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園巷小記
作者:李響球
縣作協主席李響球
認識茅園巷,緣於周忠應。
從縣總工會右拐,筆直上坡,一條窄窄的巷道,這就是茅園巷。茅園巷的右邊開了幾條岔街,這便是人們說的二致富街。茅園巷81號,就是周忠應的家。
十幾年前進城工作時,我就聽說,農民進城致富都住致富街。於是,也就有了一、二、三致富街。一致富街是經商之地,二三致富街是居家之所。剛進城時,我租住在教工之家的一處陋室。談到致富,談到致富街,好生羨慕。偶爾溜到時在稅務局工作的忠應家小坐,眼睛放亮之餘,還是羨慕啊。忠應兄弟同住茅園巷一棟二層樓,而且,鋼筋網網著,強盜是進不去的。忠應的陽台上養著各式各樣的名草花卉。走進他的陽台,就像走進了皇帝的後花園。這次他出版的《詞醇花香》,多半是緣於其時的感喟。當時,從忠應家出來,站在街頭四顧,整齊的房屋,棋盤似的小街,休閒對弈的老人,一線風的自行車,一溜煙的摩托車,勁沖衝來往的商販。——這是新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喜歡,在茅園巷徜徉。
我喜歡,踏著茅園巷的月色,哼著那不知名的小調。
因為我喜歡讀忠應細膩的文字,喜歡讀那小巷的幽深,也喜歡聽那偶爾從窗口飄出來的《二泉映月》。
不管白天晚上,一遇空閒時光,我想起了忠應,也就約忠應唐風宋韻,海北南天。一杯小酒,一碟小吃,往往,夜柬人靜月西斜。
這窄窄的街道,小小的坡度,有著撩人的意境。
後來,忠應走南闖北辦報刊去了。
從南粵到北疆,只從電話里聽到他那充滿滄桑又充滿喜悅的問候聲。茅園巷,自然也去得少了。茅園巷,也僅留在愈來稀少的牽掛之中。
十多年的闖蕩,已是全國知名小小說、散文作家,省作協會員的忠應,回到了岳陽,回到了茅園巷。
假日,電話那頭忠應的邀請,來自於茅園巷。
茅園巷,十多年的心靈荒蕪,已淡出記憶。
忠應回來了,拭去塵封。茅園巷又在心中靈動起來。
穿過繁華、秀美的大街,拐進深深的茅園小巷。
十 多年的櫛風沐雨。有如新沐村姑般的茅園巷,已失去往日的風韻。巷道已是斑斑駁駁,坑坑窪窪。門口的老人,神情木然。
踏進81號,好友久別重逢,自有一番情趣。
我端詳著忠應,濃密的落茬胡,覆蓋著他滿臉的才氣與風霜。
此時,我倆聊起了我那《賞韻聞香品忠應》那篇短文,聊起了他那早已花謝的陽台,又聊起了那悠長悠長的茅園巷。
茅園巷,周忠應;
周忠應,茅園巷。
我那解不開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