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與碗

2019-05-14     時代郵刊

作為人們盛裝食物的器皿,碗的起源歷史悠久,甚至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民以食為天。碗里裝的不僅是食物,更有悠悠歲月。從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到今天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屬等制的碗,碗的變化見證的是時代的變遷。

我家老宅的碗櫃里陳放著一口大碗,俗稱「大缽子」,碗口直徑約有30厘米,像極了一個面盆,端在手裡沉甸甸的。這口碗里裝著的,正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一個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史。

作為出生於70年代中期的人,飢餓,是童年最深刻的記憶。80年代初期,隨著包產到戶的逐步推進,農村生活有了改善,但能端上「大缽子」,通常也只是親戚來串門才有的待遇。

依稀記得有一年團圓飯,我的兩個叔叔曾為爭端「大缽子」大打出手。祖母最疼愛我,有好吃的總會讓我端「大缽子」,說「孫子正在長身體,多吃點好好學習!」我也以能端上「大缽子」為榮,那時大家總笑我說,「腦袋還沒有碗大」。

90年代中期,我考上了師範,左右鄰舍,村頭村尾,鄉親們奔走相告,皆大歡喜,說我端上了「鐵飯碗」。從此,我也與「大缽子」依依惜別。當時,師範學校的學生伙食不錯,國家每個月給我們發幾十塊錢的飯票,我的碗也從「大缽子」變成了「二缽子」,整個小了一圈。有一次回家,祖母給我煮了一「大缽子」香噴噴的煎蛋面,我居然怎麼也吃不完,大概是因為生活變好了,油水變足了,不再需要撐那麼飽。

後來,參加工作了,結婚了,有孩子了,家裡每添一喜,第一件事就是買碗,在精挑細選中,每一次的碗也都會比之前的小一圈。到了今天,我的飯碗碗口直徑也就15厘米左右,盛在碗里的食材也只有2/3,這樣的一碗飯,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

碗越端越小,生活越來越幸福。今年五一,再次回到老家,望著斑駁陸離的碗櫃,看著這口曾經讓我滿足過的「大缽子」,回憶起我與祖母如夢如煙的往事,感慨萬千。如今,祖母已逝,生活的滄桑卻銘刻在心,這口「大缽子」也將永遠珍藏,激勵我為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砥礪奮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aaDmwBmyVoG_1Zzf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