底時,蓋子倒過來,放在桌面,未嘗不可。

或者是斜著,側靠在蓋碗旁。

此時,蓋上附著的少量水蒸氣,也不至於滴落在鋪了茶席的干泡台桌面,弄髒弄濕。

再說了,蓋置本身的可替代性很強。

哪怕臨時要用,也不需專門準備。

找一個圈口適合的小茶杯,也能順利、穩當地放上各式壺蓋與杯蓋。

《5》

四、杯叉。

早幾年在朋友圈發過一個動態。

發了一張圖,讓大家猜一猜,這個物件有什麼用?

當時,收集到五花八門的說法。

結果,在十多條回復里,只有一人說出了正確答案。

「那就是個茶杯叉!」

講真,杯叉這個物件放在茶桌上,是絕對的冷門工具。

哪怕看到實物,很多人在一時間內,也想不出這哪些用處。

因為從外形上看,它就像是一個叉子。

但底部的開口很大,後邊又連著長長的把手。

這個稀奇古怪的物件,該怎麼用?

正確做法是,用手拿著長長的把手,然後將叉子放在茶杯底部。

輕輕一「叉」,就能穩當的移動茶杯。

當你坐在長條茶桌上,距離客人比較遠時。

將一杯茶泡好,分了一小杯,打算遞在客人面前時,就需要用上這個小物件。

但說實話,這種場合,少之又少。

畢竟,茶事清簡,約人喝茶,一般人數控制在4、5人左右,更利於安靜專注細品。

極少需要坐在隔了兩、三米開外的長桌外,再坐下來一塊喝茶。

所以,杯叉到底該不該買?看自己的實際使用情況來定。

如果買回去後,一直閒置不用,只是白白落灰。

那麼,為了讓茶桌整體更清爽整潔,還是少添累贅品為好!

《6》

茶桌的小物件,分類繁雜。

認真說起來,遠不止所謂的「茶道六君子」,而是包羅萬象。

包括茶濾、茶則、茶匙、杯墊、壺承、茶刀、茶針、養壺筆、筆掃、蓋置、克秤、茶巾、茶夾、茶道香薰爐、茶寵、茶剪、茶盂……

隨便列舉,能道出一長串名單。

但在布置茶席時,不建議茶友們跟風買入。

先提前了解它們的實際用途,再按需選擇。

不然,買回來之後,雜七雜八堆在一起。

時間久了,落上一層灰。

這種閒置不用的物件,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要隨便入!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4bfe4f98ef1d87a48d674ef53ffe7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