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名學大師謝詠,中國姓名的文化起源和傳承

2022-06-13     周易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姓名學大師謝詠,中國姓名的文化起源和傳承

中國姓名學大師謝詠,中國姓名的文化起源和傳承

中國姓名學大師謝詠,中國專業起名大師謝詠,談姓名的文化起源,關於姓名的傳承文化,中國的姓名文化的源於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姓名指的是什麼?

姓名,由姓和名組成,也稱名字。

人的姓名,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個個體給定的特定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誌。

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謝詠談姓名文化」。

人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後才出現的,各個民族對人的命名都有很多習慣,這種習慣受到歷史、社會、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

(1)謝詠:姓名的基本介紹

姓名,是中華名文化的脈承之一,它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根基的社會人文標識。

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標識,它是人在社會人文交流必須的信息表達、交流、傳播的一種工具;

姓名,它還是人們在描敘自己的能量與另一個能量之間的延續氣場的一種載體。

姓名,就是名主的長輩為名主傳承的思想,也是別人對自己的邏輯思想的記憶。

(2)謝詠:姓名傳承起源

姓名在上個時代中是由姓氏和名字號組成,在現代我們大部分都是由姓名組成,有很大一部分文化傳承就這樣給流溢了「謝詠談姓名文化」;

中國幾千年的姓名文化本來就有一個共同的起名特點:在我們以名文化為背景的起名是比較穩定,因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淵博,又是一個文化大國。

我們的名文化不會被外族文化洗禮,雖然今天的姓名文化與傳統的名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很多情況下文化也會隨歷史的原因而改變。

當代是中國文化在崛起的時期,因為姓和名在人們紛亂時期都還沒有固定,現代名文化處於萌芽狀態,所以現代的姓和名都比較亂。

基本上是姓名,根本就不談姓氏了,一個人就只有一個姓名,根本就沒有字輩、別號之類的名稱了;

在80後我們看到了大部分是兩個字為姓名的人,上九十年代就出現很多四個字起姓名的人,今天就特別注重三個字的姓名。在現代姓名的文化中是極其地紛亂。

(3)謝詠:姓名的新認識

姓名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張名片,雖然,很多普通的人認為只是個文字符號,但是姓名學專家謝詠認為姓名它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也是人們的能量氣場核心延續的載體;

姓名在表達信息能量時,姓名中文字的全息理念有著我們看不到的潛意識能量。一個人有恰到好處的佳名、雅號,在本質上應當是一種與時俱進社會人文,也是時尚文化折影的高雅文化的象徵,應當是一幅雅詩韻味、賞心悅目的意境思想,它是名主意境思想的一首簡短的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主題。

謝詠認為,好的姓名,它能給我們好的意境中暗示導引,是人們對名主的邏輯意境的表達;

好的姓名能給人們增加能量氣場,激勵上進,使人們奮發圖強,力爭上遊,為人們的事業成功助一臂之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好的姓名,總是以最簡練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意境。

中國易經文化學家,中國姓名學大師,中國專業起名大師謝詠,談姓名的文化起源,關於姓名的傳承文化,以及新姓名的認識!

謝詠老師:姓名學的起源: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有的姓氏的來源還頗具傳奇色彩,研究姓氏來源,也是一大樂事。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孩子3個月時由「父名之」;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認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識需要而產生的,故《說文解字》稱,「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此即《儀禮·喪服》中所謂「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

至於取「字」,則在20歲行成人禮(冠禮)時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後世就不這麼講究了,有時候先起個「小名」或是「奶名」,六七歲入學起蒙時才取正式名字。 [2]

……………..

《左傳》記載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

取名的關鍵是選好字,上古時期比較簡單,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

到先秦時期,起名的講究開始多了起來。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這是《左傳·桓公六年》中所記,那時桓公的太子出生,便諮詢申繻怎麼給太子取名,申繻遂說了這番話。

申繻的具體解釋是:「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在具體選字時,申繻強調要「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所取的。

孔子生下後被發現頭頂特別,是凹下去的,即所謂「圩頂」,故取名「丘」。

而孔子有了兒子後,恰好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他遂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依「取於物為假」之原則。

申繻的取名原則反映了先秦時期的起名風俗,其核心是「避諱」。中國封建時代姓名避諱風氣大流行,最早正是始於先秦。

——漢代時候

漢代取名流行用「單字」

與先秦相比,漢代的取名風尚又有了不小的變化。

尊老、稱謂、身份、德行一類敬謙美辭成為漢人取字時的首選,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礎上,又增加了元、長、次、幼、少、公、翁、君、臣、侯、賓、士、民、郎等字。

如《鹽鐵論》執筆人桓寬,字「次公」;漢武帝時位列九卿的朱買臣,字「翁子」。

漢代最鮮明的取名特徵是,從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單字取名,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

在東西兩漢24位有廟號的皇帝中,僅漢昭帝劉弗陵取的是雙字名,在登基後出於避諱的考慮,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單字「弗」。取單字名之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如唐代,21位帝王中,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為雙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數也是單字名,一直到明清時期單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兩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單字名。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三年》記載「二名非禮也」

王莽篡漢建新後,視單字名為古禮。在王莽「崇古」的影響下,取單字名進一步流行。

為何漢代喜歡單字名?《春秋公羊傳·哀公十三年》有這樣一種說法:「晉魏多帥師侵衛,此晉魏曼多也。曷為謂之晉魏多?譏二名,二名非禮也。」

晉大夫魏曼多帥軍隊進攻衛國,人們不叫他全名,而稱「魏多」,是諷刺他取雙字名,認為雙字名不合禮數。

就「二名非禮」說,明末清初大學問家顧炎武考證,《春秋公羊傳》中錯誤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應是一人有兩名不合禮數,而非取二字名。

謝詠老師收集整理,謝詠老師,「八字起名」的權威專家,通過對命理學和姓名學多年的研究,以及吸取古今經驗精華總結,是真正地把五行八字的精髓「喜用神」和「姓名學」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

三、姓從母生

1:「姓」字解讀 漢字的「姓」是一個會意字,由一個「女」字與一個「生」組成的,「女」即母親,「生」就是生母,表示人的命是「生母」帶來的。而人的「姓」也要從「生母」,生母姓什麼,子女就應該姓什麼。 2:「姓」基於母系血統 氏族社會初期實行群婚制,夫妻關係不是一對一的專偶婚制,那時候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如伏羲時期的風姓、依姓等。這就決定了當時的氏族,是以母系的血緣關係聯結而成的。姓作為氏族的標誌,也就是母系血緣關係的象徵,這就是姓從母生的歷史根源。

四、上古八大姓

上古八大姓通常是指:姬、姜、姚、贏、姒(sì)、妘(yún)、媯(gúi)、妊(rèn)八姓,另一說法是指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八姓。姓源於母系社會,所以上古八大姓,都從"女"旁,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傳下的氏族人群。後來這些姓又演變成了更多的姓氏,可以說,中國如今的大多數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來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黃帝生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後來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被當做是黃帝的後代。后稷為姬姓,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或方國,其中姬姓國53個,這些姬姓國以國為氏,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所以說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

姜姓,起源於炎帝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姜為姓,神農氏、共工氏、有邰氏、呂氏皆為姜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姒姓起源於大禹。相傳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黃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鯀之封國)、夏後氏(大禹之國)、有莘氏、杞氏等國(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後褒姒均為姒姓。嬴姓,起源於皋陶,皋陶生於曲阜,因而以嬴為姓。姚、媯同源,都是起源於舜。《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妘姓,起源於祝融氏。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417816b2eff2ad934f532d573c86f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