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3種行為明明是缺愛,家長還傻傻以為智商高,太蠢了

2023-11-19     全能辣媽plus

原標題:孩子的3種行為明明是缺愛,家長還傻傻以為智商高,太蠢了

作者 |探長(共1599字,閱讀約4分鐘)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情商培養,希望他們能夠在情感和社交方面表現出色。

然而,有時候家長認為孩子的高情商表現,卻是孩子缺愛的行為,非但沒有幫助孩子疏導心理情緒,反而還沾沾自喜。

孩子的行為明明是缺愛,家長還沾沾自喜以為智商高

在我的身邊有一個8歲左右的小女孩兒,她特別會說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而且還很有眼色。

但是,她的媽媽很少陪她,每次見她都是自己在小區裡面逛。

有一次,我們幾個媽媽一起帶孩子在公園曬太陽,這個女孩兒便跑過來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兒。玩著玩著,我就發現,這個女孩兒總是在不停地誇別人。

「你的這個玩具車好酷啊!」、「你的裙子好漂亮啊!」、「阿姨,你的髮型特別適合你。」

等等這樣的言語,讓大家聽起來是非常的高興,連誇她嘴甜懂事招人喜歡。

不一會兒,她的媽媽買完菜回來,她跑到媽媽的面前想要媽媽抱,但是她的媽媽並沒有理會她,而是不耐煩地說:

「都多大了,自己一邊兒玩去,我回家做飯。」

看到她的媽媽態度如此冷漠,有一個寶媽看不下去了,便對她說:

「你家女兒真懂事啊,嘴特甜,還不趕緊抱抱人家,獎勵一下。」

可是女孩兒的媽媽卻不以為然:

「想讓她嘴甜會說話、智商情商高,就不能給她好臉,得讓她自己去學著為人處世。」

聽到媽媽的話,站在一旁的女孩兒,眼淚在眼圈中直打轉,但面對我們,還是保持著微笑,很有禮貌。

這一舉動,不禁讓我們幾個阿姨心疼不已,這麼小的孩子,就出現了討好型人格,內心的缺愛卻沒有得到媽媽的關心和重視,很擔心這個女孩兒的未來。

孩子哪些行為明明是缺愛,家長還以為是情商高的表現呢?

孩子經常獨自玩耍,不太喜歡與他人互動。

許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這樣的行為是具有獨立性和自主能力,認為這是情商高的表現。

然而,實際上這可能是孩子缺乏親密關係和陪伴以及不善交流的結果。

孩子出生之後,會本能地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繫和接觸,想要得到父母的關心。

但如果他們長時間感受不到家長的陪伴和關愛,他們可能會選擇獨處,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這種行為實際上反映了孩子對家庭和親密關係的渴望,而不是情商高的表現。

孩子經常沉默不語。

家長可能會認為他們能夠自我調節和穩定情緒,是情商高的一種表現。

然而,實際上這可能是孩子缺乏情感表達和被傾聽的結果。

孩子其實非常需要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他們希望能夠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如果他們感受不到被理解和被傾聽的溫暖,他們可能會選擇自閉和沉默。

這種行為實際上反映了孩子對家長關注和傾聽的渴望,而不是情商高的表現。

孩子常常表現出過度的依賴和親密關係的渴望。

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能夠建立親密關係和表達自己的需求。

然而,實際上這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的結果。

孩子常常需要家長的陪伴和支持,他們希望能夠與家長建立親密的關係並表達自己的需求,但如果他們感受不到家長的安全感和依賴,他們可能會表現出過度依賴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重視。

這種行為實際上反映了孩子對家長關注和安全感的渴望,而不是情商高的表現。

孩子常常表現出攻擊性和暴力行為。

家長可能會認為這種行為能夠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維護自己的權益,不會被欺負。

然而,實際上這可能是孩子缺乏情緒調節和解決衝突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時刻需要家長的指導和教育,但如果他們感受不到家長的引導,沒有得到父母的說教,那麼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攻擊性和暴力的行為。

這種行為實際上反映了孩子對家長引導和教育的渴望,而不是情商高的表現。

辣媽語錄:

孩子的一些行為在家長看來可能是情商高的表現,然而實際上它們背後蘊藏著孩子對家長關注和陪伴的渴望。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不僅僅看到表面的行為,更要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通過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陪伴,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情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並讓他們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得到全面的成長。

家長們,你的孩子有以上幾種行為嗎?

(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15dc675b2dc172e258ed5610098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