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萬名鄭州大學生組團夜騎開封,凌晨的車隊綿延數十公里,相關畫面在網絡走紅。此事爆火之後,開封市市長吳海燕向各級各部門交辦了具體事項。從媒體報道看,她強調了項目建設、文旅服務、招商引資、安全生產這4個方面。吳海燕強調,針對大學生、中老年人、境外遊客等群體,分類制定細化、具體化、有針對性的服務保障預案;同時,要全面排查整治道路交通、社會治安、餐飲住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跟進做好安全提醒和志願服務等工作,彰顯「開封溫度」,確保遊客安全。
規模如此龐大的外地遊客突然光顧,對於開封來說難免有些措手不及。開封市市長的表態很有針對性,她特彆強調要做好安全提醒,這一點其實也是外界擔憂的。
如何看待這樣一個爆火的夜騎現象?
最開心的要數開封各大景區。不少景區針對大學生免費開放,清明上河園景區更是表態說,「青春沒有售價,夜騎開封拿下,清明上河園對所有夜騎大學生免費」,吸引大學生前往的用意顯而易見。景區歡迎大學生前往不難理解,大學生去到景區免不了要消費,景區可以因此獲利。但是,做好文旅服務不僅是景區單方面的責任,其他環節承受的壓力亦不容忽視。
比如,龐大人流帶來巨大的交通壓力,夜騎所存在的安全隱患等,這都是現實且緊迫的問題。相關服務如果做不好,恐怕這樣的流量帶來的就不是潑天富貴而是潑天麻煩。事實上,這場騎行活動開展期間,開封不僅有交警部門夜間巡邏保駕護航,僅11月3日凌晨還有200多名志願者在夜色中奉獻,為「騎行大軍」服務。
只是一個偶然事件還好,若這樣的騎行活動常態化,開封恐怕壓力山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都是騎共享單車前往開封。對於共享單車運營方來說,這樣的用戶行為顯然給他們提出了難題。按理說,用戶使用共享單車有相應的規則,能騎多遠,能不能跨區域騎行,肯定有規定,違反了就會有對應的罰則。有關企業在回應時就提到,鄭州至開封的跨市騎行超出了共享單車市內騎行的服務範圍,並表示,共享單車跨區騎行可能對企業產生額外的車輛調度費用,也給用戶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鄭州大學生組團夜騎開封已經製造了一個新聞事件,能給開封帶來相應的曝光機會,但這樣的流量能給當地帶來多大的好處,恐怕很難講。
回頭看,參與夜騎活動的大學生們一起製造了這次流量事件。據媒體報道,「夜騎開封」的熱潮源於今年6月18日。當時,4名鄭州的大學生為了吃開封灌湯包,在晚上7點騎共享單車出發,歷經三個多小時抵達,這一舉動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為什麼個別學生的特種兵式旅遊嘗試,會演變成一種群體行動?細想一下,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年輕人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精力充沛,愛湊熱鬧等。除此之外,換位思考的話,這背後流量思維大概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儘管「夜騎開封」不是商業策划行為,但是,當這種操作很容易成為一個傳播事件,在全網受到廣泛關注,一旦有了流量,年輕的大學生就會因此受到關注,成為這個事件的一個角色。這種製造流量的衝動和在場感,能吸引不少大學生,至於夜騎體驗如何,是否適合每一個人,大概只有經歷了的人才說得清楚。
夜騎開封爆火之後,有人歡喜有人憂。製造流量的大學生,承接流量的開封,都有各自的想法,這樣一個事件留下的問題,大概需要在一段時間後,才能真正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