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預警!
乍一聽,這義務教育的事咋還能整出預警了?但這事還真存在。在廣州,春節前就發出了公立小學將在秋季學年出現學位供給緊張的通報,在濟南、大連等城市,春節後也陸續發出了預警,甚至有的地方預警都呈現了最高級別。
在人口出生數量下降,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咋上學還能「擠破頭」呢?這可能就得追溯到2016年的二胎放開政策了。6年前二胎放開之後,今年正好迎來了第一批上學潮,讓本就緊張的學位,更加緊張。
但有眼尖的網友也直接指出:學位緊張的地方都是配套設施全,學校林立,教育資源優質的地方,並不是沒有學校讀,只是人人都想進好學校。也有網友更直接的說:學位預警就是個煙霧彈,是偽命題。看今年的出生人數,入學人數今年是頂峰,可能是「最難上學」的一年,但從後年開始就面臨斷崖下跌了,現在最應該擔心飯碗的,應該是老師們了。
不僅在城市,現在農村孩子上學,也越來越難。不過這個「難」,並非是學位上的難,而是師生家長各方都有道不盡的委屈。
在鋤禾君老家,有房姓的一鄰居,房阿姨比父親小,從小鋤禾君就喊她房姨。本來她是在北京郊區租房住的,主要是給兒子帶娃,最近這三年,因為孩子要讀小學了,在北京沒弄到戶口,加上學費等因素,就回老家帶孩子上學了。她現在每天的最大任務,就是接送孫子的上下學。
剛回老家的時候,是就讀在一所公立小學的,離得也近,就隔著一條馬路的事。可兒子有一年突然就托關係讓孩子去讀縣城裡的一所私立小學,還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子,這樣,本來在老家待的好好的房姨,被迫被兒子委以重任,去縣城租住的房間內,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了。數據現實,現在農村小學生上學,校舍離家的平均距離為5.4公里,而中學離家的平均距離為17.47公里,高中就更遠了。
本來家門口就有學校,卻捨近求遠,還說什麼關心下一代,不能輸在起跑線之類的,讓房姨感受到了:孩子上個小學都不是件容易事的壓力。
除了陪伴和飲食起居的照顧,隨著年級的增大,輔導作業也讓房姨苦不堪言。畢竟自己文化本就有限,還要跟得上老師的進度輔導作業,完成作業。這讓本指望享受養老清閒的房姨,大倒苦水。為啥以前不需要家長干這干那就能掌握的知識,現在離了家長啥都不能做了?她還自學了智能機以及印表機的使用,因為很多作業離不開印表機,也離不開拍照和拍視頻上傳。
就在房姨苦不堪言的時候,農村學校的大環境也漸漸變得不太友好。雖然去了私立學校,但鄉村教育的質量下滑已經不是換個學校能解決的了,還有私立學校各種費用是不減免的,需要交費,甚至不乏其中還有亂收費的情況。
除了房姨遇到的這類情況,鄉鎮小學留不住好老師,留下的要麼是年齡大,要麼是面臨退休。年輕一些的老師根本來不到鄉鎮就被城裡學校截留了。加之工資待遇評優資源等,確實不如城裡。為了讓孩子不被拉下太多,學區房、學位房在整體房地產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依舊昂貴。不少農村人為了子女的起點能高於自己,不得不背上了債務。
您現在的村子裡還有小學嗎?離您最近的小學是多遠?初中呢?家裡的孩子讀書是選擇寄宿呢?還是走讀呢?對於原來近在咫尺的農村小學,您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文末留言,一起參與討論。