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惜春的親生父母到底是誰?張愛玲的推斷真的是標準答案嗎?

2023-10-24     少讀紅樓

原標題:賈惜春的親生父母到底是誰?張愛玲的推斷真的是標準答案嗎?

今本惜春是賈珍之妹,是後改的,在將《風月寶鑑》收入此書的時候。

這是張愛玲在《紅樓夢魘·四詳紅樓夢》里得出的結論,張愛玲還進一步推證說:「惜春本來是賈政幼女,也許是周姨娘生的。」

在小說里,作者明確告訴我們,賈惜春是賈珍的胞妹,也就是說至少是一娘所生的兄妹,是同父同母還是異父同母,小說里並沒有明確告訴我們。如果按照常理推測,我們會更多傾向認為賈惜春和賈珍是同父同母,他們的父親是賈敬,母親則在賈惜春出生不久之後就去世了。

可是,熟讀《紅樓夢》的張愛玲卻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且還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而張愛玲的證據之一便是小說第五十五回王熙鳳的一段話:

「二姑娘是大老爺那邊的,也不算。剩下三四個,滿破著每人花上一萬銀子;環哥娶親有限,花上三千兩銀子,不拘那裡省一抿子也就勾了。」

在這裡,王熙鳳把寶玉黛玉結婚費用排除在外(使不著官中的錢),又把她素來就瞧不上的賈環三千兩銀子就打發了,然後這榮國府結婚大事的就只剩下了賈探春和賈蘭,每人一萬兩。這兩個人至多說成兩三個,絕對沒有說成三四個的道理,而王熙鳳口中的三四個,只能是把來自寧國府的賈惜春算進去了。

證據之二則是王熙鳳提及賈探春聰明能幹時說的一段話:「我正愁沒個臂膀,雖有個寶玉,他又不是這裡頭的貨,總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個佛爺,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這屋裡的人。四姑娘小呢,蘭小子更小,環哥兒更是個燎了毛的小凍貓子。」

這段話里,王熙鳳特意強調賈迎春不是這屋裡的人,可是,她一句「四姑娘小呢」,卻又把賈惜春歸入了榮國府的人了,這明顯是不合理的。

張愛玲據此認為,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原先小說就設定賈惜春是榮國府的人,是賈政幼女,後來又將其改為賈珍胞妹,而這兩處則是早本未作修改的漏網之魚。

這是對於賈惜春身份的第一種猜測,即她是賈政之女,生母或為周姨娘。

對於賈惜春身份的第二種猜測則認為她是賈赦之女,其證據之一是來自小說第七回焦大的名罵:「每日家偷雞戲狗,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我什麼不知道!」

有人認為這裡焦大所罵的養小叔子的人,就是賈敬的妻子,賈珍與賈惜春之母,而小叔子則是指賈赦,因為賈赦是出了名的好色,叔嫂通姦生下賈惜春,賈敬一怒之下遂離家修行。推測賈惜春是賈赦之女。

還有一個證據便是,秦可卿之死和賈敬之死,賈惜春都沒有出現,不合情理。秦可卿是賈惜春的侄媳婦,賈敬則是賈惜春的生父,一個人再冷漠孤介,再不近人情,也不至於連侄媳婦的葬禮都不到場,父親死了,都不去哭上一場。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賈惜春不是賈敬之女,而是賈赦之女。

為何在小說里,作者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賈惜春是賈珍胞妹,第六十五回又通過小廝興兒之口再次交待「四姑娘小,他正經是珍大爺親妹子,因自幼無母,老太太命太太抱過來養這麼大」,我們卻還要仍然懷疑賈惜春的真實身份呢。

這是因為,在小說里,賈惜春和胞兄賈珍歲數相差實在太大了。小說里,十三四歲的賈惜春,有一個十六歲的侄兒賈蓉,還有一個四十歲上下的親哥哥賈珍,這種年齡差和輩分關係,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彆扭,再加上她早逝的母親,出家的父親,這些籠罩在惜春身上撲朔迷離的神秘因素,都讓人們對於賈惜春的真實身份有了各種猜想。

實際上,因為古人大多早婚,又沒有計劃生育,因此姑侄或叔侄之間的年齡差很小,甚至侄子輩比姑姑叔叔年齡大,都是很常見的。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唐代著名大文學家韓愈,比他的侄子韓老成只大兩歲,韓愈兩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是由其兄嫂撫養長大,和侄子韓老成名分上是叔侄,實際上親如兄弟。後來韓老成早亡,韓愈為他寫下著名祭文《祭十二郎文》。

賈惜春的出身和韓愈有幾分類似,都是父親或母親去世,有一個年長許多的哥哥,有一個年歲相仿的侄兒,唯一不同在於,韓愈由其兄嫂撫養成人,賈惜春則在母親去世後,由賈母接入榮國府撫養長大,而賈惜春母親推測可能是死於難產,父親賈敬因此出家修仙。

「惜春正是愁悶,惦著妙玉清早去後不知聽見我們姓包的話了沒有,只怕又得罪了他,以後總不肯來。我的知己是沒有了。況我現在實難見人。父母早死,嫂子嫌我,頭裡有老太太,到底還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第112回)

至於秦可卿和賈敬的葬禮,賈惜春都沒有參加,個中緣由也很好理解。秦可卿作為侄媳婦,彼時年齡尚小的她完全可以不參加,小說里寫就連賈寶玉要去,賈母還極力阻攔呢。而出家的賈敬,賈惜春則與他除了血緣,全然沒有一絲父女情分,惜春又生性孤僻冷清,連與之相處過的嫂嫂尤氏都和她關係冷淡,更不要說完全無交流的父親賈敬。

自小生長在榮國府的賈惜春,對本就名聲不好的寧國府,時時處處刻意躲避著,一如賈探春對趙姨娘和賈環的刻意疏遠與冷淡。

「不但不要入畫,連我也不便往你們那邊去了。況且近日我每每風聞得有人背地裡議論什麼多少不堪的閒話,我若再去,連我也編派上了。」(第七十四回)

至於張愛玲舉出的兩處證據,因為《紅樓夢》問世後便一直處在不斷增刪修改中,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認為此處的漏洞是作者忘記了照應前文賈惜春的寧國府身份所致。

在這到處都是陰暗逼仄的人世間,如探春惜春者,她們只想也只能憑藉著自身的小小力量,盡最大努力遠離黑暗與陰霾,給自己的生命里爭取多一點光,多一點愛,多一縷溫暖的小小火焰。

只是,到終了,一遠嫁一出家,她們到底逃不了這人世悲涼天。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4a590c35d7d47b98bcf7969653c5b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