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路邊吃瓜,連連誇讚西瓜甜,走出百米後卻下令:處死瓜農

2022-10-17     遙望春風

原標題:乾隆在路邊吃瓜,連連誇讚西瓜甜,走出百米後卻下令:處死瓜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封建社會皇權的至高無上。然而對於很多皇帝來說,終其一生也沒有全部遊歷過大好河山,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沒有出過紫禁城,一來是祖國江山十分的遼闊,二來是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時間和精力出遊。

即便是到了交通相對比較發達的晚清,3歲登基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位的時候也沒有真正的遊歷過江南,但是他的祖輩們卻在政績斐然的時候多次微服出宮,享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

歷代皇帝中最大出宮遊歷的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正史中就記載過乾隆六下江南,還有一些野史雜記也都記載了乾隆微服出宮的奇聞軼事。

有一次乾隆在微服出宮的時候在路邊吃瓜,和看瓜的老人相談甚歡,而且連連誇讚西瓜很甜,可是吃完瓜走出百米後,乾隆突然下令處死瓜農,這又是為何呢?

多情皇帝愛出宮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還有火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都以乾隆年間為背景,其中都有乾隆出宮微服私訪的情節,而乾隆也確實是一位比較愛出遊的皇帝。

首先來說,文治武功樣樣出色的康熙和雍正,為乾隆這個繼承者打下了一個殷實的基礎,乾隆的治國能力也不遜色,康乾盛世的出現讓百姓安居樂業,因此乾隆也有了出宮遊歷的心情和環境。

其二就是乾隆是一位喜愛附庸風雅又頗有才情的皇帝,據說他一生寫了六萬多首詩,而其中的大多數又都是和農民相關的。

每天待在富麗堂皇的皇宮,聽著大臣近侍的阿諛奉承之語,想必也沒有了吟詩作對的雅興,於是乾隆就想到民間去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感受,尋找創作的靈感。

當然還有一點,微服私訪最能體察真正的民情。平時大臣們所上報的摺子里要麼是粉飾太平,要麼是直言柯疾頑症,總之都會帶有一些個人的主觀色彩,要知道民間對於朝廷官員的評價如何,最好的的方法就是深入民間,就像現在的實地調研一樣。

也有一些坊間的野史記載,乾隆下江南是為了尋找絕色的女子來充實後宮,因為他幾次去的都是出美人的江南,而不是塞外和嶺南。

所以在後來的電視劇中,總有乾隆微服私訪偶遇民間美女的橋段,想像力豐富的作家瓊瑤因此還寫出了一部轟動全國的言情小說《還珠格格》。

平時皇帝生活在深宮內院,普通的百姓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得見天顏,而皇帝微服出宮則讓很多人都有了接觸皇帝的機會。那些民間的說書藝人,以及野趣雜文的作者就憑藉捕風捉影的傳言,或者三言兩語的實話,編纂成了一個又一個離奇的故事。

路邊吃瓜遇智者

相傳有一次乾隆微服出宮到了江南,只帶了幾個隨從的侍衛保護安全,為了不驚動沿途的官員,乾隆的十分的低調,因此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品也就全部從簡。正是炎炎夏日,行走半天之後,乾隆口渴難耐,但是當時正行走在鄉野中,並沒有茶攤酒館,也沒有村居百姓。

不遠處的一片瓜地讓乾隆等人喜出望外,等到走近之後,發現一個瓜農正在瓜棚里納涼酣睡。侍衛正想叫醒瓜農,乾隆卻制止了,他想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來體驗生活,於是就在烈日底下等待瓜農醒來。

不知多了過久,瓜農才醒來,看到眼前的人,他很是熱情,得知他們口渴難耐之後直接到瓜地里挑了幾個又大又圓的西瓜。西瓜切開之後,乾隆和侍衛大快朵頤,乾隆還連連誇讚西瓜很甜。

乾隆一邊在路邊吃西瓜,一邊和瓜農閒談,剛開始的話題無外乎是一些家長里短的閒談,可是乾隆發現瓜農對答如流,而且對生活也頗有見地。後來乾隆又問他如何看待當下朝廷官員,瓜農依舊是侃侃而談,而且言談中還直指官場要害,這樣乾隆心中為之一驚。

難得遇到一個鄉野間的智者,乾隆便問他是否願意到朝中做官,可是瓜農直接拒絕了,坦言他只喜歡在鄉野間自由散漫的生活,並不喜歡官場上的爾虞我詐。

瓜農越是這樣說,越是激起了乾隆的好奇心,於是再三表達了希望他可以入朝為官,而瓜農則不改初衷,連連拒絕了。

聖意難測起殺心

見到瓜農的意志如此堅定,乾隆便也不再勉強,付完了瓜錢之後就帶著侍衛走了。可是剛剛走出百米之後,乾隆突然下令處死瓜農。等到侍衛回到吃瓜的地方時,發現瓜農早已不見了蹤影,為了不耽誤趕路,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很奇怪,乾隆明明吃了瓜農的瓜,還夸西瓜很甜,與瓜農的聊天也相談甚歡,乾隆為何轉念就要處死瓜農呢?一種說法是乾隆被瓜農再三拒絕,他認為自己皇帝的威嚴掃地,不堪受辱就想殺了瓜農泄憤。

這種說法其實是立不住腳的,因為乾隆當時微服私訪,瓜農即便是猜到了他的身份不一般,大抵也猜不到他就是皇上。而從其他的一些史料記載上看,乾隆也不是一個心胸如此狹窄的人,還不至於要為此濫殺無辜。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乾隆從瓜農的言談中感受到了瓜農的智慧,所以才再三地試探他是否願意入朝為官。這樣的智者如果能夠入朝為官自然是好事,可是他卻堅持不做官。

一個能夠洞悉朝廷官場弊端的智者,如果為其他勢力所利用,那麼必將會給清朝的統治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得不到的人才就殺掉,這樣也是消除了對自己的潛在威脅,其實這種說法反而更有說服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事實證明乾隆對瓜農的判斷也很正確,他們不過剛剛走出百米,瓜農轉身就不見了。

或許瓜農也是從和乾隆的談話中看窺探出了一些信息,不想惹禍上身,所以在乾隆走後立刻溜之大吉了。

乾隆路遇瓜農的這段小插曲正史中並無記載,能夠流傳下來大抵是人們處於對皇帝的好奇,以及對皇權的敬畏。皇帝要掌管普天之下臣民的生殺大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謂位置不同,決策不同,這件故事正是凸顯了皇帝的心機深沉。

小結:

自古以來聖意難測,所以才有伴君如伴虎的說法,乾隆微服私訪的時候,在路邊吃西瓜,一邊連聲誇讚西瓜甜,一邊和瓜農攀談,可是走出百米後就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至於是為何要這麼做,隨從也沒有人敢問,只是回到吃瓜地方的時候,瓜農早已不見了蹤影。不得不說這位瓜農確實機敏,或許他在拒絕乾隆入朝為官的試探時,就已經猜出了對方的身份,所以轉身就趕緊逃命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777a7cd50756e9b6f54e81c15f629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