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宗師對李白不屑一顧,其實年輕時曾在李白墓前大聲讚美

2022-10-03     遙望春風

原標題:文壇宗師對李白不屑一顧,其實年輕時曾在李白墓前大聲讚美

在唐朝前中期,文人之間的風氣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不僅很少有文人相輕的現象,而且還能夠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只不過,這種風氣,也隨著安史之亂而煙消雲散,中唐以後的文壇,照樣是一片勾心鬥角。最明顯的就是白居易對於李白的態度。

自從李白橫空出世,唐朝文人無不羨慕加崇拜,風頭一時無二。然而,作為後輩文人,白居易對李白卻很不感冒。他曾經直接表示,李白其人,無非就是想像力豐富一點,其實詩歌作品沒有多少思想性。最直接的論證,是在他在《與元九書》所說: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 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

這是他寫給好友元稹的一篇文章,原文很長,然而引用得最多,也是最著名的就是這三句話。白居易的立場很鮮明,他承認李白的才華,但是他認為,李白的才華雖然很出眾,但是無論是在風雅這種內容方面,還是格律這種形式方面,都沒法和杜甫相比。

元稹是貶低李白的始作俑者,白居易更是當時文壇宗師,兩人互相唱和,指點江山,貶李褒杜也就成為了當時的風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李白的偶像地位岌岌可危,直到另一位大宗師韓愈發聲,喊出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才算平息這場爭論。

如果說白居易一貫是看不上李白的詩,那還好理解一些,要麼是風格不對胃口,要麼是出於嫉妒的私心。然而,在他年輕的時候,就曾經在李白的墓前寫下了著名的《李白墓》: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李白是死於當塗,埋在龍山,其實就是採石江邊,後來在公元817年遷往青山。據考證,這首詩是寫於公元799年,李白的墓還沒有遷走,而白居易當時是28歲。他看到採石江邊的李白墓,憐惜無數的野草正簇擁著,遠方白雲漂浮。

隨後,白居易發出了對於李白的讚嘆:可悲這荒墳之中的枯骨,曾經作出過驚天動地的文章!這句話應該是對於李白的極高評價,而且白居易還感嘆即便是詩人大多都不如意,也沒有比李白境遇更為糟糕的。

其實李白除了在政治上失意以外,其餘方面還是活得開心自在,瀟洒自如的。要是對比的話,比一生困頓,要靠朋友周濟才能活下去的杜甫好得多。白居易這麼說,顯然是因為對李白的尊敬和熱愛,才會生出憐惜之情。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白居易後來還要貶低李白呢?難道他因為地位的提升,就忘記了自己當年的偶像嗎?

其實,這要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在中唐時,因為李白的名聲太大,詩人們無不效仿。然而,大多數人光學習李白的形,而無法達到他的神韻。不光如此,他們片面強調辭藻華美,出語驚人,卻缺乏思想性。因此白居易、元稹發動了「新樂府運動」,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就是提倡作詩要淺顯易懂,要像當年的《詩經》一樣,發揮針砭時弊的作用,以「補察時政」。也就是說,白居易的理想,是讓詩歌不要淪為文人雅士的遊戲,而應該是百姓都能發出聲音的工具,他自己也親力親為做到了這一點。

因此,白居易在推行新樂府運動的過程中,就必須太高杜甫的地位,褒揚杜甫在敘事議論中的優點。為了這個服務於這個中心,白居易這才對李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貶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f794d4850357052054aff77a36c2a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