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姜文決定要拍一部商業片「回回血」。
此前, 他寄予厚望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只賣了1800萬票房,差點搞得他破產。
這次他看中了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覺得這是一個能搬上大熒幕的好故事。
片名還沒想好時,姜文就給影視圈的兩個大咖發出了邀請,一個是內地實力演員葛優,一個是香港老牌影星周潤發。
在給周潤發的信中,姜文這樣寫道——
「片中,兄將分身異術,同飾真偽,定為兄之演技提供遼闊空間,創影林之美談。」
這些話周潤發看沒看懂不重要,關鍵是給出的片酬他拒絕不了。
而給葛優的信中,姜文如此寫道:
「愚弟有新片,除愚弟外,尚有發哥亮相,你也來吧。」
葛優同樣無法拒絕。
發出邀請不久,一直琢磨劇本的姜文,在一次回家途中,突然靈光乍現腦中蹦出7個字:讓子 彈飛一會兒。
這幾個字其實在姜文的潛意識裡藏了好久,只是在此時才具象化。
從《鬼子來了》到《讓太陽照常升起》,姜文覺得市場不喜歡自己的電影,是因為沒有給夠時間讓觀眾「消化」。
大家說看不懂《太陽照常升起》,姜文覺得沒什麼看不懂的,別著急,只是沒飛到而已。
於是,他將新片正式定名為《讓子 彈飛》。
這個名字,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基調。
2010年12月底該片上映,最終斬獲了6.76億的票房,儘管不是當年的票房冠軍,但這部電影的討論度是最高的。
可能姜文自己也沒想到,這片子能飛這麼久。
直到13年後今天,該片一直是各大網絡平台討論的熱門電影。
各種對該片深度解讀的文章和視頻層出不窮,年輕人們更是將其稱為國內影壇30年來的「神作」。
豆瓣電影的評分,已經破9。
B站的評分更是高達9.9分,該平台甚至在2021年度晚會中,還專門搞了一個該片的舞台劇。
13年過去了,網友為啥一直在琢磨這部片子?
其實該片在剛上映後,是有兩種聲音的。
有人說,如果拍完這部電影姜文宣布退休,他會被封神。
也有人覺得該片敘事不清,邏輯混亂,油腔滑調加東拼西湊。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就像該片的名字一般,以前那些對該片的批評聲,逐漸消失,甚至是反轉。
一位觀眾在11年後,將以前打出的一星,改成了五星。
這些態度的改變,其實很大的功勞在於觀眾對該片的解讀。
本來一部商業片,看完圖一樂就過去了,但這部片子卻激發了觀眾的討論欲。
也歸功於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很多觀眾在看完網上解讀該片的文章後,產生了一種原來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覺。
不得不說,該片中的台詞,是經過仔細研究和打磨的。
「你是想站著,還是想掙錢?」
「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
「你要是不體面,我就幫你體面」
「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誰贏,他們幫誰。」
「他們幫誰,誰贏。」
像這樣簡單順口又蘊含道理的台詞,在該片中隨處可見。
不但充滿釋放了男性荷爾蒙,還能讓觀眾產生思考。
台詞乍一聽詼諧過癮,細細品過之後卻又帶著幾分酸楚,可能這就叫功力吧。
而這些東西,觀眾怎麼理解都可以。
姜文可能只是覺得這麼拍很有意思,但怎麼理解是觀眾的事情,就像「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著作,每個讀者的體會出來的東西不完全一樣。
比如電影開頭中「馬拉火車」的場景,被不少人解讀成其他含義的東西,其實歷史上清朝是真出現過用馬來拉火車的滑稽場面的。
連片中的地名「鵝城」,也被不少人解讀成「餓城」,寓意此地沒有油水可刮,與影片中沒有出現的「康城」,形成鮮明反差。
種種解讀下,雖然片子越炒越熱,但有些過度解讀,也讓姜文頭上冒起了冷汗。
後來在上節目時,「矮大緊」這樣問姜文:你為什麼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夾帶「私貨」。
姜文答道:哪個導演不夾帶「私貨」?
「矮大緊」挖了個「大坑」讓姜文跳,姜文就往導演的「藝術個性」上扯,處理得很巧妙,也能看出他的謹慎。
該片能取得成功,演員的演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至今還令觀眾津津樂道的三位「大咖」對戲的場景。
張麻子(姜文飾)和湯師爺(葛優飾)赴黃四郎(周潤髮飾)擺下的鴻門宴。
酒桌上,張麻子想報仇,湯師爺為發財,黃四郎要權力。
三人的心眼加起來有八百多個,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大戲。
而最終這場戲,在三人的對話中達到高潮。
師爺,高!
縣長,硬!
黃老爺,又高又硬!
精彩到讓人想再看一遍。
周潤發把黃四郎這個人物的狡詐狠毒,表現得十分出眾。
上一秒還面帶微笑侃侃而談,下一秒就變成面目猙獰的大惡人,表情轉換如此快又如此自然,不得不佩服發哥的演技老練。
姜文就更不必說了,一個好導演如果演起戲來,還真就沒演員什麼事了,他們往往比演員更能抓住角色的特點,就像馮小剛在《老炮兒》中不俗的表現。
但演技最到位的,還是葛優。
姜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張麻子我能演,黃四郎我也能演,但湯師爺,除了葛優我想不出來誰能演好。
在筆者眼中,葛優的演技有個特點——悲喜難分。
葛優在表演中,往往能在瞬間將兩者進行轉換,而且還很合理自然。
既能從滑稽中疊加悲愴,又能從傷悲里釋出滑稽,兩者相互輝映交替轉換,讓觀眾拍案叫絕。
而「湯師爺」這個角色,又完全貼合了葛優「悲喜難分」表演特點。
兩者結合,產生出1+1>2的效果,讓觀眾對「湯師爺」這個「貪婪,好色,怕死」人物,不由自主地產生了好感。
戲份不多的演員,也是個頂個的出彩。
大帥哥陳坤,把偶像包袱拋得一乾二淨,在劇中扮演黃四郎的手下「胡萬」。
這是個純純的反派角色,「六子」就因他而死。
戲份不多但十分重要。
陳坤用精湛的演技告訴如今的偶像們:帥氣的臉也是能演「奸佞小人」的。
很多陳坤的粉絲,看完电影後覺得編劇沒必要「寫死」胡萬啊。
後來熱衷解讀該片的網友給出答案——
麻匪都是「筒子」和「條子」。
陳坤卻叫「胡萬」。
肯定不能留。
電影中原來處處藏著小彩蛋。
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該片的熱度,尤其是一些二次創作的視頻,讓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該片的精彩。
同時,年輕人發現這部13年前的片子,其中的很多台詞,放在如今發生的事情中,也挺適用。
比如「懂王」的支持者闖宮時,有媒體發布了一張人們瘋搶辦公桌椅的照片。
機智的網友立刻聯想到該片中的場景和對話:「縣長,這兩把椅子歸我了。」
羅永浩為還債開始直播帶貨時,也曾一度拉不開面子。
他的粉絲則借用「湯師爺」的那句「掙錢嘛,生意,不磕磣」來勸解老羅。
然後這句話很快在年輕人中傳開,當他們為了金錢而折腰時,總會用這句話來自嘲,以化解心中的無奈。
甚至是官媒也開始引用。
在網友們一次次的解讀之下,該片甚至演變成了一種「讖緯之學」(對未來的一種預言)。
網友將劇中的經典台詞,糅合到一些社會痛點之中,配上略顯「陰陽怪氣」的文案,以此輸出年輕人的觀點和態度。
從一些二創熱播視頻的標題中,就能看出一二。
《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資本》
《鄙人,川建國》
《老闆,你是了解我的》
……
這種戲謔的表達方式,在如今的網絡上,大受年輕網友的歡迎。
而這種傳播方式,13年前的姜文哪能想得到?
結語
有網友說,這部片子是三十年來最好的華語電影,堪稱「神作」。
說得對,但也不完全對。
姜文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心中憋著一口氣,他要證明自己能用文藝片的方式拍出一部賣座的商業片。
《太陽照常升起》的失敗,讓姜文知道,有些事是要仔細講給觀眾聽的,不然大家看不懂。
所以在影片中,姜文用了大量在影評人眼中顯得有點囉嗦的台詞,來給觀眾講故事。
而這些囉嗦的台詞中,又包含了很多隱喻,一個本來很簡單的故事,被姜文包裝成了飽含深意的東西。
打個比方,就如同是為了一碟醋,包了一頓餃子。
餃子香不香不重要,關鍵醋的味道能傳很遠。
高討論度的對白,在網際網路上不斷發酵,引起網友們進行二次創作的熱情,這才是該片被討論了13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後來的這些事,姜文想不了這麼遠。
也許他當時,只想把故事給觀眾講得明白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