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廊橋古渡,文/劉驥斐

2019-07-17   終南文苑

傍晚,或清晨,我獨自在咸陽湖邊行走,清風習習,千年歷史塵埃在心中沉浮。

我家住在渭河畔,自河上的廊橋開通以後,每天不論白天或者傍晚,這裡的遊人都絡繹不絕。廊橋上、河灘邊到處可見遛彎的人,我也常常從橋北一直走到橋南。廊橋是一種有屋檐的橋,上下兩層,可為遊人遮風雨。站在橋上,渭河與咸陽湖就都在腳下了,放眼向北遠眺,只見城內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渭河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經天水、寶雞、咸陽,潤澤了西安、渭南,在潼關匯入黃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咸陽位於九嵕山南,渭河之北,皆屬於陽。在咸陽,濱河的公園自然叫渭濱公園,另一個則曰「古渡」,自然也與渭河航運有關係。渭河航運由來已久,《詩經》里就已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的記載,春秋史冊里也有關於渭河水運的記載。西漢時,劉邦在渭河沿岸和長安附近設立了許多糧倉,主要接納從關東運來的糧食,靠的就是渭河航運。到武帝時,漕渠鑿成,渭河航運日漸蕭條。等到明清時,渭河航運再次興盛起來,且一直保持到民國時期。

從廊橋往東大概行走50米左右的樣子,便是咸陽古渡博物館,這裡實際上就是明清及民國時期咸陽渡口所在的地方。博物館內有一幅王雲星寫生的咸陽古渡畫,是1948年所繪,看畫面:當年的咸陽城是包圍在城牆裡的,高高的城牆外是人聲鼎沸的渡口碼頭,上行的鹽巴、煤炭,下行的木材、毛皮、藥材、糧食、棉花都在這裡運轉,一群人正從船上往碼頭上搬運貨物,河道里千帆待發,舟楫交錯;城牆內則是層層疊疊的房屋建築,更遠處是咸陽城所依的原坡。從畫面上看,整個咸陽城由北向南一路從高處延展下來,老咸陽的正南門對的是渭河,不言而喻,咸陽是一座因渭河而生的城市。

我從小在渭河邊上長大,冬天,在河邊看不知名的水鳥飛,還有幾隻停在河面上;夏季天氣最炎熱的時候在河邊乘涼。不覺已經16年了。如今在渭河之北修建了咸陽湖,岸堤將咸陽湖與渭河劃分成兩個水域,貫通南北的廊橋就架在咸陽湖與渭河上。

我常想,渭河,歷史上它多少次泛濫,又多少次航船?小時候常聽人說,渭河邊有一座張飛廟,每年七八月汛期來臨之際,渭河水越漲越高,快要淹到咸陽時,人們就會把張飛廟裡的張飛塑像抬到河邊去,然後奇蹟發生了,河水真的退了下去。於是,人們都說張飛鎮著咸陽呢,咸陽永遠淹不了。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座張飛廟,但我相信傳言是真的。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距離今天廊橋50米的地方發現了明清咸陽渡口遺址,就是現在古渡博物館所在的位置,由此再向東50米是清渭樓,向西50米是張飛廟。看來過去真的有張飛廟,只是不知毀坏於何年何月。只記得每年冬天,有很多人在渭河灘上挖銅錢。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渭河南北不斷移動,河道里淤下了很多古物,惹得咸陽人常到河邊挖東西。有人挖到了,而有人什麼也沒有挖到。

我從古渡博物館出來,居然就是咸陽湖的河堤了,原來博物館就建在河灘上。河堤上空氣清新、陽光明媚,咸陽湖裡遊艇游弋,飛艇在湖面上畫出一道道美麗的白色弧線,大船則緩緩地行駛著。大概是因為昨夜剛剛下了一場雨,河堤上的柳絲綿長,突然欸乃一聲,有人高唱秦腔。

正是:

一葉扁舟,一根竹篙,三三兩兩過客;

一個渡口,一座城市,斗轉星移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