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子,回家吃飯嘍」
一聲滄桑卻有力的聲音,穿過風撲進耳中,那是爺爺在門口喊著貪玩的我。
扭頭看向他,一根標誌性的銅製煙杆夾在手中,兩片薄薄的嘴唇發出「嘖嘖」的聲音,雙眉微展,然後一縷青煙釋出,透過青色的煙火,爺爺黝黑的臉龐清晰的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知道家中芳香的飯菜正在等著我。
煙袋
這是我對爺爺的記憶,也是對新縣那些老人的記憶,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便是那一桿煙,午後傍晚、田間樹下、河邊勞作……上了年紀的老人圍坐一起,討論你家收成,談起我家生活,時不時的砸吧兩口,一天的勞累也就在那青煙飄起時隨風逝去。
後來才知道,那杆煙,有著一個別致的名字——毛鋪小煙。
晾曬煙葉
將曬好的煙葉噴少許水和油,拌均勻以加潮回軟
「毛鋪小煙」(也稱手工牛耳朵煙)種植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
當時煙草從福建沿海傳入中原地區,新縣周河鄉毛氏兄弟從湖北帶回煙草種子在家鄉毛鋪村進行種植,由於栽培技術精良、做工精細、加之漢潢古道上來往客商的傳送,使得毛鋪小煙在豫南鄂東及滬浙一帶聞名遐邇。民國初(1912年前後),吸食煙草的人越來越多,而手工牛耳朵煙物美價廉,煙味純正,所以受到眾多煙民的親睞。
1946年前後,手工牛耳朵煙的種植傳播達到一次高峰,當時周河鄉毛鋪村500多戶居民有90%以上都吸食牛耳朵煙,煙袋成為人們出行的必備品。
將濕潤回軟的煙葉放在壓煙板上,用繩子、壓槓壓成板狀
切煙葉
毛鋪小煙煙絲長如掛麵,細似頭髮,色澤黃金,以煙絲金黃潤澤,味道清香綿長著稱,坊間有「毛鋪小煙賽中華」之說。
手工牛耳朵煙都是煙農請當地的煙匠來製作的。新縣牛耳朵煙的美名得以傳播和發展,制煙的煙匠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牛耳朵煙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大量減少,如今新縣的制煙匠也減少至兩三人,許多從事制煙的手藝人都早已轉行或退出制煙行業,僅存的幾位制煙匠每年最多也只能做出三四十架煙了。
將煙葉切成與煙榨相適應的條狀
將切好的煙葉放入煙榨中,用木楔楔緊
該技藝至今約有400多年傳承歷史,同豫南地區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豫南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民間文化傳統的體現。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能夠掌握該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可那絲絲縷縷的青煙仍然飄在每個新縣人的記憶里,那是兒時的歡樂,更是歷史文化的傳承。
用煙刨進行刨絲
把刨好的煙絲揉開(發開)
包裝煙絲
(圖:山旮沓人 文:軒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