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國慶節,大家都處於一種為祖國極度自豪的情緒中,我們的諮詢師也不例外。
建國70年以來,我們不僅經濟、文化在飛速發展,婚姻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中,尤其是女性。
其中,一位諮詢師用自身家族的經歷,三代人的三個婚姻故事,去展現了這70年來,女性婚姻觀念的一個變遷。
沒有選擇的愛與婚姻
我的奶奶個子不高,長得也不算好看,沒上過學,但是作為一個不算富裕的大家族長女,她勤勞肯干,溫順賢惠。
這樣的性格很討我的太奶奶喜歡,於是太奶奶自作主張為我的爺爺安排了這門親事。
我的爺爺是軍人,職業和身高長相都不錯,在那個年代很是吃香。我奶奶對這門親事很滿意,我的爺爺雖然不願意,但是因為是父母之命,也就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於是,我的奶奶開始了漫長的,討好我爺爺的一生。
爺爺因為不喜歡奶奶,結婚之後又回到了部隊,把奶奶留在了老家。
由於爺爺是家中長子,所以家族的家務責任,理所當然地落在了奶奶的肩頭。她從原生家庭中任勞任怨的長女,變成了現在家庭里吃苦耐勞的長媳。
改變的只是身份,承擔的事情沒有改變,甚至更多。
爺爺在她的生命中,只是偶爾的出現,然後通過一年到頭屈指可數地同床共枕,使奶奶生下了我的父親,我的姑姑、我的叔叔等五個孩子。五個孩子,都是由她在太奶奶的有限幫助之下,照顧成人。
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就知道,奶奶家的好吃的,都是屬於一家之主、家中的權威,也就是我的爺爺。所有好的,奶奶一定會留給爺爺。那是她慣用的討好手段,也是她習慣的生活方式。
奶奶一生都在努力做好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角色,但是始終沒有得到該有的回報。作為妻子,她沒有得到過丈夫的疼愛,作為母親,她生了這麼多孩子,但始終沒有處理好和我父親的關係。
這是我奶奶的故事,她的婚姻故事開始於上個世紀50年代。那時候,女性沒有婚姻自主權,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
對我奶奶來講,她嫁給作為軍人的爺爺,是她命運的一次飛躍。然而,她的一生都在討好爺爺,和尋求爺爺的認可中度過。
爺爺沒有過外遇,但是對於奶奶,他始終只表現出相敬如賓的親情,而不是愛情。
奶奶不會反抗,也不會要求,她習慣性地付出和奉獻,如果得不到,她也只會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
有選擇的愛,將就的婚姻
我姑姑的故事屬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
那個年代裡,年輕人覺得最喜歡最浪漫最驚心動魄的一個詞,叫做「私奔」。
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各種新思潮湧進來,大家的對待金錢、對待生活、對待愛情的態度也開放了起來。
對待婚姻態度的開放,就引起了兩代人激烈的衝突。姑姑想要嫁給自己喜歡的高中同班同學,爺爺很不同意。因為這位同學家庭背景很不好,對於又是軍人又是黨員的爺爺來講,接受女兒嫁給這樣一個人,爺爺無法接受。
而奶奶雖然自己在父母之命的婚姻中委屈地生活了幾十年,但是她也沒有幫姑姑,而是站在了爺爺的一邊。
姑姑的性格也很倔強,她覺得父母的觀念落後,堅持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於是,在一個深夜,姑姑帶著幾件衣服幾本書,翻牆從家裡逃了出去。
生米煮成熟飯,爺爺也沒有辦法,只好接受女兒的叛逆,也接受這個很不討自己喜歡的女婿。
l兩個人倒也爭氣,憑藉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不錯的工作。
姑父很要強,工作很努力,對姑姑好,對爺爺也尊敬有加,很會討好。爺爺漸漸從心底接受了他。在幾番共同努力下,姑父的工作職位也是步步高升。
後來沒有例外,終於走到了夫妻努力奮鬥,苦盡甘來。也就在這時,姑父看上了合作單位的小年輕,故事無一例外地上演了出軌、抓姦、狡辯、回歸、嫌惡、死心這一出大劇。
鬧過、罵過、也打過,終於,五十歲的姑姑接受了姑父已經不是從前那個深情專一的小年輕的事實。他們並沒有離婚,可是也沒有住在一起,兩個人似乎達成了共識,平時各玩各的,互不干擾,孩子放假,再一起給孩子一個圓滿家庭的局面。
於是,我的朋友圈裡,留下了眾多姑姑帶著五顏六色的絲帶,和一群老姐妹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眾多的照片。
這是那個年代的婚姻,雖然已經開始奮力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仍然擺脫不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宿命。
為了年邁的父母、為了孩子、為了「老了還能有個伴」,姑姑盡力維持著這個婚姻的表面完整,但我們誰都知道,這段婚姻早已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自由的愛,自由的婚姻
表妹生於八十年代末,是姑姑的女兒,長得不算特別漂亮,但是和姑姑一樣,有倔強的性格。
上大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愛情,隨著大學畢業,表妹考上研究生,對方沒有考上,回了老家,感情就此夭折。
表妹學的專業很不錯,畢業後做了外科醫生,很忙,也很充實。
姑父從表妹研究生沒畢業的時候就開始著急,安排了各種相親,各種家庭背景、各種性格的男性,表妹很聽話,姑父讓她去參加的相親,她都去,可就是不成。
大家問她為什麼成不了,她的理由總是很理直氣壯:性格不匹配、工作性質差別太大難以互相理解、雙方對生活的要求和追求不同……
每次都振振有詞,你也不能說她沒有道理。
漸漸地,她就熬成了別人口裡的「大齡剩女」,介紹對象的也漸漸少了,姑姑姑父很是愁苦,聽到別人的孩子結婚生子的消息,總是默默走開。
表妹先前覺得很是愧對父母,但是後來發現愧對也於事無補,於是化悲憤為力量,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和自己的提升上。自己買了車,買了房,在工作的二線城市紮下了根。
她的假期不多,但是都安排得很充實,不是和朋友在某個有意思的地方深度旅遊,就是在學習某種有意思的技能。
因為沒有家庭的牽絆,這幾年接連得到了醫院培養青年骨幹的機會,又是出國學習,又是去北京深造,日子不僅過得比我們豐富,也過得比我們紅火。
說也奇怪,這兩年親戚朋友聚會,再提起她來,再不是拿未婚的事情扼腕嘆息,尤其是這一輩的年輕人,都是稱呼其為「單身貴族」。
我問表妹,你想結婚嗎?如果一個人過一輩子,你能接受嗎?
表妹回答我:
如果有合適的人,當然最好,但是如果沒有,我也不想將就。我同事結了婚又怎樣,離了的,過得不好的,也有挺多。 如果那樣過,還不如我現在呢。現在我的同事,也有好多都是單身,我們說好了,實在不行,大不了到時候我們幾個就搭夥在養老院過。現在人口老齡化這麼嚴重,我肯定不會孤獨,怕什麼!
這三個故事或許並不能說明所有問題,但是也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發展趨勢。
中國的女性從沒有辦法在婚姻中發聲、只能取悅丈夫,到去爭取自己的婚姻主動權,再到爭取在婚姻中的地位,最後由自己來決定要不要婚姻。這一次次的進步,用了整整70年的時間。
婚姻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單身並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是,社會允許女性進行自由選擇,而不是綁架女性必須進行某種選擇,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
幸知認為,女性要實現人生幸福,必須完成情感自立的過程。即情感上不依附於任何人,經濟上保持獨立,懂得自我覺察、自我探索、自我學習並努力實現自我成長。
而要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情感自立,則需要歷經覺知、接納、內省、蛻變和超越五個階段。
在中國的社會,大多數年紀偏大的女性,還停留在「接納」的階段,而大部分中年女性,已經慢慢進入了「接納」和「內省」的相互作用階段。
其他的女性們,渴望「蛻變」和「超越」,卻又難以擺脫傳統觀念、社會文化、家庭壓力等多重束縛。一隻腳邁進當代,一隻腳還在傳統里,是大多數女人的狀態,但是,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向當代偏移,慢慢抽出「傳統」里的那隻腳了。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也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女性能越來越多地為自己發聲,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