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錢沒錢、要能力沒能力,都是劣勢」「不,你至少有一個優勢」

2023-05-15     精讀君

原標題:「要錢沒錢、要能力沒能力,都是劣勢」「不,你至少有一個優勢」

圖源Veer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30/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500天

有些人覺得,自己要錢沒錢、要能力沒能力,全都是劣勢。

這說的可能是事實,但並不是全部事實:劣勢雖然很多,但並非沒有優勢。

我們先來考察「田忌賽馬」這個競爭情境。

齊國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馬,採用「三局兩勝制」。

兩人各出三匹馬,按能力高低分為上馬、中馬和下馬;出場順序是: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田忌各個等級馬能力都弱於齊威王,三戰三敗。

田忌垂頭喪氣,朋友孫臏卻說田忌可以贏過齊威王。孫臏並沒有換馬,只是對出場順序進行調整:下馬對上馬,上馬對中馬,中馬對下馬。

雖然第一場輸,但第二場和第三場贏,田忌果然勝過齊威王。原因就在於,同一等級馬田忌雖然都弱於齊威王,但如果跨等級來看,田忌上馬會勝過劉威王中馬和下馬,中馬會勝過下馬。

之所以調整出場順序,會由敗轉勝,是因為優勢有兩種,分別是:絕對優勢相對優勢

如果齊威王所有馬能力都比田忌強,即便是下馬也跑得比田忌上馬快,具有絕對優勢,孫臏無論如何調整出場順序,結果都只能是失敗。

但事實不是如此,田忌具有相對優勢,上馬比劉威王中馬會強一些,中馬比劉威王下馬會強一些,如果孫臏能構建出有利相對優勢發揮出場順序,就可能贏得勝利。

更重要的是,相對優勢有趣之處在於,無論何時何時,都存在相對優勢,就看我們如何挖掘

我們再來考察經濟領域競爭。

假設有兩個國家,第一個國家在各方面都處於絕對優勢,第二個國家在各方面都處於絕對劣勢,例如第一個國家生產電腦、彩電都比第二個國家強,兩個國家還能不能合作?第二個國家還有沒有競爭生存空間?

為回答上述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

所謂比較優勢是指,如果生產特定產品的機會成本較低,在該產品上就具有比較優勢。

第一個國家雖然生產電腦、彩電都有絕對優勢,但因為資源有限,如果生產電腦價值更高,資源卻用來生產彩電,機會成本較高,就不划算。

為最大化自身價值,第一個國家要把全部資源都用來生產電腦,第二個國家就可以取而代之生產彩電。

雖然第二個國家生產電腦和彩電都不如第一個國家,沒有絕對優勢,處於絕對劣勢,但就生產彩電而言,機會成本較低,擁有比較優勢這種相對優勢,就可以替代第一個國家去生產彩電。

也就是說,競爭合作關鍵不在於絕對優勢,而在於相對優勢(比較優勢)

例如,一百多年來美國都是最大服裝製造商,絕對優勢明顯,但現在全世界有30%服裝都是由中國製造並出口。

原因在於,用於生產服裝要素資源,美國可以用來製造其它對美國更有價值商品,中國可以取而代之生產服裝。

國家競合如此,個人競合亦如此。

我們每個人要充分探索自身相比優勢(比較優勢),即便表面上看來全無絕對優勢、都是絕對劣勢。

法國文豪大仲馬在成名前窮困潦倒。有一天,他到巴黎去拜訪他父親一位朋友,請他幫忙找工作。

父親朋友問他數學是否精通、是否懂物理或者歷史、會計和法律掌握如何等,大仲馬面帶愧色,說這些都不會,自己沒有什麼本事。

最後,父親朋友讓大仲馬寫下住處時,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對大仲馬說:「你終究有一樣長處,你的名字寫得很好呀!」

這個視角給了大仲馬很大鼓舞,大仲馬覺得自己也有優點,於是轉念,奮發圖強,終於成為大作家。

任何時候,每個人都有比較優勢,即便樣樣不如人。只要我們積極主動,能夠替代別人一部分工作,降低別人機會成本,就能夠獲得自己價值。

再退一步說,即便自己劣勢明顯,也同樣大有可為。

1987年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中,瑪莉·瑪特琳因在《失寵於上帝的孩子們》中出色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位聾啞影后。

瑪特琳出生18個月後,就因為高燒變得又聾又啞。這在很多人看來,劣勢極其明顯。

但瑪特琳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強化自己不依賴言語表演能力。

在電影《失寵於上帝的孩子們》中,瑪特琳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眼神、表情和動作,揭示主人公矛盾複雜內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悅和沮喪、孤獨和多情、消沉和奮鬥。

她勤奮嚴謹,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用心去拍,表演得惟妙惟肖,讓人拍案叫絕。

正所謂:「上帝關了一扇窗,同時又開啟了另一扇窗」。

但開啟新窗戶前提是,相信並用心去找到自己比較優勢,通過持續努力,甚至將之轉化成絕對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3db6a564e19c18c1ad18c8ddb1e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